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博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羅縣位處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東江中下游北岸。全縣總面積2858平方公里,下轄羅陽、石灣、楊村、園洲、龍溪、福田、長寧、龍華、湖鎮柏塘、泰美、公莊、楊僑、麻陂、石壩、觀音閣、橫河等17個鎮和羅浮山管委會,378個行政村(社區、辦事處),總人口120萬人(以漢族東江人為主)。縣政府駐地在羅陽鎮。

全縣土地總面積419萬畝,人均土地面積近5畝,是珠三角發達地區人均土地的一倍多。水資源充沛,境內有較大河流29條,大中小型水庫453座,水質長期保持國家Ⅱ類標準,是供給香港、深圳的主要水源。境內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鐵礦、鉭泥礦、鉛鋅礦、石灰石、瓷土等20多種,且礦泉水資源豐富,開發價值頗高。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羅浮山是全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集山水美景、名勝古蹟和道、佛兩教於一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首,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美稱,是中國乃至東南亞著名的佛道教旅遊觀光勝地。[1]

建制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縣,名傅羅,縣治梁化,屬南海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修地理志始改傅羅縣名為博羅縣,屬南海郡。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析博羅縣置海豐縣、欣樂縣及懷安三縣,縣屬南海郡。

南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析博羅縣置新豐縣和羅陽縣,縣屬南海郡。

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徙博羅縣治於浮碇崗之西(今縣城羅陽鎮),縣屬南海郡。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廢梁化郡設循州(今惠州),縣屬之。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廢循州置龍川郡,縣改屬龍川轄。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廢龍川郡復改循州,縣復屬循州。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省羅陽縣入博羅縣,屬嶺南道循州轄。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循州為雷鄉郡,縣屬雷鄉轄郡。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雷鄉為海豐郡,縣屬嶺南道海豐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海豐郡為循州;博羅縣屬嶺南道循州郡。

乾亨元年南漢劉龑稱帝(917年),又改循州為禎州。博羅縣屬嶺南東道禎州,禎州治所惠州。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縣屬廣南東路惠州。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改惠州為博羅郡,博羅縣名不變、屬廣南東路博羅郡。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2年),改博羅郡為惠州郡,縣屬惠州郡。

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惠州郡為惠州路,縣屬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惠州路為惠州府,博羅屬之,洪武九年(1376年),廣東行分權三司,互不統屬,直隸中央,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直至清亡。

民國三年(1914年),縣屬廣東省潮循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縣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博羅,屬東江行政區。

1952年12月,縣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復屬惠陽行政區。

1959年1月,惠陽行政區入佛山行政區,縣改屬之。

1963年恢復惠陽行政區,縣復改屬之。

1988年1月,改惠陽行政區為惠州市,縣屬惠州市至今[1]。[7]​

行政區劃

1979年,全縣設22個公社:石壩、藍田、麻陂、觀音閣、公莊、楊村、柏塘、平安、泰美、仍圖、附城、響水、湖鎮、橫河、長寧、福田、龍華、龍溪、園洲、九潭、鐵場、城鎮。

1980年長寧人民公社分出福田,成立福田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建置,縣內設縣城鎮和22個區:石壩、藍田、麻陂、觀音閣、公莊、楊村、柏塘、平安、泰美、仍圖、附城、義和、響水、湖鎮、橫河、長寧、福田、龍華、龍溪、園洲、九潭、鐵場。

1986年1月,改區設鎮,縣內設羅陽(縣城鎮與附城合併)、石壩、麻陂、觀音閣、公莊、楊村、柏塘、平安、泰美、仍圖、響水、湖鎮、橫河、龍華、龍溪、長寧、福田、園洲、石灣、九潭等20個鎮和藍田、義和2個鎮級鄉。各鎮管轄的大隊更名為管理區,共317個管理區、25個居委會。

1993年12月,藍田鄉、義和鄉撤鄉建鎮,縣內共設22個鎮。

1999年3月,縣內各鎮所屬管理區更名為村,原管理區屬下的村更名為村民小組。

2000年,行政管理體制不變,縣內設22個鎮,345個村,2794個村民小組(含農、林場8個村186個村民小組),30個居民社區。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36號):將博羅縣的仍圖鎮劃歸惠陽市惠城區管轄。區劃調整後,博羅縣轄21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2003年上半年,惠州市將楊村華僑農場下放博羅縣改制為楊僑鎮。

