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輝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衛輝古城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衛輝古城

館藏地點;河南省衛輝市

所屬年代;東魏

出土地點;河南省衛輝市

曾用名;衛輝府城、中山城、衛城

衛輝故有城,今則附於郡,郡城建於東魏。歷代都有修繕,明萬曆年以前周長六里余,原有南西北三門。明代萬曆年間,明神宗朝建格藩弟, 拓城南,增設東門。此時城周長達十五里三十步,外有堤環之。古城因循古代禮制的營城思想,但也沒有拘泥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依據實際地形進行統盤規劃,按照宏觀的山水關係相土嘗水,體現出古人講究風水、風水至上的習俗。[1]

明末增設輔城兩座。

古城簡述

衛輝古城自明代萬曆年間拓城重修後,東門稱賓陽,南門稱迎熏,西門稱眺行,北門稱拱極。城外有堤。

城門為拱券式。原城門外,還各有一瓮城,瓮城成半圓形,城門於正門不相衝,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西。整個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府城級古城。

城牆外圍有城河。城內有玉帶河橫貫城東西。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的《衛輝府志》,在形勝部分對古城的山水格局這樣記載:"衛輝府左孟門,右太行,大河經其南,常山跨其北","南濱大河,西壓上黨","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眾水匯流,環帶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兩河之要地也,中土之名區也"。志書中所提及的群山,是指走向為西北到東南的太行山山脈,在衛輝分為了蒼峪山和霖落山兩部分。眾水,說的是境內歷史上的河流,包括衛河、東孟姜女河、滄河、香泉河、十里河、大沙河和黃河故道。衛輝老城區的鋪排,遵循傳統城市空間格局的特點,依照禮制思想布局,城內街巷呈方格網狀,設定鼓樓是城中的制高點和視覺景觀的中心。後來經過擴建,形成了外有護城河,內有玉帶河的"日"字形環城水系,可謂別具一格。

城北的古衛河上有南碼頭和北碼頭,是衛輝古代人民南來北往主要的港灣。

屬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8℃,年均日照時數2446.9小時,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無霜期209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熱同步,寒暑適中。地理坐標是東經114度,北緯35度。衛輝古城並附有沿淀城。

古城行政管轄

孝文帝之後,北魏政權內部相互爭權不已,加速了北魏的滅亡。534年孝武帝進入關中,投靠了宇文泰。把持朝政的高歡另立了一個皇帝,把都城遷到了鄴城,史稱東魏。鄴城在冀豫兩省交界的臨漳,距離衛輝僅數百里遠。宇文泰在535年,殺了投奔他的孝武帝以後,在西安另立了一個文帝,史稱西魏。東魏興和二年(540)的夏季,西魏的一批官吏民眾前來歸順投奔東魏。東魏政權就把他們安置在陳城,就是的衛輝老城區,為此,還起了一個義州的虛名。

550年,高洋廢掉了東魏的孝靜帝,登基篡位,建立了北齊政權,是為北齊文宣帝。高洋稱帝以後,勵精圖治,北齊的國力達到鼎盛。此時,又將義州改為伍城郡。

隋朝文帝開皇六年(586),將伍城縣又改稱為汲縣。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朝廷在進行整個區劃調整時,撤除了州制設置了路制,將原衛州、輝州合併設路,取二州名首字,統稱為衛輝路。

宋理宗景定元年,即蒙古世祖中統元年(1260),設置衛輝路總管府。路治汲縣。

明、清兩朝,廢除了原來的路治,開始設置府治。兩朝期間在豫北地區設立衛輝(府治在汲縣)、彰德(今安陽)、懷慶(今沁陽)三個府。

衛輝府先後下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縣、濬縣、滑縣、封丘、考城等11個縣。

明改衛輝路為衛輝府,清承明制仍為衛輝府 。

古城地理位置

衛輝古城地處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古黃河北岸。位於東經113051'至114019',北緯35"19'至35042'之間。

