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
---|
基本資料 |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類別 學校 舊稱 國民小學 車站類別 2017年7月4日 地理位置 臺北市士林區 大東路165號 建成年代 日治大正5年(1916年) |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士林國小是1895年台灣日治後興建的第一所現代化國民教育小學,當時是由日本人伊澤修二以總督府學務長身分創校於芝山岩,名為「芝山岩學堂」,後來於1898年改名為「八芝蘭公學校」。
目錄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直轄市定古蹟所在地,現台北市士林區,原為平埔族「麻少翁社」居住地,明末清初漢人陸續由滬尾溯基隆河入墾,「士林」之名稱自此出現。當時士林區普設私塾、社學、義塾,文風鼎盛,遂以「士子如林」而改稱為「士林」。
- 該講堂明治 28年(1895年)從大稻埕遷到八芝蘭芝山巖後,於惠濟宮設立學堂。由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主持,先後任命楫取道明、安積五郎、三宅恆德、關口長太郎、井原順之助、桂金太郎、平井數馬等人為學務部員,擔任教授等職。學堂先後共招收了27名學生。
- 1896年1月1日發生芝山巖事件,該學堂教職員,楫取道明、關口長太郎、井原順之助、桂金太郎、平井數馬及陸軍通譯中島長吉等6人,在前往總督府賀年途中遇到抗日份子遭到殺害,尊稱「六氏先生」,後停止學堂授課三個月 [2] 。
-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及現校地發展沿革為:明治 29年 (1896年)由八芝蘭芝山巖惠濟宮遷入現址後,歷經明治 29年 4月(1896年) 芝山岩學堂改稱為「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岩學堂」派上野道之助先生為主事。
- 該年6月1日改稱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即以是日為校慶紀念日。明治 31年10月1日(1898年)改校名為八芝蘭公學校。
- 同年10月13日借士林新街媽祖廟慈諴宮西廂為八芝蘭公學校分教場,給新街學生就讀。講堂建築興建於大正5年(1916年)。
- 再歷經中華民國,1974年校名改為台北市士林區士林國民小學小,講堂現為士林國小校史館。[1]
建築特色與現況
-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的建物牆體 ,興建於大正5年(1916年)的一樓式磚造校舍,是校內唯一日治時代留存建築物。
- 目前仍保存當年原有的建築本體、扶壁、舞臺、圓拱窗等;門廊前八芝蘭公學校時期之門柱亦為重要史蹟。窗型尚維持原來樣貌,有1920年代流行的圓拱門窗,講堂建築呈長方形,內部沒有許多樑柱,靠扶壁和窗子協助承受重量。
- 講堂前方還保存公學校時代的門柱及「八芝蘭公學校」字樣。本體及史蹟文物。 [3]
-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現為士林國小校史館,目前校史館典藏創校以來許多珍貴的文件檔案,包括早期人事命令、學籍冊及創校第一張結業證書等。在送主管單位評核後:資產寄附書類[2] 、沿革誌[3] 、基本財產臺帳[4] 、鄉土誌[5] 、建築費寄附人名簿[6]、 學籍簿[7] 、 學籍簿2份[8] 、畢業證書[9] 、畢業證書2份[10] 、教員免許狀[11] 、教員免許狀2份[12] 、賞狀 [13] 、賞狀2份 [14] 等共13件,2017年9月18日經政府機關文化部,指定為一般古物。並公告。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士林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 公會堂,隨意窩,2018-03-28
- ↑ 周, 婉窈. 《臺灣歷史辭典》 〈芝山巖學務部學堂(芝山巖事件)〉. 台北: 遠流. 2006: 516. ISBN 957-01-7430-7.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八芝蘭公學校講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7/07/04 [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