2005年5月,博羅縣轄18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寧、湖鎮、橫河、響水、觀音閣、楊僑)。

2005年12月9日,粵民區64號批准博羅縣撤銷橫河鎮,併入長寧鎮;撤銷響水鎮,併入湖鎮鎮。

2009年11月,恢復橫河鎮級建制。

2016年11月,現轄羅陽、石灣、楊村、園洲、龍溪、福田、長寧、龍華、湖鎮、柏塘、泰美、公莊、楊僑、麻陂、石壩、觀音閣、橫河等17個鎮和羅浮山管委會,378個行政村(社區、辦事處)。[2]

地理環境

博羅縣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的東江中下游,介於東經113°49'50"~114°45'50",北緯23°03'50"~23°43'20"之間。縣界東接河源,南毗惠陽、東莞,西連增城,北鄰龍門。南北相距42公里,東西相距69公里,總面積2858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博羅縣境內地層發育較為齊全,地質岩性變複雜,形成不同時代的不同地層和構造體系。具有元古界的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上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的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博羅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間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東江自東向西的沖積平原等3個地帶。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2.37%(17.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縣境西北部,氣候特點是日照較短、雲霧多、濕度大、氣溫較低,是縣內暴雨區。丘陵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0.53%(5.8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縣內東部及中部,氣候遲暖早冷,「寒露風」危害較大,土壤多屬沙、瘦、淺、酸。平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7.1%(4.91萬公頃),主要分布於沿東江的西南部,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肥沃,屬平原沖積壩地。山地、丘陵、平原之比約為6:2:2。

氣候環境

博羅地處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年平均氣溫22.1℃,年平均降雨量為1918.0毫米,年平均日照1871.5小時,無霜期長達357~362天,有霜日2~8天。縣內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崖山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西南傾斜,高低差別大,氣候各異,山系縱橫交錯和斷裂,山間缺口,峽谷長峒,博羅境內形成了有名的「三風」(石壩、長寧和小金三處形成的風)。

水文環境

博羅縣水資源豐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河流的流向由東向西,由北向南,分為東江水系、東北部的楊村河水系、西部的沙河水系和中部的象頭山水系。[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89年,開展全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詳查),1992年11月完成此項工作,成果經省驗收合格。全縣權屬土地面積2928.53平方公里,折合29.28萬公頃,其中耕地7.07萬公頃,園地1.53萬公頃,林地16.08萬公頃,牧草地50.47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9萬公頃,交通用地0.21萬公頃,水域2.3萬公頃,未利用地0.90萬公頃。

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人少地多,土地資源豐富。1996年全縣人口為71.63萬人,人口密度為252人/平方公里,為全省人口密度的66%,人均土地面積0.4公頃(5.96畝),是全省人均土地面積的1.5倍,全縣人均耕地0.07公頃(1.08畝),是全省人均耕地的1.6倍。縣內土地資源種類多,宜水稻、宜旱作、宜林、宜果、宜茶和宜養魚。

土地肥沃,較熟化的水稻土表層有機質含量達2%~4%,一般也達1%~2%,在植被覆蓋度高的丘陵、山地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最高超過10%,一般也在5%。有一定的潛力,部分還可開墾為耕地。

水資源

博羅縣水資源較為豐富,縣境內有東江及其支流沙河、公莊河、小金河等河流29條,自西北向東注入東江。河流總長1367公里,集水面積2668.4平方公里,河網密度51.2%。東江河的徑流量1979年為321億立方米、1985年270億立方米、1990年211.4億立方米、2000年232億立方米,1979~2000年,年平均徑流量258.5億立方米。縣內年平均降雨量1979年為1934.8毫米、1985年1851.9毫米、1990年1537.6毫米、2000年2135.3毫米,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864.9毫米。縣境內21年間年平均徑流量32億立方米,淺層地下徑流3.89億立方米/年。全縣可利用水力發電量為3.05萬千瓦,至2000年,全縣開發水力發電輸入大電網6004.3千瓦,占全縣用電量的40%。

植物資源

縣境內主要木屬有松、柏、楠、杉、樟、桂、梨、梧桐、油柚等61種;主要竹屬有筋竹、勒竹、綠竹、大頭竹、方竹、桃枝竹、龍鍾竹等20種;還有主要藤屬、草屬等49種。90年代引進樹種有南亞的南洋楹、美國的濕地松等2種。80年代自然飛播入侵縣內的有害藤類薇甘菊。