城內建築街道

以鼓樓街為中軸線,東側是潞王府(皇城), 有王府街、校場街、貢院街、經廳司胡同、南北秀才胡同、西華門街、東華門街、機房街、望京樓前后街(老稱為皇城街)、煤山街、北門大街,察院街,軲轆灣胡同,中和街,府門口街,鼓樓街,喊冤胡同,藥王廟街,戲樓後,東箭道,西箭道,楊氏坑街,南門裡街,土地廟街,等。在西半部主要是衙署等公共建築區域,分布有衛輝府署、汲縣縣署、鹽河糧捕通判署、府經歷司署、參將署、守備署、督學、貢院、衛源倉、府城隍廟、富教樓(鼓樓)、太僕分司署、布政分司署、按察分司署等眾多部門。

主要街道有道西街、西門大街、府前大街、縣前街、前後曹營街,顯得異常狹窄擁擠。城裡容納不下,就向外擴展,在西城門外有順城關街、南北馬市街、館驛街、三聖巷胡同、後營街、飲馬口街、地壇東西大街、南北大街等。這些街道路在名稱結合所在衙署的功能取名,各具特色,也具有歷史的淵源。

城內歷史上曾有有寧境寺,看花樓,富教樓又稱"鼓樓",現存有城隍廟,鎮國塔,徐氏祠堂,孔子擊磬處,等。

城內有國內最大的明代建築望京樓。衛輝賓館就是原五代寧靜寺遺址,寺內的陀羅尼經幢現保存完好。

2017年國家對古城的望京樓牆體進行了加固

徐世昌家祠位於衛輝古城貢院街西

富教樓"鼓樓"

據說,孔子提出"富而後教"的主張,論述的地點就在衛輝。

事情的過程記述在《論語。子路篇》。原文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為了紀念聖人的教誨,也為了響應孔子"富而後教"的主張,唐朝年間,衛輝府、汲縣兩級衙門在城中心修建了一座高約七丈、門洞高大、南北通衢的"富教樓"。後來,這座樓也叫做鼓樓,以此,把一條南北大街,劃分為鼓樓前街和鼓樓后街。

豫北商務中心

衛輝古城曾經是歷代封建王朝在豫北的統治中心,也是豫北商業的物流中心,自古以來就商賈雲集,市井極為繁華。明萬曆年間的《衛輝府志》記載:汲縣"民情頗事商賈",城關就形成了南關、北關、城內、德勝關和南北馬市街等六處集市。

西關外的沿淀街緊臨衛河,那裡大小鹽倉、鹽店、商鋪、旅棧一家緊挨着一家。尤其到了春、秋兩季,這裡更是熱鬧。衛河裡曉行夜宿來往的貨船、游舫、舳艫舴艋多如牛毛,難以勝數。臨街碼頭靠岸裝卸貨物的商船帆檣如林,汗流浹背的腳力和那盤點數目的商家小販,穿梭忙碌,嘈雜一片,使人眼花繚亂。

清朝前期,衛輝府衙、汲縣縣衙官辦的商業進一步擴大,更加刺激帶動了當地民間私營商業的發展。城關的日常集市增加了14處,很是繁榮,四方鄉民也都養城了進城購物或者進城販賣自家農副產品的習慣。

衛輝十月大會

衛輝十月大會最早起緣於城內城皇廟廟會,經過老體育場,新體育場,鎮國塔,太公路等多地的變遷。十月大會古時是富家人拿出自已多餘的衣服廉價出售給百姓的慈善大會,經過時代變遷,演變出了各種文化商品等的盛會,其中有馬戲團,雜技團,歌舞團,飛車團,動物園,迷宮,魔術,兒童遊樂場,各種服裝,美食等等。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各路英豪都會自覺得來到衛輝,齊聚一堂,一般天好能持續到十五左右。地點每年當地政府都要規定選址。

衛輝古城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歷史延革

衛輝的古城牆已走過了千年的崢嶸歲月。據記載,最早的城牆始築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34年),原為土城,辟有南,西,北三門。

