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經·卷八·難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經·卷八·難必出自《反經》(亦稱《長短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道家末枝縱橫家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華夏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並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謀略全書。為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1]

原文

(夫忠為事君之首,而龍逢斬、比干誅;孝稱德行之先,孝己憂而曾參泣。遇好文之主,賈誼被謫於長沙;當用武之時,李廣無封侯之爵。又云:「意合,異類生愛;意不合,至親交兵。」)

  夫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凡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此難必者也。何以言之(語曰:羿關弧則越人之行自若,弱子關弧則慈母入室閉戶。故可必則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也。)?魏文侯問狐卷子曰:「父子、兄弟、君臣之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恃也。何者?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叟拘;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蔡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理,亦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漢時,梁孝王藏匿羊勝、公孫詭,韓安國泣說梁孝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皇帝,景帝也。是梁孝王兄。),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臨江王,景帝太子也。)孝王曰:「弗如也。」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間,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終不得制事,居櫟陽。臨江王,嫡長太子也,以言過廢王臨江(景嘗屬諸姬太子母,栗姬言不遜,由是廢太子,栗姬憂死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害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說犯上,禁撓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於王。太后日夜泣涕,幸大王自改,大王終不覺悟。又如太后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孝王出羊勝等。(景帝弟梁孝王用羊勝、公孫詭之計,求為漢太子,恐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袁盎。帝聞詭、勝計,遣使十輩,舉國大索,捕詭、勝,不得。內史韓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入見王,說之。王出詭、勝,詭、勝自殺也。)

  由是觀之,安在其可必哉?語曰:「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又曰:「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絕。」此言財色不可必也。墨子曰:「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黃石公曰:「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民叛。」此言臣子不可必也。《詩》云:「自求伊佑。」有旨哉!有旨哉!

譯文

  [忠誠,是臣子侍奉君主的首要的道德標準,可是忠於夏桀的關龍逢卻被殺害,忠於商紂的比干也被剖心。對父母行孝道,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行最重要的標準,可是殷高宗的兒子孝已儘管事父至孝,還是耽心後母的讒害。

  曾參是有名的孝子,可還是因得不到母親信任而悲泣。生逢愛好文學的漢文帝之時,以文著稱的賈誼卻被流貶到長沙;正當抗擊匈奴的用武之時,英勇善戰的李廣卻終生未得封侯。所以,又有這樣的說法:意氣相投,本不屬同類的人之間也會產生友愛;心思不合,最親近的父子兄弟也會刀兵相見。]

  做為君主,沒有不希望他的臣子是忠誠的,可是臣子忠誠未必能獲得信任,所以忠於吳王闔閻的伍子胥卻被沉人錢塘江,萇弘忠於周靈王,卻被流放蜀地,刳腸而死,其血藏之三年,化為碧玉。凡是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兒子孝順的,然而孝子卻未必獲得父母的喜愛,所以孝己儘管對父親殷高宗非常孝敬,卻由於後母的讒害而憂慮,曾參對父母非常孝敬,卻不被父母喜愛而悲泣。這就是事物難以有定準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說呢?[有這樣的一句古語:后羿張弓欲射,越國之人談笑自若的與別人說起這件事,但假如是被母親疼愛的小兒子彎弓欲射母親,那麼老母親就會躲迸屋子裡,關起門戶。

  所以說,如果有定準,越人可以不懷疑后羿;無定準,慈母也會逃避自己的兒子。]魏文侯問狐卷子說:「父子、君臣之間,可以依賴對方的賢德嗎?」

  狐卷子回答說:「不可以。為什麼呢?父親賢德,大約比不過堯了,可是堯的兒子丹朱卻被堯放逐;兒子賢德,誰也比不上舜,可是舜的父親瞥叟卻把他囚拘起來;哥哥賢德,誰也比不上舜,可是舜的弟弟象卻傲慢無禮;弟弟賢德,誰也比不過周公,可是周公的哥哥管公、蔡公卻被周公殺掉;臣子賢德,誰也比不上商湯和周武王,可是夏桀、商紂這兩位君主正是被商湯和周武王這兩位臣子伐滅的。所以盼望別人時,人偏偏不來;依賴別人是不可能長久的。你要治理天下,就得從依賴自身開始,別人又怎麼能依賴呢?」

  漢代,梁孝王把朝廷通緝的罪犯羊勝、公孫詭窩藏在自己的王宮裡,內史韓安國哭泣着勸說梁孝王道:「大王你自己忖度,和當今皇帝的關係與當年太上皇與高祖皇帝的關係以及當今皇帝與臨江王的關係相比,哪種關係更親呢?」[臨江王是景帝太子。]梁孝王說:「我與當今皇帝的關係是兄弟關係,所以比不上太上皇與高祖皇帝以及當今皇帝與臨江王的父子關係。」韓安國說:「太上皇與高祖皇帝,當今皇帝與臨江王,是親父子關係,然而高祖皇帝卻說,手提三尺寶劍,奪取了天下的是我,所以太上皇最終不能當朝治理天下,只能閒住在棟陽(今陝西臨潼)的宮殿裡;臨江王是當今皇帝的嫡親長子,由於說話不謹慎[景帝曾經對他的嬪妃們說:「太子親母栗姬出言不遜,我就廢掉了太子。」栗姬因此憂傷而死],就是由於宮廷內部的家事而在中尉府中自殺。為什麼這樣?治理天下的君主,不因家事妨害天下國家的根本利益。所以才有這樣的古語:雖有親父,怎麼能知道他不是兇殘的猛虎?

  雖有親哥哥,怎麼能知道他不是兇殘的豺狼?如今大王你位列諸侯上,喜歡聽好佞之臣不負責任的話,冒犯皇帝,違背法度。當今皇帝因為你有太后寵愛的緣故,不忍心動用法律手段制裁你。而太后日夜哭泣,盼望你能自我悔過,可是你卻毫不覺悟。假如有一天太后逝世,你又能依賴誰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便把羊勝等人交了出來。[景帝的弟弟梁孝王聽從羊勝、公孫詭的計謀,想當漢太子,恐怕漢朝的大臣們不同意,便暗中派人刺殺漢朝掌握大權的重臣袁盎。景帝知道了公孫詭、羊勝的陰謀,派了十個人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大搜捕,未能捕獲。內史韓安國聽說詭、勝躲藏在梁孝王的王宮裡,便進見梁孝王,勸說他。梁孝王交出公孫詭、羊勝,兩人因而自殺。]

  由此看來,事情哪裡有個定準而可依賴呢?有這樣一句古話說:「因為權勢和利益的需要而結合的,一旦失去了權勢和利益,交情隨之疏遠;靠美麗的容貌侍奉別人的,一旦容貌衰退,寵愛隨之斷絕。這就是說錢財和美色由於沒定準而不可依賴。墨子說:「儘管父親很慈愛,但他決不會疼愛沒用的兒子。」黃石公說:「國王不能沒有仁德,沒有仁德,臣民就會叛離。」

  這是說臣下和子女不可依賴。《詩經》上說:「求自己保佑自己吧!」真值得品味啊![2]

作者簡介

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岩子。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