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

作品名稱:《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作。上片展開想象,把江潮同神話傳說聯繫起來。頭兩句作者引用兩個典故,說明天上與人間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寫潮勢。潮聲如驚雷滾動,潮水如鳥雲翻滾,聲勢奪人。全詞想象豐富,氣勢磅礴,用典多而貼切。

原文

譯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銀河,仙人萼綠華常來凡間羊權家。可見飛升上天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勢就可以走遍天涯。

潮聲如雷滾動,在夫差的故國;潮水如雲翻騰,在海神的老家。席上怎麼能得到善撫琴的伯牙,譜寫潮聲,可與《水仙操》比高下。

賞析

該詞為東坡和蘇伯固在錢塘江畔觀潮後的詞作之一,充分反映了東坡那種與大自然為伍、風彩翩翩的浪漫主義情調。

上片以神話的筆調,寫觀潮時產生的美好感覺。「海上乘槎侶」, 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來來去去的幻境,神奇極了。錢塘江八月觀潮成為杭州人傳統的習俗。西晉張華《博物志》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仙人尊綠華」,為第二潮景。「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東坡《望海樓晚景五絕》忽然,有一來去無定的九百歲仙女羅郁站立潮頭上。以此比擬潮之形態,美麗極了。

「飛升元不用丹砂」,為第三潮景。只見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麼硃砂煉成的丹藥,全憑着道家的道,即《子華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無所不在也。人能守元,無則守之;人不守元,元則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擬潮頭之漲勢,壯觀極了。「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照應第一潮景,直寫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頭要到來的地方吧,那遠在天邊。海潮停止後,海面江闊極了。

上片由三個潮景組成錢塘一大奇觀, 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

下片則以神話與現實交匯呼喚的手法,把觀潮給人們的藝術享受渲染得淋漓盡致。「雷輥夫差國, 雲翻海若家」,狀潮之聲勢浩大。那潮聲如雷鳴聲震動整個杭州城,如雲翻滾驚動海若海神國家。雖然不免有些誇大其辭,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實。東坡善於慣用比喻方法來誼染他筆下的人事景物。「 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夸「,措繪望海樓上的琴聲與潮聲共鳴的韻味。坐席中有人舒暢、徐緩地撥弄起伯牙琴,盡取那遺留下無盡之音,正好與潮聲形成鮮明的對比,真有「徐聲投林欲風雨,末勢卷土猶溪坑」(王安石《九井》詩)的韻味。全歸響在於伯牙彈奏的《水仙操》美好綺麗琴聲。雖然不免帶有神話色彩,但伯牙「聞海水洞滑崩撕之聲」靈感爆發,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競驚天地面成為中國古代操琴妙手,又給讀者以無窮的啟示:天才常常是從移情靈感中悟出來的。

詞人以飛翔不繁與幻怪離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見少見、直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潮,潮水來去翻騰於天地之間,縱恣無礙酣暢淋漓,令觀潮之人不覺飄飄然亦欲隨之暫離人間遠奔天涯。白日飛升的仙人與翻騰不羈的狂潮,於詞中交融為象徵自由的意象,透露詞人會於詞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掙脫世網的意念。全詞描寫錢塘江潮,用神話傳說和各種比喻來形容它的聲勢,意境壯闊,富於想象力。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