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是一歲菊花開(潘耀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又是一歲菊花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又是一歲菊花開》中國當代作家潘耀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又是一歲菊花開

中秋過後,花的世界一片狼藉,落英繽紛紅消香斷。這時唯有冷美人秋菊,臨風傲霜一枝獨秀,給寂寞的秋帶來莫大安慰。

島城一年一度的中山公園菊展,定於重陽節拉開序幕,網上聞訊就有了賞菊的雅興。農曆九月九日上午,從公園的西南角進入,孫文蓮池中水清依舊,但水面睡蓮花容已逝,空留半池枯黃蓮葉漂浮;池畔蘆葦荻花隨風搖曳,杆兒細長孱弱頭頂蒼白髮絲;闊葉林比針葉林更不耐寒,風一吹黃葉只得吻別了樹枝,緩緩飄落內心似有不甘。蓮池周圍遊人浩蕩,老年娛樂團體風頭正勁,這邊琴瑟那邊鑼鼓,你方唱罷我登場。世人不解草木秋殤,管他什麼草枯葉黃,依然載歌載舞,樂得秋高氣爽,這秋的惆悵就不知哪裡去了。

相鄰的小西湖秋意更濃,原本高傲的荷花不敵秋風,彎腰垂頭更比睡蓮早衰,蜂蝶去了只剩一湖淒涼。唯有幾隻銀色的小魚兒懷舊,繞着殘荷枯杆戀戀不捨,魚尾劃出圈圈白色漪漣,似在慰籍逝去的紅顏。岸邊一組敲打非洲鼓的男女,模仿着黑人風格扭動腰身,煽情的鼓點咚咚震天響,可也喚不醒曾經亭亭玉立的荷花了。望着殘荷不僅有了一絲傷感,想起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還得佩服古人委婉含蓄。再看湖邊的一盆盆新生的秋菊,取代了夏日風光無限的荷花。於是悟道:該去的總是要去,該來的一定會應運而生,大可不必自尋煩惱徒生悲傷。待到秋冬之後,夏日的西湖又是出水荷花的天下。

櫻花大道是菊展的中心區,隨着人流向前進發。蜿蜒甬道的灌木林,得益於公園小氣候,仍是鬱鬱蔥蔥,幾乎沒有秋的跡象。修剪成圓球狀的歐洲火棘,火紅的豆豆簇擁着,很像南國多情的相思豆;還有一種好像是五彩蘇的引進品種,葉面艷紅周邊鑲着金邊,葉狀似蝴蝶展翅欲飛。中國的綠異域的紅和諧相處,中西結合相得益彰,百年老園的秋就有了新的活力。

路過一處雕塑駐足欣賞,作品表現的是秋日收穫,半圓的蓮蓬直徑約兩米,蓮蓬上蓮子橫臥穴內,因果實太過飽滿,撐裂了蓮蓬的襁褓,幾顆橄欖球形狀的蓮子,從巢中掙脫下來散落地上,金燦燦圓滾滾十分可愛,其造型形象逼真,絕佳的創意令人讚嘆。再仔細看看周邊草木,你會發現凡落花處確皆有果實,春花秋實果然不假,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精彩。

櫻花大道上人潮湧動,春天那燦爛的櫻花大道,現已是秋日的菊花大街,一組組菊花藝術造型,在光禿禿櫻花樹下盡情炫耀,香氣瀰漫傲氣逼人。留影者笑顏逐開,老的少的都誓與菊花媲美,各式相機手機長槍短炮並舉,紅的黃的綠的所有的花兒,此刻都顯得很溫和,也很有君子風度,面對合影的客人一視同仁,絕不嫌棄身份貴賤與否,也不挑剔長相俊丑如何,於是花人合一形成了歡樂的海洋。

今年的公園的菊展是第39屆,近不惑的展齡讓其寵辱不驚,想多年前財大氣粗的參展單位,為搏眼球不惜重金投入,那時的展位一個比一個豪華。今日之展形式上不再奢侈,突出的是秋菊的自然美,並非園藝師們技窮,應該是展會的理性回歸。傳統的造型有:龍鳳呈祥,嫦娥奔月,悟空八戒等等,雖然主題陳舊,依然備受追捧;現代的卡通形象是少兒的最愛,米老鼠,加菲貓還有網紅可愛櫻桃小丸等,令孩兒們痴迷流連忘返。菊花的形體多樣色彩豐富,黃的如金,白的如雪,五彩的如天上的彩虹;圓形的大如彩球,小如珍珠,針狀的如松瀑,彎曲的若游龍;微風乍起,左看珠簾低垂,右看金髮披肩,深秋時節不畏霜寒競風流。

