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第安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印第安座是南天的一個星座,其代表物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為Pieter Dirkszoon Keyser和Frederick de Houtman在1595-1597年巡航南半球,觀測和創立的12星座之一,1603年首次出現在拜耳的《測天圖》中。

星座位置

中心位置:赤經21時20分,赤緯-57度。

印第安座北鄰顯微鏡座,南抵南極座,望遠鏡座天鶴座之間。座內α星是3等星,β星是4等星。其餘的星都在5等以下[1]

發現命名

德國業餘天文學家巴耶1603年劃定:16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見到了來自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所以德國天文學家巴耶爾就把這個星座起名為「印第安座」[2]

觀測事項

緯度變化在57°和−90°之間可全見,最佳觀測月份為9月。

天體

恆星

印第安座ε星,距離地球11.83光年。印第安座ε星的自行運動速度在肉眼可見的恆星中排名第2,只在天鵝座61後面(不過自行運動比印第安座ε星大的Groombridge 1830亮度為6.4等,在異常黑暗的夜空中可以用肉眼觀測到它)。

從印第安座ε星的角度來看,太陽會成為大熊座的第2亮星,並在北斗七星的杓底附近。

性質

印地安座ε星屬於一顆主序星,質量只有太陽的4分之3 。

天文學家在2003年1月宣布發現一顆棕矮星繞着印第安座ε星公轉,它的質量為木星的40-60倍,距離至少有1500天文單位。到了2003年8月時天文學家發現它其實是一對棕矮星雙星,彼此相隔2.1天文單位。這兩顆棕矮星的光譜都是T型,其中質量較大的印第安座ε星Ba是T1型,而另一顆質量較小的印第安座ε星Bb則是T6型。天文學家則根據演化模型、光譜學與光度測定分別來計算這兩顆棕矮星的質量、直徑與表面溫度,根據他們觀測的結果顯示印第安座ε星Ba與印第安座ε星Bb的數據分別是47 ± 10與28 ± 7倍木星質量、直徑為太陽的0.091 ± 0.005與0.096 ± 0.005倍,表面溫度則分別是1280±40K與850±20K。

行星適居性

天文學家瑪格麗特·端貝爾(Margaret Turnbull)與吉兒·塔特(Jill Tarter)曾經列出一份名單,其中包括17,129顆最接近太陽並且很可能擁有可以孕育出複雜生物的行星的恆星,印第安座ε星在名單里名列第一位 。端貝爾與塔特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卡內基科學機構(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進行研究。

視頻

印第安座 相關視頻

若木星與土星融為一體,它們會成為第二個太陽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