縣內藥用植物資源豐富,喬木、灌木、藤木、草木,一應俱全。民國《博羅縣誌》載:藥之屬有男青、漢椒、河子、菖蒲、益母、茱萸、何首烏、紫蘇、砂仁、決明、谷精草、黃連、黃精、地黃、半夏等69種。主要分布在羅浮山、象頭山、茶山、桂山等山地和廣大丘陵地帶以及西南平原。1980年,縣藥材公司收購淮山1.17萬公斤,生地7.69萬公斤,首烏4.5萬公斤。

動物資源

博羅縣的森林動物,列入國家保護的有6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虎;二類保護的有雲豹、穿山甲、獼猴;三類保護的有獐、蟒蛇。此外有水獺、石雞(山蛙)、金錢龜、果狸、野豬等;鳥類有山雞、雉雞、白鷳、翠鳥、鴛鴦、鷓鴣、斑鳩、鵲、鷹、畫眉、杜鵑等幾十種。其中尤為著名的是羅浮山的五色雀。

礦產資源

博羅礦產資源主要有鎢、錫、鐵、鉭鈮、煤、鉛鋅、陶瓷土、石灰石、礦泉水、普通建築石料、磚瓦粘土以及天然石英砂資源等。此外,螢石、鉀長石、硅石、水泥用頁岩、板岩以及放射性鈾礦等礦產都有一定的儲量。

區域人口

2016年,全縣戶籍人口89.9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45.56萬人,女性人口為44.36萬人。戶籍總人口中農業人口為48.27萬人,占53.7%,非農業人口為41.65萬人,占46.3%。人口出生率為14.71‰,比上年提高1.96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43‰,比上年下降0.3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28‰,比上年提高2.32個千分點。[4]

區域經濟

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7.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高出預期目標3.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20.5%和5.7%。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7∶55∶36.3調整為8.4∶54.1∶37.5。

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613.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1.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9%、16.7%和6.9%,三次產業結構為8.4:55.3:36.3。人均GDP57364元,增長11.4%。

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63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3.6%。其中,稅收收入23.27億元,增長9.9%,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57.3%。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6.98億元,增長4.1%。其中教育支出17.48億元,增長4.4%,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2.7%。

全縣完成總稅收61.74億元,增長29.8%。其中國稅37.92億元,增長31.2%;地稅23.8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7.5%。

第一產業

2016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3.37萬畝,比上年增加1.64萬畝,增長1.5%;全年穀物播種面積43.28萬畝,下降0.1%;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0.22萬畝,增長0.1%;蔬菜播種面積51.69萬畝,增長3.4%。

全年穀物產量15.16萬噸,比上年減少0.22萬噸,下降1.4%。其中稻穀產量10.65萬噸,下降3.6%;玉米產量4.5萬噸,增長4.2%。

全年肉類總產量8.65萬噸,下降2.5%。其中豬肉產量6.36萬噸,下降3.6%;家禽肉產量2.11萬噸,增長0.3%。全年奶類產量1.11萬噸,增長5.4%;禽蛋產量0.26萬噸,下降1%。

第二產業

2016年,全縣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35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5%。

分經濟類型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比重最大,是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完成增加值219.71億元,增長15.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1.6%,比上年回落0.8個百分點。

分企業規模看,小型企業增長速度最快,完成增加值141.66億元,增長22.7%,增幅快於整體規模以上工業4.2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主要行業持續快速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增加值80.93億元,增長29.5%;金屬製品業完成增加值32.96億元,增長8.2%;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完成增加值27.96億元,增長22.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完成增加值24.19億元,增長27.8%;紡織服裝、服飾業完成增加值20.48億元,增長21.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完成增加值16.67億元,增長11.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中成藥0.46萬噸,下降6.1%;服裝5513.6萬件,增長26.6%;飼料90萬噸,增長22.9%;電子元件30.28億隻,下降1.4%;印製電路板486.9萬平方米,增長31.2%。

第三產業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8.86億元,增長10.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5.93億元,增長1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2.93億元,增長11.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48.36億元、109.74億元、1.22億元和9.54億元,分別增長12.2%、9.7%、25.9%和13.9%。

全年接待遊客940.97萬人次,增長13%;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4.03億元,增長51.7%。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11.85億元,增長1.2%。其中,外貿出口總額154.49億元,增長0.3%;進口總額57.36億元,增長3.1%。

