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取 |
取(拼音:qǔ)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 。取的古字形像以手取耳。古代戰爭,殺死敵人,會割下戰俘的左耳記功。"取"的本義就是割取敵人的耳朵,有所獲取。"奪取""獲取"等義都包含在捕取俘虜這一過程中,也都是"取"的常用義。後泛指"得到""拿"等,取得的方式可以是從中取出,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也可以是選取擇定,如"去粗取精""捨生取義"。有時也用來表示"挑選""採用"等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取
漢語拼音; qǔ
注音字母; ㄑㄩˇ
平水韻部; 上聲七麌、上聲二十五有
部首; 耳、又
筆畫數; 6+2,2+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五筆; BCY
倉頡碼 SJE
鄭碼; CEXS
統一碼; 基本區-53D6
四角碼; 1744 0
字級; 一級(0997)
使用解析
"取"字可以用在褒義的詞組裡,也可以用在貶義的詞組裡,這與使用者的心態和想法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表達的內容里,詞組的使用上有很大差異。
基本信息
取:qu,從耳從又。執,捕罪人也。
在古代戰爭中,勝利者常把打敗一方的俘虜或戰死者的耳朵割下來。取的本義是攻下、奪取,引申為執、拿等。
獲者取左耳。--《周禮》
拼音:qǔ 注音:ㄑㄩˇ
部首:又或耳
部外筆畫:6,
總筆畫:8
五筆:BCY
倉頡:SJE
鄭碼:CEXS
筆順編號:12211154
四角號碼:17440
UniCode:CJK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耳又
漢字部件分解: 耳又
筆順編號: 12211154
筆順讀寫: 橫豎豎橫橫橫折捺
演變過程
釋義
<動詞>
現常用義
本義:(捕獲到野獸或戰俘時)割下左耳。(會意。從又,從耳。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手(又),合起來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戰,以割取敵人屍體首級或左耳以計數獻功)。
手 字的甲骨文:手,金文字形像五指伸張的樣子。造字本義:伸張的五指,人的前肢。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金文篆文的"手"與篆文的"毛"在字形上頗為相似)。隸書變形,將篆文的五指形象,簡化成一撇兩橫。古人稱靜態的前肢為"手",稱動態的手為"又"(抓握、操持),"又"通常作為造字部件以"邊旁"的形式出現。 通過耳朵用心聽講,通過手來書寫文字,耳聽,手寫,人們在學習中又得到了不一般的進步。 [cut off left-ear]
(1)取,捕取也。--《說文》
(2)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周禮》
(3)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者,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4)取吳元濟。--《資治通鑑·唐紀》
(5)(袁可立)徐取一、二倡亂者抵法,事遂定。--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6)而(袁可立)徐取倡亂不情者寘之法。--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斬獲敵人的首級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 宋·蘇軾《陽關詞》
3.拿 [take;fetch;get]
(1)取數斗歸。--三國魏· 邯鄲淳《笑林》
(2)取一葫蘆。--宋·歐陽修《歸田錄》
(3)取器械。--明· 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4)從架上取書;從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則(取作準則,規範或榜樣)。
4.選取;選拔 [adopt;choose;select]
(1)深思而慎取。--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人取之。--明· 劉基《賣柑者言》
(3)舍體而取面。--蔡元培《圖畫》
(4)又如:取路(上路);取戲(採取遊戲態度);取義(選擇正義,就義而死);取人(選擇人);取友(選取朋友);取途(選取經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種事物之徵象)
5.招致 [incur]
(1)讒毀竟自取。--唐·杜甫《上水遣懷》
(2)又如:取罪(自我罪責);取譏(招致譏諷);取斃(招致喪身);取醉(喝酒致醉)
6.得到;取得 [seek;get]
(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魏風·伐檀》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3)鑽燧取火。--《韓非子·五蠹》
(4)文能取勝。--《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5)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機會;行事);取討(討取;索取);取和兒(取了和氣。和睦相處);取真氣(攝取天地間元氣);取覓(收入;獲得);取供(討取口供)
7.博取 [curry]。
如:取選(求取功名;應試);取應(應舉;參加科舉考試);取譽(博取稱讚或好名聲);取寵(博取別人的喜愛,稱讚)
8.攻取,奪取 [attack and seize]
(1)必取宋。--《墨子·公輸》
(2)取陽晉。--《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9.積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
10.趨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1)兩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2)夸主以為高,異取以為高。--《史記·秦始皇本紀》