唐開元十四年(726)八月,連降大雨,水漫堤岸,城牆遭浸泡而坍塌。

金大定十一年(1174)夏,洪水決衛州堤,城牆再次被毀。

元至正十一年(1531)重修,元末又毀於兵禍。

明洪武年間(1368一一1398),採用土夯結構重築城牆,周長六里,高二丈五,寬二丈五,按原來的格局,仍舊保留南,西,北三個城門,增設敵樓30座,警鋪30座。

明英宗正統(1436一一1449)年間,知府葉宜,千戶張諒對縣城原來的土城牆進行了修葺和改進,在外面包裹了一層磚石,使老城更加堅固而壯觀。所用的大城磚均由所屬各縣貢獻,磚上都有陰文縣名。

明憲宗成化九年(1473),終因水患而塌壞。成化十八年(1482)再圯於水。穆宗隆慶年間又進行了維修,就像是一場生命的接力,更像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儀式,毀了修,塌了補,一代一代就這樣默默而虔誠地進行着,傳遞着,樂此不疲,無怨無悔。

神宗萬曆十三年(1585),潞王駕到,為了王府的擴建,又把城牆跨過護城河向南面進行擴張,使周長增加了732丈,達到八里三十步。同時增開了東門,名曰賓陽。原有的城門,南門稱迎薰,西門稱眺行,北門稱拱極。四座高聳的城門樓氣氣派派,都配有瓮城,城牆上建有敵台,角樓警鋪幾十所,使汲縣城形成了內有王府,外有古城的雙城格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原則,從而構成了風水中"氣場"的藏聚與回護。

也許是天意使然,古城牆註定命運多舛。萬曆十五年(1587)三月,衛輝地震,城堞遭到重創。二十五年(1597)沁河決口,城牆倒塌大半。三十五年(1607),淫雨連綿四十餘日,城垣頹敝,整座古城成一片孤島。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天災人禍紛至沓來,內憂外患此消彼長,古城牆的命運無疑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崇禎五年(1632),李自成的義軍逼近衛輝,頻繁活躍在彰德衛輝懷慶三府之間,官軍連連受挫,潞王又在府城外修築起北鹽店城和西鹽店城,與府城區形成犄角之勢,相互照應,以抵禦義軍的攻擊。

北鹽店城位於德北街和德南街,用磚石壘砌的城牆古樸而有氣勢,辟有北閣門,西閣門,德勝門和東門四座城門,北閣門券拱上鑲嵌的"北拱神京","南通十省"兩塊石刻匾額至今保存完好。西鹽店城位於沿淀街,城牆同為磚石結構,也有四座城門,東門設有頂閣。當年的風采,後人只能從照片上去瞻仰和懷念了。

建國後,為方便交通,城牆,城門和大批的優秀古建築被拆除。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又在古城牆的基礎上新建了環城路,並蓋起了樓房。如今的古城人只能從吹過耳際的風聲中,去遙想當年衛輝府的威儀,木板門的厚重,以及遺落在青石路面上的濃濃詩情。

百日圍城

1927年秋,國民革命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率部出潼關進入中原,和奉、魯軍閥張作霖、張宗昌的部隊在汲縣進行一場大戰。

十四軍軍長兼大名鎮守使孫殿英為了阻止馮軍北上,命令第七方面軍督戰司令任增祺,協同旅長趙如虎率領步兵一個旅、騎兵一個團(騎兵團中有白俄官兵)從大名向豫北進發,在10月29日的夜間襲擊汲縣城。駐守縣城的國民革命軍將領梁壽凱,因兵力不足,在第二天黎明時分撤出縣城。任增祺趙如虎占領縣城和南、北兩個火車站。駐紮在新鄉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總指揮孫連仲得到消息後,於31日夜間在仁里屯、北火車站、北閣門發起攻擊,任增祺部抵擋不住馮軍攻勢,敗退到汲縣城內固守。

