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贛東北三清山漫記(秦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贛東北三清山漫記》中國現代作家秦牧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去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贛東北三清山漫記

國內旅遊事業正在迅速發展,桂林蘇州杭州青島等地,到處人山人海,有人計算過,在這些地方的風景點,有時一平方米之地就有一個人以上,你擠我擁,仿佛趕集,哪裡好像在旅遊?就是名氣不是那麼大的地方,就是有些風景之處,也是遊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這個勢頭現在不過初見端倪,將來發展下去,還會越來越甚。因此除了發展原來的旅遊區域之外,開拓新的旅遊區,就是一樁很迫切的事情了。四川的九寨溝,湖南的張家界,廣東的上川島等地,就是近年來才逐漸開放並吸引了四方旅客,「近悅遠業」的。江西大概也有見及此,那裡正在大力發展旅遊事業。井岡山和廬山都在江西,江西老表們不僅僅以這兩座名山為滿足,他們還要大力開發三清山、大庚嶺,使它湊成四大名山,招徠全國各地的人們。

三清山有什麼來頭嗎?它的來頭大得很。原來它又名少華山,古詩有「江南河處是仙家?孤柱擎空見少華」的句子,古籍中又有「少華之奇,不讓天台雁盪」的說法。可見它早已為旅行家和方士們所注目了。它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玉山、德興兩縣交界處,景區面積220多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比廬山、泰山都要高,可以說是高插雲霄了。

晉代的葛洪曾經在這座山里煉丹,蘇洵蘇軾佛印朱熹都來過這兒,據說徐霞客也到過三清山麓,因為山路險阻,沒有登山。這是一座風景山。山裡有不少景色,特別是奇峰異石和蒼松老樹,和黃山在伯仲之間,遊人們說它兼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雲,匡廬之飛瀑」的特點,地質學者們說它的地質構造和黃山非常相似,因此博得了「黃山姐妹山」這樣一個美名。

三清山又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的始祖東漢的張道陵,雖然不是江西人,但是一生都和江西發生過極其密切關係。他創辦「五斗米道」之前,做過九江令,創辦「五斗米道」之後,又在龍虎山煉過丹。龍虎山和三清山同在江西境內,遙遙相對。

此公自號為「天師」,並且世世代代有一個兒子承襲這個名號,從東漢到民國,前後承襲了63代,近1900年,成了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孔子的「天師世家」。他的後裔在元代明代都得到了封號,在明代還享受「二品秩」俸祿。明代是道教興盛的時期,不僅龍虎山的「天師府」修飾一新,在它鄰近的這座三清山,也建成了許多道觀。

至今。山裡的建築物很多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且,三清山這個名字,就充滿了道教風味,道教以玉清、太清、上清三處縹紗迷漓的地方為神仙沿府。少華山剛好有三座山峰特別高,道士們認為這也是神仙居處,「三清山」也就因此得名了。

三清山又是一座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曾經在這裡活動過,至今還留有「打鐵洞」這樣名字的山洞,這就是紅軍戰士們曾經在那裡打鐵鑄造武器的地方。再說,距離三清山並不很遠的地方,有一座懷玉山,偉大的革命志士方志敏就是在懷玉山被俘,後來被解到南昌英勇就義的。

三清山又是一個天然的「基因庫」,一切保護區在保存天然物資、便利進行科學研究上都是寶貴的「基因庫」。它有高潔清雅的天女花;有芳香珍貴的白梅花;單單杜鵑,就有十八個品種;它出產三百多種藥材,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物資源。你聽過這樣的故事嗎?外國有些地方,當某種家畜退化了,就把雌畜綁在效野,等候和它同科的野獸來和它交配,以使獲得矯健的新生代。還有,一些人類栽種的植物,由於世紀的無性生殖,退化了,就到森林裡找生機蓬勃的同科屬野生植物,通過異花授粉,培育出新一代茁壯的種子。森林這個天然的「基因庫」,懂得加以利用,它就在遺傳工程上發揮卓越的作用。在這一點上,三清山和全國各地的許許多多自然保護區一樣,來自正可以大顯身手呢!

我們是從上饒市驅車到三清山麓的響波橋,在山麓歇息一宵,然後從容登山。

我們從南面登上梯雲嶺。三清山有「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之說,大量美景,都集中在它的南部,這就是梯雲嶺一帶。沿着新鋪的石磴向上攀登,越走景色越美。

這是一座會唱歌的山,一路上,峰迴路轉,都可以不時看到那條蜿蜒而下的山澗,巨石急流,不斷爭爭琮琮叮叮冬冬地喧響。山澗里還生產着蠑螈呢!看着走,人也仿佛進入雲霧的家鄉和花樹的畫廊了。雖說是秋天,仍然到處可以看到野花。如果是杜鵑盛開的暮春時節,那一定更是一片花團錦簇了。山裡的杜鵑有些已經長大成碗口大小的一株,不像是灌木而像是喬木了。有一次我歇息在一株樹下,抬頭一看那樹冠,不禁一怔,原來那就是一株杜鵑!

山里植樹被豐富,蒼松翠柏到處都是,有些地方石峻樹密,抬頭看時,只見一線藍天。我不禁吟起這麼一首小詩來:山深泉俞響,嶺峻雲偏閒,千級石磴上,仰視一線天。

一路上的新石級,使人異常注目,原來千百年來,這三清山只有採藥人、採樵人和道士們踩出的山路,並不曾鋪什麼石磴。近年來,此地風景區的管理局大力進行建設,以七萬塊巨石鋪成了20公里的山路,我們才有福氣走這樣踏實的石徑。但是即使如此,由於有些地方山勢非常之陡,起碼也有45度角的傾斜,幾公里之遙,我們卻足足花了三個小時攀登。深山很涼,感到寒風撲面,卻又汗流浹背。

[1]

作者簡介

秦牧,1919年生於香港廣東澄海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