11.寄情 [focus feelings on]
(1) 抑以斯人不足與而有取於松也。--明·宋濂《看松庵記》
通假字義
1.通"娶"。娶妻 [marry]
(1)取妻如之何?--《詩·齊風·南山》
(2)君取於吳,為同姓。--《論語·述而》
(3)昭公取於 吳。--《左傳·哀公十二年》
(4)終老不復取。--《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我近來取得一個老小,清河縣人。--《水滸傳》
2.通"聚"。會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澤。--《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趨"。跑,疾走 [run]
(1)王良御之,則日取乎千里。--《韓非子·難勢》
(2)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古樂府》
詞性變化
〈副詞〉
表示範圍,相當於"才"、"僅" [only]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
<助詞>
表示動態,相當於"得"、"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常用詞組
◎ 取保[get sb .to go bail for one] 找保證人
導以取保。--清· 方苞《獄中雜記》
竭資取保。
取保候審
取保釋放
◎ 取材 qǔcái
[draw materials] 選取材料或原料
就地取材
◎ 取長補短 qǔcháng-bǔduǎn
[learn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ne's weaknesses] 吸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 取代 qǔdài
[displace;substitute;replace;supersede;supplant] 推翻他人或排斥同類,以便自己頂替其位置
這本聖經取代了大聖經
用新技術來取代
汽車開始取代馬車
◎ 取道 qǔdào
(1) [by the way of;via]∶ 選取經由的道路
代表團將取道巴黎回國
(2) [open up a way;blaze a path]∶開避道路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取締 qǔdì
[outlaw;ban;suppress;forbid] 明令取消或禁止某事
取締賭博
◎ 取而代之 qǔ'érdàizhī
[replace sb.;take sb's place] 奪取別人的權位而代替他。也泛指一事物取代另一事物
始皇南巡 會稽, 高帝時年二十有七, 項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元· 俞德鄰《佩韋齋輯聞》
◎ 取法 qǔfǎ
[take as one's model] 效法
◎ 取回 qǔhuí
[reception] 以和平手段從已奪走和非法扣押者手裡收回自己的人和財產
◎ 取經 qǔjīng
(1) [go on a pilgrimage for Buddhist scriptures]∶佛教徒到印度去求取佛經原本
(2) [learn from sb.else's experience]∶比喻向先進人物、單位或地區吸取好的經驗
◎ 取精用弘 qǔjīng-yònghóng
[refine;extract the essentials from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s] 從已有的豐富的材料里提取精華。"弘"也作"宏"
讀書多的,取精用宏,自然深了,讀書少的便不能如此。--朱自清《文選序》
◎ 取景 qǔjǐng
[find a view (to photograph,paint,etc.)] 攝影或寫生時選取景物
◎ 取決 qǔjué
[be decided by;depend on;hinge on] 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種情況決定
價格取決於供應和需要
◎ 取樂 qǔlè
[find amusement;amuse oneself;make merry;seek pleasure] 尋求歡樂;尋開心
玩撲克取樂
◎ 取名 qǔmíng
(1) [name]∶起名字
祖母給她取名
(2) [seek fame]∶求取名聲
◎ 取鬧 qǔnào
(1) [wrangle with sb.]∶吵鬧;攪亂
無理取鬧
(2) [make fun of]∶對人開玩笑;取樂;取笑;鬧着玩
不該拿朋友取鬧
◎ 取暖 qǔnuǎn
[warm] 利用熱能使身體變暖
他在壁爐前取暖
◎ 取平 qǔpíng
[make things on a plane equal in height] 使同一平面上的物體高度相等
◎ 取齊 qǔqí
(1) [even up;make even]∶使數量、長度或高度相等、正合適
先把兩張紙取齊了再裁
(2) [assemble;meet each other]∶集中到一起;聚齊
下午三時我們在門口取齊
◎ 取巧 qǔqiǎo
[resort to trickery to serve oneself] 用巧妙的手段謀求私利或躲避困難
投機取巧
◎ 取捨 qǔshě
[accept or reject;make one's choice] 採取或捨棄;選擇
取捨得當
◎ 取勝 qǔshèng
[win;score a success] 在競爭或比賽中戰勝對手,獲得勝利
以多取勝
◎ 取士 qǔshì
[choose scholars as officials] 選取士人,舊時指選取讀書人出來做官
開科取士
◎ 取土坑 qǔtǔkēng
[borrow pit] 為別處填土提供土料(借土)所挖的坑
◎ 取向 qǔxiàng
(1) [orient]
(2) 確定方位
(3) 使(例如纖維或材料)的分子軸取同一方向
高度取向的纖維素
(4) 決定社會行為的方向或因素
◎ 取消 qǔxiāo
(1) [cancel;reject;call off;do away with]
(2) 使原有的制度、規章、資格、權利等失去效力
取消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3) 刪除或消去
取消一大段文字
(4) 停止計劃
由於大雪取消了足球賽
◎ 取笑 qǔxiào
(1) [ridicule;make fun of;poke fun at]
(2) 取樂譏笑
取笑朝廷
(3) 耍笑;開玩笑
你為什麼要取笑我?
