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與來時事一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與來時事一同
圖片來自搜狐網

去與來時事一同,生與死原本是一件事,生時不知為何生,死時不曉為何死,只因迷失了心性、迷惑了自己,人生充滿了迷茫,便不知從那裡來,也不知向那裡去,在無法把握自己的情況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論輪迴了多少劫,無非做着相同的一件事,興衰枯榮莫不如此

原文

唐代鳥窠道林禪師有一首膾炙人口禪詩:「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詩中反映出如何面對人生的哲理,透露出人生本來實相,與白居易「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禪師在參透人生實相後,將人從生至死總結為「事一同」,生與死原本是一件事,生時不知為何生,死時不曉為何死,只因迷失了心性、迷惑了自己,人生充滿了迷茫,便不知從那裡來,也不知向那裡去,在無法把握自己的情況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論輪迴了多少劫,無非做着相同的一件事,興衰枯榮莫不如此。就如同台上的演員在作戲一樣,一會是皇帝、一會是乞丐、一會是出生、一會又死去、一會顯赫、一會卑賤,回到台下,演員還是演員,與台上的角色沒有關係了,不論上演多少場,也沒有關係,台上的人生是「迷失」的人生,台下的人生才是「我的人生」。所以白居易與鳥窠禪師都發出「浮生是夢中」的慨嘆。詩中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昭示了迷失人生、迷惑自己的可悲,錯將虛妄當真實,錯將夢鄉為故鄉,皇帝與乞丐生時一同,死時一同,不會因為地位的差別而對生死有所改變,生時赤條條,死時臭皮囊,在從生至死的過程中,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如果以幸福為標準,皇帝與乞丐還不知道誰更幸福呢;如果以地位為標準,皇帝與乞丐天壤之別,但另一方面,皇帝的地位常常會引來殺身之禍,誰又會謀求乞丐的地位?由此而言,一切均屬無常的東西,人們在爭權奪利、貪心猛烈之時,就是在不斷迷失心性、迷惑自己,生時兩手空空來,死時兩手空空去,金棺銀槨與草蓆裹身,對於死亡又有什麼意義呢?禪師不是以悲觀的人生態度示人,恰恰相反,禪師是告訴我們萬不可以迷失心性、迷惑自己,如果不能參透看破人生的迷失、迷惑,那麼,一個人只能從此次輪迴走向下一次輪迴,即所謂「浮生如夢」。

沉浮的人生如大海里一塊朽木,隨波逐流、上下沉浮,一刻不得自主,也如同我們做夢一樣,不能把握自己,誰也不可能事先想好做什麼樣的夢,誰也不會在夢中改變夢境。迷失的人生正是如此不可自主,又何必向人生髮出追問與慨嘆呢?人生之事是不需要問的,任何人不可能替代自己,自己如果不覺悟起來,心念不轉,問誰也不會有所改變的。有人常常發出「我的命運為什麼這樣不好」的追問,誰的回答都不能解決命運問題,能夠解決命運問題的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手裡,那就是認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認識世事無常、諸相虛妄,才可以得見本來面目、才可以轉迷為悟、才可以轉凡成聖,覺悟的人生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得主的人生,生時我們已不知所跡,死時一定要知其所蹤,修學佛法者最完美、完善的歸蹤就是成就涅般妙道,大徹大悟的人生是不生不滅、灑脫自在的人生。

我亦凡夫,鳥窠禪師的詩給人以直指痛處的感覺,迷時沉浮,悟時覺醒,人生之事只此兩條,就看自己如何行走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