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北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北路[ nán běi lù ] 向南和向北的道路。戲曲聲腔中的皮(西皮)黃(二黃)的別稱。因西皮來自(陝西)而稱為「北路」,二黃來自安徽而稱為「南路」,合稱「南北路」。

皮黃腔是傳統戲曲四大聲腔系統之一,是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的合稱。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的劇種均屬於此系。由於受到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影響,皮黃腔各劇種在音樂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處在於:不論西皮還是二黃,在詞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對偶句式,並都用胡琴作為主奏樂器。西皮起源於秦腔,二黃是由吹腔、高撥子演變而成的宜黃(古漢語發音同「二黃」)腔。在有些劇種中,西皮,二黃又被分別稱為北路、南路,合稱南北路。[1]

[]

異同

曲式結構的異同 曲式結構也各有特色。多數皮簧劇種西皮的句式一般為「眼起板落」,有別於二簧的「板起板落」。但在徽劇、贛劇中,西皮卻是「板起板落」,幾與二簧無異。湘劇的原板走馬(較快的原板)中,可以嵌入一段「放流」,也是一種連續的上下句形式的無過門清唱,僅以鼓板來點板。這在皮簧劇種中是絕無僅有的。京劇漢劇、川劇的西皮回龍腔均不作下句使用,而徽劇、贛劇、桂劇的西皮回龍腔卻作下句使用,稱為「十八板」。徽劇的十八板還可以在曲終時全部或部分再出現一次,有前呼後應之勢,俗稱「回龍倒喝水」。 反調運用的異同 在反調的運用上也有同異。京劇的反西皮,京胡仍按西皮的la-mi定弦,形成高弦低唱及上下句正反交替。而常德漢劇、桂劇卻用re-la定弦。粵劇除了正線、反線之外,還有乙反(又名苦喉),即運用「以閏為宮」的移宮方法,構成大二度轉調,同時也作調式轉換,高胡定弦也從原來sol-re改為la-mi。 主奏樂器的同異 主奏樂器,多數皮簧劇種都採用不同形制的絲弦胡琴,粵劇卻用鋼弦的高胡,並可用三個把位。多數皮簧劇種的胡琴都用硬弓演奏,唯獨徽劇用軟弓,演奏時以手指控制馬尾的鬆緊,使其音色變換,演奏風格以連綿圓滑為特色。此外,對輔助性曲調的運用亦各有不同,京劇有南梆子,其他劇種不用。滇劇胡琴腔中有人參腔壩兒腔(有曲無詞)、梅花腔、架橋腔等。川劇二簧及滇劇胡琴腔,常以「昆頭子」作為首句,這也是其他劇種所沒有的。

基本介紹

皮黃腔是傳統戲曲聲腔系統。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為主要腔調的劇種,均屬皮簧腔系。如徽劇、漢劇、京劇、粵劇和湘劇、贛劇、桂劇中的南北路及川劇胡琴腔,滇劇的襄陽腔、胡琴腔等,全國不下20多個劇種。 皮簧各劇種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在音樂上也有許多共同的因素。但由於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影響,在音樂上也各具特色。 皮簧腔系各劇種在音樂上的共同之處,反映在詞格上,不論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對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節(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節(逗),並於逗句間嵌以長短不同的過門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種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礎衍變派生而成。某些輔助性曲調,除南梆子為京劇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調、撥子等,也是皮簧諸劇種所共用,只是名稱及具體變化不同。各劇種均以胡琴為主奏樂器,行當唱腔的分類及發聲方法,除個別劇種不同外,也大體相似。 皮簧腔系各劇種在音樂上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旋律上的差異。如同為二簧慢三眼,京劇的唱腔及過門就比較細膩華彩,拖腔也比較曲折,徽調則比較樸實,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襯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簡樸特色。川劇胡琴腔二簧,用音較簡單,過門不多,拖腔也較短。湘劇南路和漢劇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劇長,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宮,使人聽了有跌宕婉轉之感。由於方言不同,字音調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異。徽戲的促調,在京劇中已派入平、上、去三聲之中,徽戲中的陽上與陰去差不多,京劇中就根本無此調值。粵劇、桂劇中的閉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見。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劇種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結音與終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與逗尾落音卻不相同。