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301.2億元,增長12%,占全縣GDP的49.1%,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民營增加值140.33億元,增長23%,快於整體規上工業增速4.5個百分點。民營稅收實現40.34億元,增長22.2%,其中國稅、地稅收入分別增長73.7%和下降6.3%。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3.59億元,增長5%。全縣郵電通信業務收入9.71億元,增長16.6%。其中,電信業務收入9.25億元,增長17.6%;郵政業務收入0.46億元,下降0.2%。[5]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計劃,整合要素資源向創新企業集聚,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縣科技企業孵化器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2016年有在孵企業98家、畢業企業19家。2016年,全縣經省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家,比上年增加30家;全年專利申請3804件,獲得專利授權958件;縣級科技計劃立項項目17項,比上年增加2項。

教育事業

全縣共有277所學校,其中幼兒園120所,小學98所,普通中學53所,技工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本科院校1所。教育質量穩步提升。2016年全縣高考取得重大突破,重點本科和普通本科以上上線人數增幅均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應屆生重點上線人數551人,比上年增加166人,增長 43.1%;普通本科以上上線人數2787人,比上年增加551人,增長24.6%。繼續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全年完成5 個市定公共教育服務項目,補助1553 萬元,惠及學生(幼兒)4.98萬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全縣共有全國文明村鎮1個、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文明村48個;獲評中國好人3名、廣東好人3名、惠州好人54名,評出縣道德模範67名。羅陽鎮觀背村、長寧鎮松樹崗村成為「廣東省家庭文明建設示範點」。

文化設施逐步完善。文化中心二期(縣博物館、檔案館、科技館、文化創意活動館和購書中心)等五項建築項目建設啟動;全縣377 家農家書屋全面建成。全縣共有圖書館1個,藏書29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025件,錢幣2.81萬枚。

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文化惠民服務進一步加強。開展以「博羅大舞台·文化進社區」為主題的送戲下鄉活動21場,總計觀看人數4萬餘人次,平均每場觀看人數約2000 人次。共舉辦10 場公益講座,參與人數達1300 人,放映各類公益電影3612 場次,觀眾人數達94.7 萬人次。

衛生事業

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37家。床位4028張,比上年增加294張,增長7.9%。衛生技術人員426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09人,比上年增加209人;註冊護士1748人,比上年增加49人。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4.52張,增長5.6%;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78人,下降14.4%;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註冊護士1.96人,增長0.7%。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一是穩步推進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提高醫藥衛生從業人員待遇,鄉鎮衛生院編內人員月平均工資約增加了2800元,全面落實人員聘用制和村醫補助和村衛生站經費補助制。二是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年醫療衛生單位房屋和設施總投入1043萬元。羅陽、九潭、平安衛生院等7家鄉鎮衛生院建成中醫館。三是積極探索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落實取消藥品加成補償,大力開展「三平」醫療服務,共設立平價診室22 間,占醫院門診資源的35%。

體育事業

不斷強化包括老年人在內的體育組織建設,積極開展體育活動,豐富人民生活,實現體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全縣有23個體育場館,2個足球場,1183個籃球場,14個田徑場,30個游泳場。2016年,獲評「惠州市老年人體育工作先進縣」。

環境保護

全縣森林面積430.6萬畝,林木蓄積量976.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5.55%,比上年提高2.37個百分點。2016年,創國家衛生縣城工作通過省級技術評估,共創建國家衛生鎮1個、廣東名鎮2個、省市衛生鎮7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依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環境安全大檢查工作,重點對重點監管企業和沙河、馬嘶河、小金河流域及飲用水源水庫等對象實施環境監管,檢查企業3747 家次,對547 宗環境違法行為立案查處,增長11.9%。全縣獲授「世界長壽之鄉」稱號。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節能環保支出1.64億元,增長17.1%。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4.71%,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6.69%。

人民生活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萬元,增長10.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萬元,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萬元,增長10.3%。

社會保障

2016年末全縣參加養老保險33.7萬人,增長6.3%;參加醫療和生育保險23.19萬人,下降3.5%;參加工傷保險22.62萬人,增長0.3%;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69.58萬人,增長1.8%;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4.87萬人,增長0.2%。全年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23.11元,增長11%。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城鄉社區支出合計支出44.76億元,增長11.2%,占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8.1%,比重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610元,比上年增加60元。全年救濟低保、五保和「三無」對象總人數1.55萬人。其中城鎮低保人數1080人,農村低保人數12274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6780萬元,增加1960萬元,增長40.7%。[6]