汲縣的城牆高大堅實,馮玉祥的部隊久攻不下,他們就採取嚴密包圍的戰術,將縣城團團圍困起來。

被困在城裡的任增祺把司令部安在西門大街,趙如虎的旅部駐紮在原來是府道衙門的衛輝一中。被困以後,城內陡然增加了這麼多人馬,糧食、燃料、軍馬飼料的供應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他們就下令縣政府公款局進行籌措。公款局借用軍隊名義挨戶收集。一些殷實大戶擔心糧食被軍方借去不還,就假借慈善名義把糧食借給群眾,軍方就搶群眾借來的糧食。沒過多久,燃料也成了大問題,儲存的燃料用盡以後,他們開始伐樹當柴燒。城裡除了兩棵古檜樹倖免以外,其他的樹木都被砍淨了。樹木沒了,再也沒有可燒的。士兵就開始上門搶居民家的家具當柴燒。這些兵痞為解決軍馬的飼料,如狼似虎地闖進居民家中,搶奪鋪在床上的鋪草和枕頭裡的麥秸麩皮當飼料,使飽受兵患之苦的老百姓更加遭殃。一些比土匪還壞的士兵,借搜尋軍需之名搶劫民財、姦淫婦女,無惡不作。

糧草斷絕,實在難於固守堅持。在一天夜晚,趙如虎帶領一個團和騎兵團從東城門突圍出去。到了年底,守軍依然不投降,實在難於維持,就開始向外疏散難民。僵持到1928年1月下旬,馮玉祥調來二十三軍要強行攻城,又增派駐新鄉炮兵進行支援。前線指揮部安置在沿淀街。馮軍在南門外布置了5門重炮作為主攻方向,在北門外布置了3門重炮,作為助攻,又選拔各團精銳集結到南門陣地。27日天剛亮,奉軍大炮將西南城牆炸毀數丈,開始發起進攻。

衛輝古城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交戰激烈時刻,軍閥雙方在城牆上展開了格鬥戰。守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連續頑強抗擊三天,傷亡十分慘重,直打到彈盡糧絕,於31日在城牆上豎起白旗投降。2月2日,馮軍從西門進城,解除了任增祺部的武裝。任增祺趁亂之際,偽裝成傷員混出北門,途經塔崗向北逃走。

這次圍城戰役前後經歷整整96天,即百姓所稱"百日圍城"。

明朝變遷

整個王府在城內北門裡,汝王府時期長549.76米,寬218.75米(衛輝市旅遊文物局提供)。於原汝安王{朱佑梈,明憲宗第十一子、母德妃張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藩衛輝,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嘉靖二十年薨,無子,封除}府宅上,興建潞王府,南北長約二里多,東西長約一里多,占地三萬多平方米,包括附屬於內,共約占地十萬平方米,占全府域面積(六十六萬平方米)百分之十五,占原邑治面積百分之二十五。王府宮殿高七、八丈,一百四十餘座,約二百餘間,南為正陽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角門。(衛輝府城,汲縣附焉,東魏時築,歷後周、隋、唐、五代、宋、元、至正辛卯,總管守諒監郡哈喇拔都同修。明洪武間,調千戶所守衛守御重築周圍六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廣如之。壕深一丈二尺,廣六丈余。南西北三門各建樓,角樓四座,敵樓三十座,窩鋪三十座。------萬曆十三年建潞藩第,拓城南面,增七百三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高廣與舊同,外磚內土,新添東門,合舊門為東曰賓陽門、南曰迎薰門、西曰眺行門、北曰拱極門。門樓四高聳壯麗,視昔有加焉,門各二重,有月城、有敵台、有角樓、警鋪共三十所。新舊長十五里三十步,知府周思辰建。

潞王府工程之浩大就讓當地官府承受不住。在萬曆十三年,河南巡撫臧惟一不得不奏疏皇帝求助:"建造潞王府的預算為六十七萬七千八百兩白銀,所採石料皆采之於湖廣四川的深山老林,所用人工眾多,故建議河北道參戴光啟改駐衛輝。潞王府規模宏大,雄偉壯麗,歷時4年才告竣工,共耗費白銀30多萬兩。

