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卡巴迪,團隊體育項目,起源於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類似於中國民間遊戲老鷹捉小雞;卡巴迪從1982年亞洲運動會起成為表演項目,而1990年亞洲運動會起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
比賽場地長12.5米,寬10米,中線將場地分開,雙方各占一邊。一方派出一名隊員(「襲擊者」)到對方半場進攻,「襲擊者」如果觸及某一名防守方隊員或將他摔倒並順利回到己方半場則得一分,整個進攻過程中「襲擊者」要屏住呼吸,並不斷喊着「卡巴迪、卡巴迪」。該項運動不需要任何輔助體育器材。
在沙灘運動會里的沙灘卡巴迪,及室內運動會的室內卡巴迪比賽規則略有不同。
基本簡介
卡巴迪源於印度,是一種徒手運動,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青年男子的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在平坦的場地上進行,不需任何器械。場地上有長8——10米(成年男子10米,其餘8米)的中線,中線兩端各坐一人或堆以衣服為標誌。這項運動需要敏捷性、很好的肺活量、肌肉協調性和快速反射能力。
項目概況
卡巴迪因它在亞洲的廣泛開展和簡單的比賽形式而被稱為「群眾運動」。運動進行中不需要任何的精密設備。卡巴迪發源於南亞,2支運動隊之間競爭,每支隊10——12名運動員(7名場上運動員,5名替補隊員)。比賽包括上下半場,成年男子、青年男子每個半場20分鐘,女子,青年女子,少年男女上下半場各15分鐘。2個隊完成半場比賽,中間休息5分鐘,雙方交換場地。
比賽時,運動員需要在一個呼吸過程裡面連續高喊「卡巴迪-卡巴迪」,通過攻入對方場地界線,儘可能多地接觸對方防守隊員而不被逮住並且平安返回己方半場才能得分。同時,被進攻隊員碰觸過的防守隊員要被「逐出」,直到己方得分,才能夠按照順序依次復活繼續比賽。如果進攻隊員雖然進入對方半場,但是沒有通過「界線」,這種情況視作「無效進攻」,除非防守隊員有被逐出的。這項運動對於運動員個人而言,需要其有較強的敏捷性,相當的肺活量,很好的肌肉協調性和快速反應能力[2],同時,需要團隊成員間充分的配合,默契程度越高,防守成功率越高,並且戰略戰術會得到更好的應用。
比賽攻防雙方和場地處於瞬息萬變之中,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視頻
卡巴迪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亞運公開課第七期:「老鷹捉小雞?」走進亞運項目卡巴迪,浙江新聞,2018-11-05
- ↑ 關於卡巴迪的介紹!,嗶哩嗶哩,201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