花是大自然的寵兒,是女性的絕妙象徵,花兒千姿百態天生嫵媚,女人風情萬種多愁善感,兩者何其相似。春天的櫻花,花瓣輕盈飄灑陽光燦爛,淡雅清秀正如青春流露的少女;高雅的牡丹,國色天香儀表雍容華貴,恰似天生麗質的典雅美婦,但櫻花牡丹不敵風寒,只能生活於溫柔之鄉。而秋菊的風格獨具一格,可以說是剛柔共濟。明太祖朱元璋有七言絕句:「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我以為朱皇帝只是歌詠了秋菊剛強霸氣的一面:菊花一旦怒放百花肅殺唯我為尊,此後再無花敢再開顏的霸道;不懼蕭瑟秋風披掛盔甲迎戰,大有英姿颯爽捨我其誰的氣概。其實菊花還有她柔情的一面,譬如青絲飄逸花蕊嬌嫩,姿色艷麗婀娜多彩,溫文爾雅脈脈含情,歲寒更顯溫柔之美。正由於這些個特質力壓群芳,使之登上「花中四君子」大雅之堂,為歷代文人墨客推崇。於是有了陶淵明的佳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雅趣。

今日菊展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氣溫偏高冷美人略有不適,大多還待在閨中含苞欲放。明日就是霜降了,喜寒的冷美人開顏怒放指日可待,到時將有別一番奼紫嫣紅亮相。看來今年秋深後,還要再度拜訪傲霜的菊。

想到來日方長,就轉入楓林澗旁紫藤閣長廊小憩,抬頭見得豆莢果實一排排,垂吊在蒼老的藤蔓上甚是可愛,便想起兒時採摘嬉戲的往事;又見澗中細流潺潺,楓葉大多依舊青翠,只有上坡上有幾棵高大的,樹冠染上一抹紅潤酷朝霞,預示着不久漫山紅透的希望;澗的西面山谷中有一片樹林,豎着巨型方木的路標框架,左側上書「閱讀谷」三字,右側則是「林蔭書屋」字樣。移步前往不遠,一個奇特的山谷映入眼帘,谷中的挺拔的杉樹直入雲霄,巨大的寶塔形樹冠綠葉蓬鬆,遮住了中午那似秋老虎的太陽。山谷的三面坡綠蔭覆蓋野花點綴,山谷中光線柔和空氣清新,層林掩隱依稀可見一幢小木屋,仿佛「猶抱琵琶半遮面」。好一個神秘僻靜的幽谷,更比世外桃源。我如夢如幻不敢相信,左盼右顧步入其中。

「閱讀谷」果然名副其實,粗壯的褐色的水杉樹幹,被大理石板巧妙環抱,形成一組組幾何形的石桌,有六角形的,也有矩形的,還有流線型的。桌案下擺放多隻高腳椅,用料自然環保樸實無華,營造出一種原生態的氛圍。舉目望去偌大的谷中不過十人,深邃的谷中靜悄悄,與不遠喧囂的櫻花大到恍若隔世。

樹林邊緣的石桌旁的高腳椅上,有兩個中學生摸樣的男孩,埋頭捧着書本靜靜閱讀;這邊,有一位白髮人正在案上,用心擺弄單反相機;還有幾位青年男女圍在六角案上野餐,聲音低低的唯恐影響別人;只有坐在低處原木上的一對小夫妻身邊,一個幾歲的小女孩咿咿呀呀發出聲來,童音悅耳很像是與林中啾啾的鳥兒爭鳴。我把掏出的香煙又裝回口袋,大口呼吸着天然的氧幾乎貪婪,然後坐在一老樹墩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稍後推門進入「林蔭書屋」,房間原木結構窗戶通透,與周邊山景融為一體,室內左邊高台供應飲料咖啡,三組書架上擺滿書籍,木椅的後背是藤子編制。東南兩面外懸拐角長廊,雖然離谷底不足一米,但卻有苗族吊腳樓的感覺。要了一杯咖啡在長廊就坐,抬頭見屋頂與山坡上的樹枝相連,太陽時隱時現在樹梢上方徘徊;一隻小鳥兒飛到三角腿小圓桌上,眨着眼睛似是要分享我的咖啡。僅有的幾位客人端坐室內,廊中只有鳥兒與我為伴,人鳥相安無事,我就在斑駁的秋陽下打起盹來。

一陣秋風吹來十分愜意,風中還有一絲淡淡的菊香,逆風定睛望去,果然山坡上有一簇小小黃花綻放。服務生告訴我那是野的菊花,看到花兒野地自由飄灑,心想比那菊展的盆景更有風味。心情大好便站起身來,入室翻看架上的書籍,一絲墨香也是淡淡的,一時也不知菊香和墨香哪個更勝一籌。

走出「林蔭書屋」,看見「閱讀谷」中的兩個中學生,仍然伏案沉浸在書中,也許書香更有魅力吧?多麼希望下次再來這風水寶地,書香花香聯袂瀰漫幽谷。[1]

作者簡介

潘耀宗,山東青島人,大學學歷,曾為下鄉「知青」、鄉村中學教師;回城後先後擔任過工人、企業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