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雄記(大仲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雙雄記》是大仲馬1857年發表的一部歷史小說,他描寫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執政府時期,以路易十八為首的保王黨人和以拿破崙為首的資產階級政權所展開的一場尖銳複雜的鬥爭,這場鬥爭的焦點是復辟與反覆辟。這本小說的法文版名字叫《耶戶一幫子》。作者以「耶戶一幫子」來比喻在路易十八支持下以卡杜達爾為首的那批在叛亂中打家劫舍、對抗革命的保王黨人。大仲馬在這部小說里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為其歷史背景,以旺代叛亂的某些真人真事為基礎,憑藉着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有聲有色、奪人心魄的故事,描繪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針鋒相對的兩個陣營里各有一名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幹將,他們是羅朗和摩岡。在作者心目中,這兩位年輕人都是在各自階級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小說所描述的,也就是羅朗和摩岡這兩位英雄屢次交鋒、鬥志鬥勇的全部過程。 從小說發表的年代看,《雙雄記》應當屬於大仲馬的晚期作品,他不僅在藝術上顯得更加成熟,而且在如何利用真實的歷史事件來編寫故事上更加突出、更加鮮明地表現出他在歷史小說創作方面的獨特風格,即「小說的歷史化」和「歷史的小說化」。《雙雄記》在展現歷史事件所表現出的深度,在故事安排、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現出的藝術匠心,都絲毫不低於——某些地方甚至還要高於——作者的其他作品。 ——摘自《雙雄記》譯林版譯本序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在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蒙梭羅夫人》中大仲馬曾這樣說到:歷史事件有這樣一種特性,那就是他們往往把自己的重要性表現在先於它而出現的環境中。這體現了作家重視歷史敘事小說文本中對於歷史大背景的描寫力求逼真化的原因。因此,儘管大仲馬的歷史敘事小說常常由於為所欲為的隨意改變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遭受非議,但是眾多的外國讀者了解法國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體會法國歷史的交替變更是從閱讀大仲馬的歷史敘事 …
內容預覽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那皎若燦爛星漢的文學家、藝術家群里,有這樣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比不上巴爾扎克那樣博大精深,也不像梅里美那樣犀利明快,他既沒有雨果那樣的磅礴氣勢,也缺乏司湯達那樣的批判鋒芒,可是,他的作品數量之多,也許要超過上述四位作家的總和,可以說在法國到處都有人在津津有味地閱讀他的作品。他的名字不僅風靡整個法蘭西,而且傳遍了全世界。―他,就是被別林斯基稱為「天才的小說家」的亞歷山大·仲馬,而在中國的讀者中間,他還有一個更為流行的名字:大仲馬。大仲馬(一八〇二―一八七〇)的祖父是一位名叫德·拉·帕埃德里侯爵的貴族,他同一位黑色皮膚的女奴結合,生下兒子取名亞歷山大,受洗的時候用的是母親的姓氏仲馬。亞歷山大長大成人即將入伍時,侯爵不許兒子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