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占美清真寺站

占美清真寺站

圖片來源 klia2.info

名稱    占美清真寺站

營運公司  馬來西亞鐵道公司

車站代號  AG7 SP7 KJ13

開通時間  1996年12月16日

位置    吉隆坡敦霹靂路

服務類型  KTM通勤鐵路

網站    www.ktmb.com.my/ktmb_ui

占美清真寺站(馬來語:Stesen LRT Masjid Jamek)位於吉隆坡敦霹靂路(Jalan Tun Perak)旁,是吉隆坡安邦線和大城堡線與格拉那再也線的轉換站。

目錄

簡介

占美清真寺站位於吉隆坡敦霹靂路(Jalan Tun Perak)旁,是吉隆坡安邦線大城堡線格拉那再也線的轉換站。本站為高架與地下交會車站,車站站體橫跨巴生河鵝嘜河,是吉隆坡市中心的交通樞紐,周圍有許多的旅遊景點,加上為三線交匯之處,進出人次眾多,車站的人流量非常高,因此在車站付費區內也設有多家店家進駐。

本站屬於安邦線第一階段線路,於1996年12月16日開始運營,而格拉那再也線則於1999年6月1日開始通行。

兩條路線的站點整合於2011年11月28日啟用,乘客無需另外購票即可進行站內轉乘。乘客可經由地下人行道或橫越道路前往目的地,但本站較為錯綜複雜,因其擁有許多出入口及月台。

本站也是安邦/大城堡線和格拉那再也線唯二的轉換站,另外一個是布特拉高原站

歷史

安邦線大城堡線安邦線月台位於二樓,隨著實達輕軌(STAR)的第一階段的營運,於1996年12月16日開始啟用。車站本體建建設於敦霹靂路(Jalan Tun Perak)和巴生河上方,採高架設計,月台形式為側式月台。因地形因素,售票處和驗票閘門則位於敦霹靂路的兩側,並無法互通,前往安邦線的對向月台需經過地下一樓的付費通道,或出站跨越敦霹靂路才能抵達。

格拉那再也線格拉那再也線的月台位於地下二樓,隨著布特拉輕快鐵(PUTRA)第二階段的營運,於199年6月1日開放啟用。格拉那再也線月台位於地底,最底層為島式站台及列車軌道,月台上有設置月台門,車站剛啟用時,因與安邦線分屬兩家不同公司營運,因此售票處、驗票閘門和自動售票機等設施設置在車站底層,並設有地下和跨河通道於馬六甲路(Jalan Melaka)、馬來由路(Jalan Melayu)及敦霹靂路(Jalan Tun Perak),作為車站出口。目前位於馬六甲路與馬來由路的出口,已改為收費區大廳及轉乘通道,並與安邦線的2號月台(前往 AG18 安邦站和 KJ37 布特拉高原站)銜接。另外,通過敦霹靂路地底的隧道,則改為收費通道,與安邦線的1號月台(前往 AG01 SP01 冼都東站)銜接。也因如此,原先位於隧道尾端的本登路(Jalan Benteng)的地下出口被關閉。

在營運初期,因安邦線大城堡線安邦線與格拉那再也線格拉那再也線分屬不同公司營運,因此轉換不同的路線需出站轉乘。當國家幾件公司開始接管安邦線格拉那再也線的所有權時,並開始著手進行旗下各鐵路路線系統的整合,2006年11月,銜接格拉那再也線月台與安邦線2號月台的轉乘通道工程開始動工,並於2008年11月15日正式開放,此時由於安邦線與格拉那再也線的售票系統還未統一,因此乘客仍需出站轉乘,兩個系統的車站仍還擁有各自的出入口。

2010年4月,整合占美回教堂站兩線系統的第二階段工程開始動工,除了統一安邦線格拉那再也線的售票系統外,也重新配置車站的出口及售票處位置,增加車站穿堂的面積,同時也設置無障礙設施、電扶梯及電梯,以加快乘客前往另一個月台的速度,同時,格拉那再也線位於地下一樓的售票處與本登路的出口售票處也關閉了,進入車站的旅客統一在敦霹靂路兩側的出口進出站及購票。2011年11月28日,占美回教堂站的整合工程宣告完工,轉乘安邦線及格拉那再也線的乘客可直接在站內進行轉乘,無需重新再購買車票。

所在地區

吉隆坡(英語和馬來語:Kuala Lumpur,簡稱「KL」,全稱「吉隆坡聯邦直轄區」)是馬來西亞的首都兼最大城市,一座對東南亞的文化、教育、體育、財政、經濟、商業、金融都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因許多在東南亞召開的國際級外交會議都會在吉隆坡新加坡舉行,因此吉隆坡也被視為是東南亞外交的兩大中心之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吉隆坡被列為與芝加哥洛杉磯莫斯科多倫多首爾等同屬於ALPHA級(Grade A)的國際都市,《外交政策》公布的2014年全球城市指數中吉隆坡位居第53名,經濟與社會改革相關的2016年2thinknow改革城市指數則位居第92名。吉隆坡也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選定為2020年度的「世界圖書之都」(World Book Capital)。

吉隆坡是全馬來西亞人口最多以及最密集的城市,據2012年統計吉隆坡總面積達243平方公里(94平方英里),廣義的大吉隆坡都會區則包括了巴生谷,是一個有725萬人的大都會區。吉隆坡是馬來西亞語言和人口族群最為多元化的城市,也是全馬來西亞人口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都會區。

吉隆坡地處馬來半島西岸,為雪蘭莪州所環繞。吉隆坡被規劃作「吉隆坡聯邦直轄區」,為大馬三個聯邦直轄區之一,由聯邦政府直接管理。吉隆坡曾經是聯邦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和馬來西亞聯邦法院所在地,但已於1999年遷往吉隆坡以南20公里的布城(行政首都)。目前馬來西亞36個聯邦政府部門總部剩4個仍常駐吉隆坡,但吉隆坡仍然是馬來西亞國會所在地,馬來西亞國家元首的官邸-國家皇宮也位在於此。此外,吉隆坡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吉隆坡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

據Euromonitor於2017年的統計指出,吉隆坡每年擁有高達1230萬名外國遊客到訪,超越北京羅馬台北上海等城市,並在最吸引外國遊客的城市排名中位居全球第十名。此外,大吉隆坡同時也是許多本國與國外高等學府的所在地。在2021QS世界大學排名[1]中,排名全國前三位的本地大學:馬來亞大學(世界第59位)、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世界第132位)和馬來西亞國立大學(世界第141位)都在大吉隆坡里。1980年代起,在時任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的執政下,吉隆坡周圍陸續舉辦多場國際體育賽事、政治與文化活動,如1998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與一級方程式賽車巡迴賽。高聳而壯觀的國油雙峰塔是吉隆坡的著名地標,與其周圍環繞的高樓大廈共同象徵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繁榮。亞洲金融風暴前吉隆坡已發展成一座對全東南亞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大都會。


參考文獻

  1. 【最新2021 QS世界大學排名】|APM留學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