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昌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昌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南昌大學官網 的圖片

南昌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中心包含基礎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平台、臨床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平台、護理學虛擬仿真實驗平台,融合創新虛擬仿真實踐平台等四大虛擬實驗教學模塊,擁有豐富的硬件和軟件兩大類教學資源。在硬件資源方面擁有近20000m2實驗場地,擁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基礎實驗儀器和臨床教學模型,如3D數字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教學訓練器、SimMan高級綜合模擬人等總計5000餘萬元;在軟件資源方面,中心擁有大量自行開發或購置的教育學習平台、網絡課程、資源庫等,擁有國內一流水準的校園網絡及教學信息化平台,有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質量評價與控制體系,有持續穩定的教學運行、專項建設和管理經費。

教學任務

中心主要承擔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醫學檢驗、衛生檢驗與檢疫、麻醉學、醫學影像學[1]、口腔醫學、護理學、藥學、眼視光學等10個醫學本科專業及中英班、卓越醫生班、留學生班的醫學實驗教學任務,開設實驗課程(含創新學分類)30門,年接納醫學本科生人數7400餘人,人年學時數110餘萬。面向全校112個本科專業開設通識課程36門,指導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134項,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97項,年接納學生7400餘人,人年學時數近20萬。此外,作為華東地區主要的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培訓基地,承接附屬醫院及江西省衛生計生委委派的醫護人員技能培訓及實踐技能大比武等活動,承辦如全國泌尿外科腔鏡技術規範化培訓班、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影像診斷新進展學習班等各類國家級、省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和舉辦AHA基礎生命支持(BLS)及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國際資質培訓班,總計80餘場,總培訓人數約5000餘人次;作為專業醫學臨床技能考核基地,每年承擔我校近3000名醫學生實習前培訓、畢業前考核、各類大賽培訓及大賽組織活動、住院醫生臨床技能考核任務。

成果轉化

中心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基於在教學中所遇問題或設想,尋求合作研發並應用。通過與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機器人與焊接自動化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醫學生物高技術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科研平台合作,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資助下,進行醫學虛擬仿真數字資源的開發並取得顯著成績,包括自主開發研製的腦外科虛擬手術仿真訓練系統、氣管虛擬手術仿真平台、智能護理服務機器人、智能輪椅等,並將其應用於本科教學,不僅豐富了原有課程教學內容,還開設如《虛擬手術仿真訓練》、《智能化康復護理技能訓練》等特色性創新學分實驗課程及大學生科研訓練、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拓展知識結構、提升綜合能力。

教學成果

中心近5年承擔各類教學改革項目98項,編寫出版教材44部,獲得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勵40項,其中國家級成果13項。擁有包括國家級精品資源公開課、中國東西部課程聯盟MOOC、8門江西省資源共享課及35門南昌大學精品MOOC或優秀示範性網絡課程在內的大批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總計600多個,其中6門課程在全校9000多門網絡課程中點擊率位居前10。承擔國家級卓越醫生培養計劃項目,並與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合作辦學,成立南昌大學瑪麗女王學院,開設全國首個生物醫學中英合作——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

教學隊伍

中心師資隊伍由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信息技術研發人員與信息技術支持人員四部分組成,現有專職人員98人,兼職人員18人。組成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合理、教風優良、治學嚴謹、勇於探索的實驗教學團隊,曾獲「江西省高校優秀教學團隊」及「江西省教育系統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稱號。中心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專家9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2人,「井岡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贛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教學名師8人,省級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省級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15人,「贛鄱英才555資助計劃」10人。此外, 1人被評為「全國婦聯創先爭優活動優秀婦女典型」,1人被評為全國十佳實訓中心管理者,1人被評為全國十佳實訓教師,1人獲「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1人獲「江西省巾幗文明建功標兵」,2人獲「江西省臨床技能崗位標兵」,2人獲「江西省師德先進個人」,3人獲「外科手術藝術獎」。

視頻

南昌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相關視頻

南昌大學專業介紹
南昌大學2017畢業季MV《不說再見》,感謝青春有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