潞門大火

汲縣誌》(1755年)(徐汝瓚所修葺)最後一章"雜識"(就是舊時老人們道聽途說的傳聞,並非真有其事。)中有如下記載:"潞簡王時,珍寶庫失火及熄,金銀等熔為一,因延;善鑄爐者,仿古式鑄之,得三百六十座。用生牛革裹之,埋地下,取得土氣近古意也。及遭亂南行,不及取,迄今意無知其處者也。""輿地.大事記"里查閱到:神宗萬曆二十四年二月,潞府門大火。又查閱了《明神宗實錄》記載:潞簡王上請奏摺:"神宗二十四年二月甲寅,潞王奏:府門突被火災,乞行修理"。明神宗萬曆皇帝批覆"上報曰覽,王奏府門被災,行輿該撫按官作速修理"。1982年7月中州書畫社會出版的《比干廟》一書中記載:"潞王在汲縣的遺蹟一文中記錄到,潞簡王父子,寫了很多篆、隸、草、楷、行書,藏於王府內,崇禎十二年,因王府珍寶庫着火被毀"。"當時,大火迅速漫延,波及大半個王府"(衛輝市群藝館退休陳口述,已經90歲高齡),潞王翊鏐珍寶庫存金銀財寶被大火毀,僅有金銀也熔化為一體,因火燃燒而到處蔓延,不成形。潞簡王命善鑄造的爐匠,將其重新回爐分隔,鑄成360個金銀座,用生牛皮革裹後,埋藏在地下,"後因明末農民起義軍攻城,劉芳亮在懷慶地區設置了防禦使、府尹和所屬六縣的縣令。封在衛輝府(府治在河南汲縣)的明潞王朱常淓早已嚇得魂不附體,義軍還未到達就在總兵卜從善的保護下,攜帶宮眷和寶器渡河南逃,與小福王朱由崧等一起逃到淮安。"(《明末農民戰爭史》第八節 大順軍的南線作戰 顧誠)。相隔四百多少年,我們又有怎樣的線索,來探求哪?要想了解這場大火,就先要知道潞王其人其事。 衛輝古城發現多處水溏,水溏的作用是,一:增加濕氣減少火災的發生,二:在火災一旦發生,可以利用就近水溏的水滅火。

拆除潞王府

順治五年(1648),清朝下令拆除潞王府,並將拆下來的主要建軍築構件材料運送到北京城挪作他用。剩餘的物料,包括一些零散的房屋也都被衛輝府、縣兩級官衙估價變賣了。

百年輝煌的潞王府衙至此蕩然無存,只有潞王修葺的崇本書樓--望京樓高高聳立着,在為我們講述着曾經的過去。

衛輝輔城

崇禎五年(1632),李自成的義軍逼近衛輝,頻繁活躍在彰德、衛輝、懷慶三府之間,連續重挫官軍,潞王告急,趕緊在府城外修築起北鹽店城和西鹽店城,與府城區形成掎角之勢,相互照應,用於抵禦義軍的攻擊。

北鹽店城

北鹽店城位於德北街和德南街,用磚石壘砌的城牆很有氣勢。開闢有北閣門、西閣門、德勝門、東門四座城門。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北鹽店城損廢過半。北閣門券拱上鑲嵌的"北拱神京""南通十省"兩塊石刻匾額至今保存完好。

西鹽店城

西鹽店城,位於沿淀(老稱鹽店)街,為磚石結構的城牆。也有四座城門。南門就是俗稱的小南門。北門在汲水鎮四完小附近。西門位置不詳。東門設有頂閣。

西鹽店城內共有七十二條胡同,主要有東菜園、西菜園、娃娃胡同、瘟神廟胡同、挑水胡同、過街棚胡同、無量庵胡同、小南門裡、北水胡同、南水胡同、東水胡同、西水胡同、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鮑家胡同、東胡同、西胡同、磚漫胡同等街巷。

相關視頻

衛輝古城簡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