歷史文化

文化博羅

博羅是嶺南四大文明古縣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建立過一個小國——縛婁古國。秦始皇33年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置縣時,秦始皇信「浮山」自蓬萊島傅於「羅山」之說,取名傅羅縣,在晉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改名為「博羅」。從秦到清末二千多年期間,有葛洪、蘇東坡、丘逢甲等大批歷史名人曾寓居或履臨博羅,其中東晉時期道教學者、醫藥學家葛洪在羅浮山定居期間著有《肘後備急方》等名著,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主要靈感就來源於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在此留下「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佳句。北伐戰爭時期,周恩來曾在這裡指揮東征。抗日戰爭時期,威震敵膽的東江縱隊在這裡開創了華南抗日根據地,中共廣東省臨委機關和東江縱隊司令部就設在著名的道教聖地——羅浮山沖虛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客家文化、南粵文化、東江革命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4]。

方言俚語

縣境內主要通行本地話、白話(粵語系)、福佬話(閩語系)等漢語方言,另有數百人講畲語。

縣境內通行的漢語方言分布大致與周邊的方言環境相一致。惠州話是境內第一大漢語方言,主要分布在博東、博中地區;其次是本地話,較為分散;再次為白話,主要分布在博西地區。縣城羅陽鎮則講博羅城話。[7]

名優特產

博羅酥糖:博羅酥糖是由博羅縣糖果餅乾廠選用當地產的黑白芝麻,以麥芽糖、白沙糖、麵粉等作配料,用傳統的加工工藝精製而成。有酥鬆可口、甜而不膩,價格適中,便於攜帶等特點。是只有博羅才有生產的地道特產,有羅浮山牌為正宗。「博羅酥糖」是我縣傳統的特色農產品,其中「興就興」牌盒裝酥糖,年產值100萬元。傳統的博羅酥糖芝麻味濃香,嚼感良好,是良好的送禮佳品。

羅浮山百草油:羅浮山百草油是由位於羅浮山腳的藥廠採集百餘種產於羅浮山的草藥,承襲古方提煉配製而成的一種藥油。由於其成份比例合理,藥性平和,氣味芬芳,藥效顯著,內服處用均可而成為家居、旅遊必備的良藥。自1985年以來,年產一千多萬瓶的百草油連續兩屆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的稱號,曾飲譽國內及港澳、東南亞的百草油再創輝煌,成為最受到羅浮山旅遊者歡迎的旅遊產品。

觀音閣花生:採用精挑細選的觀音閣細粒土種花生和河砂,用純手工炒制而成。其味性甘、香、脆,含有兒茶素、賴氨酸等,對抗老化、防早衰等作用,常食有益於人體延緩衰老,故又有「長生果」之稱。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健脾胃、利腎去水、理氣通乳之功效,能治營養不良、體弱、皮膚紫斑、腳氣、產婦乳少等病症,乃是賀年送禮佳品。

柏塘山茶:柏塘山茶、紫芽茶生長在廣東嶺南山脈的象頭山、羅浮山、南崑山、河源桂山四大名山之中的博羅縣柏塘鎮。博羅山茶源自於上天贈給人類的寶物,它吸羅浮仙氣,納名川志靈氣。以「天然、綠色、健康」的種植理念,真正做到無化肥無農藥種植管理。採摘優質茶葉,製作清香綠茶,以「安全、優質、口感獨特」的品質深受大家的喜愛。從採摘,殺青、揉茶、乾燥,炒茶到包裝,道道工序都是純手工製作。正宗客家山茶,保證現炒現賣,品質和口感都品得出來。本人現代理柏塘山茶,價格優惠,有需要的可以私信我。願您的生活像柏塘山茶般回甘無窮,四季飄香。

風景名勝

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嶺南第一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擁有九觀,十八寺,三十二庵.它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博羅縣的西北部,橫跨博羅縣、龍門縣、增城市三地,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和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境內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羅浮山的主峰是飛雲峰,海拔1296米。其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是中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嶺南第一山」。北宋蘇東坡曾在這裡作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而使羅浮山聞名於世。葛洪,黃大仙,鮑姑,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等神仙都曾留過勝跡.

