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應偏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反應偏向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在信號檢測的實驗中,被試對呈現的刺激的判定標準的差別。被試的判定標準往往會隨着信號和噪音各自出現的先驗概率不同而變化;隨着對被試反應的不同獎懲辦法而變化;隨着被試的個性特點不同而變化等等。正因為上述各種不同因素影響着被試主觀上的判定標準:在不同被試之間由於其個性特點等的不同,對呈現的同一強度的刺激,有的被試傾向於回答「有」信號:有的被試傾向於回答「無」信號。這些不同的回答正反映着他們的主觀判定標準的差別,即反應偏向。

計算方法

反應偏向可由二種方法計算:一種是似然比值,另一種是報告標準。

1.似然比β

似然比β的數學定義為:區分」信號」與」噪音」反應的心理感受水平Xc 所對應的信號分布縱軸與噪音分布縱軸之比。但是在信號檢測論實驗中,沒有辦法直接掌握心理感受水平Xc ,因此β是通過間接方法計算得出的。

一般認為,β>1說明被試者掌握的標準較嚴。β值接近或等於1,說明被試者掌握的標準不嚴也不松

2.報告標準C

信號檢測論中用以表示反應偏向的另一個指標是報告標準(report criterion)。在數學上,反應標準的另一種表示方法是感受經驗強度,用符號C表示。C是橫軸上的判定標準位置。

默認

默認(acquiescence)是指在認知及人格測驗中傾向於做肯定回答的一種反應偏向,其另一定義是指一種傾向於同意的人格特徵,有這種特徵者在人格、態度及興趣量表中都傾向於做肯定的反應。默認者的得分是無效的,因為與其說他們的分數代表的是對題目的回答,還不如說這些分數反映了他們潛意識中做肯定回答的傾向。 通過用正反兩種方式陳述同一個問題(如「我愛老百姓」/「我恨老百姓」),即可確定一個人是否具有這種反應傾向。兩種題目的得分之間呈負相關,則表明被試注意了題目的內容,而正相關則是默認傾向的標誌。但是,這一做法也受到責疑:首先,編出兩個完全相反的題目就十分困難。「我愛老百姓」與「我恨老百姓"真的恰好相反嗎?如果不是,那麼這兩種形式之間的相關就不容易解釋清楚。第二,得到的多數相關是較低的正相關,表明存在着一種贊同的傾向。第三,尚無證據表明測驗中的默認傾向與順從行為存在相關,即測驗中的默認者也是生活中的默認者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總之,在人格測驗中,回答「是」的默認傾向確實存在,但其涉及的範圍尚不確定。而默認能否算作是一種人格特質尚存爭議。不過,在對測驗結果進行解釋時,要注意測驗分數可能受到默認傾向的影響,而不完全是由測驗內容決定。

社會讚許性

「社會讚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被試在對測驗內容的反應上按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方式作答的傾向,使其能得到「好」的社會評價。比如,對於「我總是盡力避免惹麻煩」這樣的題目,多數人都會回答「是」。社會讚許性與「作假」不同,因為前者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偏向,而後者是有意而為的。

在愛德華(Alien Edwards)早期的一項研究中(1953b),他請評估者在一個9點量表上對140個題目的社會讚許性進行評定。每一個題目的平均評定得分可以作為其社會讚許性的指標,然後他請一組被試判斷哪些題目中的描述與自己的性格相符。結果發現,評估者的評定與贊同這些題目的被試人數之間的相關高達O.87。顯然,在人格測驗中,被試受社會讚許性的影響很大,甚至有人(Nunnally,1978,557-559)質疑過自陳量表的價值。不過,農納利(Nunnally)認為,儘管都受到社會讚許性的影響,但不同個體受影響的程度各不相同,他強調自陳量表仍不失為人格測驗的最佳方法。

偏常反應

人們一般認為,人格變態者會對題目的內容做出異常的反應。根據偏常反應假說(deviant—response hypothesis,Berg,1955),這一群體確實傾向於做出非常規的反應,但這種反應與測驗內容無關。據此,伯格(I.A.Berg)提出,只需數出偏常反應的數目,而不必考慮其具體內容,即可確定一個人是否人格異常。

多數測查偏常反應的研究都要求被試在「非常喜歡一非常厭惡」這一維度上選擇答案。伯格認為。人格異常者會選擇那些多數人不會選擇的答案。而且,在所有的測驗中均如此。為了消除或減小內容的影響,伯格設計了知覺反應測驗(PRT)和單詞反應測驗(WRT)。其中,PRT由60個幾何圖形組成,同樣也要求被試在喜歡一厭惡的維度上作評定。

對於伯格偏常反應假設的評價褒貶不一。漢密爾頓(David Hamilton,1968)基本上贊成伯格的觀點。在一篇綜述中,他指出偏常反應傾向具有內部一致性,不易隨時間而改變,而且在不同測驗上的表現也較一致。此外,他還認為這種反應傾向與不能容忍模糊情境及固執等個性特徵存在相關。但是還有一些學者,比如西克雷斯特和傑克遜(Lee Sechrest&Douglas Jackson,1963)認為,在判斷偏常反應中題目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他們認為PRT和WRT等測驗並不能完全排除題目內容的影響。而農納利(1978)認為,實際上所有的測驗都能區分精神病人與「正常人」。困擾不安的個體往往會胡亂作答,比起適應能力良好的個體來說,他們更可能做出異常的反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