洗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洗禮(英語:Baptism),又稱浸禮、聖洗聖事、施洗、受洗和受浸,是一宗教儀式,現普遍指基督教的傳統儀式。據《聖經》記載,施洗約翰曾為耶穌施洗[1],而這亦是耶穌吩咐的。洗禮一詞來自通用希臘文動詞「βαπτίζω」(Baptizmo)或名詞「βάπτισμα」(Baptisma),意思是「使用水」、「投入水中」、「浸」或「洗滌」。部分基督教宗派將洗禮列為聖事(聖禮)之一。
洗禮通過把祝聖過的水倒在、撒向受洗者頭上;或把受浸者放進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現天主教、東正教和大部分新教教派實施的嬰兒洗禮,在2世紀時已有文獻記錄,教父指出是使徒傳統。由於對洗禮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內,在基督教歷史上也發展出不同的教義。對於洗禮的討論,主要提到:洗禮的效能,施洗的方法及嬰孩、死人受洗等問題。
文化洗禮
比喻教育和薰陶。
- 沈從文 《主婦集·大小阮》:「我是個受科學洗禮的人,不相信瞎子知道我的事情。」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那時,我是一個中學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開始接觸新文藝,對魯迅先生很崇敬。」
炮火洗禮
比喻鍛煉和考驗。
- 柯岩《奇異的書簡·陽光和風雨譜寫的歌》:「這些八九歲就參加了革命的孩子曾受過解放戰爭和土改風暴的戰鬥洗禮。」王群生《奇妙的旅程》:「她在朝鮮戰地經歷過炮火洗禮。」峻青《秋色賦·夜宿靈山》:「在那光禿禿的褐紅色的山坡上,哪一寸土地,哪一塊石頭,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
基督禮儀
洗禮是基督教入教儀式[2]。以色列人很早就有用水取潔的傳統禮儀,後來,猶太教規定異教徒皈依者必須誦讀《妥拉》(即《摩西律法》)、行割禮、行沐浴禮(即洗禮,表示洗淨在異教環境中沾染的污穢)。
施洗約翰傳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是要求一切人(包括選民在內)悔改,作為迎接彌賽亞到來的準備。基督教從一開始就把洗禮作為莊嚴的聖禮,認為這是耶穌基督復活後留下的重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9)從此,洗禮不僅是正式入教的儀式,也是悔改與信心的表示,是將自己奉獻、交託給耶穌基督的決定性的一步,而且是「罪得赦免」接受聖靈的證明。
目的作用
聖經《彼得前書》指出舊約時代挪亞藉水得救一事,預表後世的人藉洗禮得救: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借着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
基督教很多宗派都認為《聖經》記載洗禮中基督徒在眾人(包括神、人、魔鬼)面前承認自己與基督耶穌一同出死入生,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基督教中部分宗派更認為,洗禮不單是一種記號、儀式,讓受洗信徒有宣認信仰的機會,洗禮本身更能帶來屬靈的更生(Baptismal regeneration),這些教會相信洗禮是神向人施行恩典的工具,當中神在領洗的人當中建立、加強信心,藉此為人帶來救恩。
視頻
洗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關係,懂得
- ↑ 洗禮是什麼意思?蘸水在受洗人額頭畫十字(入教儀式),探秘志, 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