相傳古時只有羅山,浮山從東海浮來,倚於羅山東北,由鐵橋峰相連,故名。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羅浮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巒、九百八十瀑布與飛泉,原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與佛教宮觀寺院點綴其間,歷來許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紛紛前往山中遊覽、隱居和-,為其作賦吟詩,歌頌讚美,如陸賈、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蘇東坡、朱熹、葛洪、陸修靜、楊萬里、屈大均等人。東晉年間,著名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葛洪入于山中修道煉丹,採藥濟世,著書立說,創建九天觀、黃龍觀、沖虛觀、酥醪觀、白鶴觀。葛洪居山積年,優遊閒養,筆耕不輟,著述極豐,他繼承並發展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煉丹術,總結了自己在研製金丹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撰寫而成《抱朴子·內篇》一書,既確定了我國的神仙理論體系,又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從而使羅浮山逐漸成為嶺南道教名山。據《羅浮山志》所載,秦漢時神仙家安期生曾至山-,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曾在此修道傳教。羅浮山中至今名勝古蹟眾多,自然風景秀麗,其中道教的主要有:沖虛觀、黃龍觀、九天觀、酥醪觀、葛洪煉丹灶、仙人洗藥池、飛來石、遺履軒、會仙橋、蝴蝶洞、朱明洞、飛雲頂、華守岩、升仙岩、劉仙岩等等,尤以沖虛觀最為著名,現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屬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2月19日,根據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告,羅浮山景區獲批國家5A級景區,成為惠州市首個、廣東省第九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秋楓寨

秋楓寨位於博羅縣公莊鎮官山,面積近萬畝原生態木林,工程總投資近10億元(民營獨資),按照國家4A級風景區標準建設,規劃總面積約為3.65平方公里。

旅遊區選址地緊靠珠三角核心城市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惠州及港澳地區等,通過廣惠高速、廣河高速、仁深高速等緊緊相連,處於環珠三角一小時旅遊圈內,交通便利。公莊鎮區位優勢突出,旅遊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大自然旅遊資源。秋楓寨旅遊區位於壩子村上坪,氣候宜人,大自然山水風光豐富、山青水秀,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適宜養生。

秋楓寨旅遊區目標定位為:珠三角最具魅力的森林溪谷遊憩地;產品定位為:觀光+休閒+度假;產品設計基調為:生態觀光+度假休閒+康體養生+農業觀光產品。旅遊區以山水資源為載體,發揮良好的生態休閒特質,營造輕鬆、自然、回歸的環境氛圍,打造山水休閒度假勝地。

雷公峽漂流

象頭山雷公峽漂流全程長約4.5公里,漂流時間約2小時,由專業的建築公司設計、施工的漂流河道落差近100米,河道大小落差十多處;峽谷入口有一座容量達300萬立方的中小型水庫。河道水質好,水量充足時而奔騰直下、激流澎湃,時而迴旋幽谷、心曠神怡。漂流河道途經20多個自然景觀。沿途十里竹廊扶風相掩,高含量的負離子幽谷空氣清新,清澈的溪水散發着自然靈氣,讓人置身於仙境一般,將讓您領略「熱情穿越、仙境暢遊」的獨特神韻。

雷公峽漂流景區位於博羅泰美鎮—著名的惠州市象頭森林公園內,象頭山森林公園景區內群峰疊翠、雲繚霧繞、絕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異木、珍禽靈獸,自宋代起就吸了無數遊人前來觀賞。到達後參與漂流項目。象頭山雷公峽漂流之源頭起於上嶂水庫,是一個集觀光、娛樂、漂流探險於一體的綜合性漂流景區。

龍花洞客家文化村

龍花洞客家文化村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響水下洞村。項目占地總面積1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分三期開發.文化村地屬珠三角邊緣地帶羅浮山脈。東南與惠州、惠陽連接;東北與河源、紫金相接;西北與增城、龍門相鄰;西南與東莞相依。毗鄰廣州、深圳、港澳,車程均在兩小時之內;廣汕公路貫穿而過,與205、324國道連接;廣惠、惠河、廣河高速境內交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龍花洞客家文化村集熱情漂流、瀑布酒巴、溫泉水療、戶外拓展、生態別墅、商務會所、會議中心、度假酒店、民俗文化、特色購物、科教種養等項目為一體的綜合型多功能生態旅遊度假景區。景區分期實現食、住、娛、游、購一條龍服務;並規劃構建成為粵東文化度假旅遊的一顆璀燦明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