◎ 取信 qǔxìn
[be trusted] 贏得信任
取信於民
◎ 取樣 qǔyàng
[set sample] 從大量物品中取出少量做樣品
◎ 取予 qǔyǔ
[take and give] 拿取和給予
取予隨心
◎ 取悅 qǔyuè
[woo ingratiate one self with;try to please] 取得別人的喜歡,猶討好
這位青年試圖通過大量幽默取悅他的讀者
◎ 取證 qǔzhèng
[collect evidence] 尋取證據
嚴格取證
◎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bù jié
[inexhaustible;the supply is unlimited,and its utilization endless] 源源不斷的;形容很豐富,用不完
況這些物件,在貧道乃是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何足介懷。--清· 李綠園《歧路燈》
中華字源
"取"字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是"得到"、"拿"、"奪取"等,有時也用來表示"挑選"、"採用"等義。其實它的本義是"割取耳朵",這個意義上的"取"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找不到了。《說文解字》里說:"取,捕取也。""捕取"就是抓獲後割下它的耳朵。在古代,無論捕獲野獸或抓獲戰俘都要割下捕獲者的耳朵來,以此為據去請功論賞。
從上列甲骨文字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左半部分是一隻"耳朵(耳)",右半部分是一隻"手(又)",表示"用手去取耳朵"。它是個會意字。金文形體的左半部分少有變化,變得不像"耳朵"了,右半部分還是一隻"手(又)"。小篆形體的左半部分變成了"耳"字。楷體是篆文形體演變發展過來的。
"取"字的本義是"割取耳朵",這在古代文獻中還可以找到例證,如《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說:"大獸公之,小獸私之,獲者取左耳。"意思是說:捕獲到大野獸要交給公家,捕獲到小野獸可以歸自己私有。凡捕獲野獸者要把它的左耳朵割下來,憑此來計算成績。後來由"割取耳朵"引申為"強力取得"、"奪取"等義,如《商君書·去強》里說"興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這裡的"取"就是"強力奪取"的意思。成語有"取而代之"。後來也泛指"取得",但"取得"的方式有所不同,或是從中取出,如《荀子·勸學》里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個"取"就是指一般的從中取出;或是選取擇定,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捨生取義"等,這幾個"取"就是指從中擇定取出。有時"取"也可當"接受"、"採納"講,如我們經常說的"吸取經驗教訓"。
至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吳起取齊女為妻"之"取",則是"迎娶"、"娶妻"的意思,這個意義後來多寫作"娶",《說文解字》里說:"娶,取婦也。"有人認為"取"與"娶"是通假字的關係,也有人認為"取"與"娶"是古今字的關係。
方言讀音
(1)東北話:qiǔ
(2)粵語:ceoi2
(3)客家話:[海陸豐腔] ci3 [寶安腔] ci3 [沙頭角腔] ci3 [東莞腔] ci3 [梅州腔] ci3 [台灣四縣腔] ci3 [客英字典] ci3 [客語拼音字彙] qi3 [陸豐腔] ci3
(4)潮州話:cu2 (tsh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娶上聲。《說文》捕取也。從又耳。《玉篇》資也,收也。《廣韻》受也。《增韻》索也。《禮·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記·魯仲連傳》為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
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
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注》師古曰:取,讀曰娶。
又《集韻》《韻會》《正韻》$逡須切,音趨。《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前漢·地理志》軰留浚儀。《注》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
又《集韻》《韻會》《正韻》$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飮詩》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呌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又《正韻》索也。《詩·小雅》如酌孔取。《箋》謂度所勝多少。
又《六書本義》楔通用伸,伸通取。訓索,取轉聲,與娶趣字同。
又《古文奇字》朱謀㙔曰:古文取,疑當從與聲。人與而我取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