發展歷程

皮黃腔是西皮與二黃兩腔之合稱。西皮源於秦腔,清初經湖北襄陽傳至武漢一帶,並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後而形成。二黃源於江西宜黃一帶(宜黃腔,「宜黃」和「二黃」古漢語發音諧音,方言發音則相同),與弋陽腔有較多淵源關係。 清初時,源於西北的西皮成為漢調的主要聲腔,來自江南的二黃則與徽調相結合。經漢班徽班藝人結合創造而形成皮黃腔。 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詔令四大徽班(安徽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個戲班)藝人晉京祝壽,遂使通俗流暢的皮黃腔、風靡京城,為清末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以皮黃腔為主體聲腔的京劇是皮黃腔系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其盛行全國,標誌着皮黃腔發展的高峰。 1834年前後,皮黃腔正式形成,標誌着京劇從此出現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

節奏特點

「西皮」和「二黃」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結構、旋律模式和調性特徵。二黃為52弦,西皮為63弦,是兩個遠關係調性的轉換。反二黃由正二黃的52弦變為15弦,是近關係轉調。唱腔結構,由上下句組成。上句是開放性的樂句,其旋律變化多端,可落在各種色彩不同的音節上,和下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下句是收縮性的樂句,一般地 都落在其調式產音上。正二黃上句落1音的較多;下句落5,是微調式元音上。"西皮"是這一劇種的主要唱腔,男女行腔有別。"西皮原板",女腔上句落6音,下句為5音,也是微調式;而男腔上句可落在361等任何一音上,下句則一般都落在1上,是宮調式;西皮二板,一般常見的唱腔為,男腔上句落2,下句落1,是宮調式;女腔上句落6,下句落5,是微調式。這就是使它在男女對唱時形成了鮮明的宮、微調式的對比和交替。加上它的轉調的應用,故聽起來豐富多彩。 二黃戲的傳統劇目,能夠列出名目的約有九十餘出。"文化大革命"前,曾抄錄四十餘本。能夠上演的只有《清河橋》、《苦肉計》、《白鼠洞》、《掛龍燈》等二十餘出。多數是名存實亡。 以老生唱腔為例,將「西皮」和「二黃」的主要特徵簡單作一描述和比較。 在旋律發展中,由於「西皮」跳進音程較多,整體音區偏高,其調式多以「宮」調式為主,因此,其旋律色調明亮、華麗、尖銳,用平緩節奏處理時,多表現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悅的人物情緒。 用輕快或強勁節奏處理時,多表現熱烈、激烈的戲劇場面和活潑、激動的人物情緒。相比之下,「二黃」則以級進音程為主,整體音區偏低,其調式多以「商」調式為主,其旋律的色調暗淡、凝重、平靜,節奏緩慢時,多用來表現壓抑的悲劇情節和憂鬱的人物情緒;節奏強勁時,多表現壓抑、悲壯的戲劇場面和淒楚、悲憤的人物情緒。另外,"西皮"和"二黃"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顯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節拍時,在弱拍入唱;4/4節拍時,在次強拍入唱)。「二黃」的入唱位置在強拍(任何節拍均如此)。前者由於是弱拍入唱,且強弱關係時而模糊又時而清晰,增強了節奏的不穩定感和旋律的流動感,因此,西皮唱腔總是給人以婉轉流暢如行雲流水之感;後者由於是強拍入唱,強弱關係比較明確,節奏紮實、穩定,增強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黃唱腔總是給人以沉靜、悲涼之感。當然,這些只是它們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徵,至於特殊情況的各種特殊處理也是存在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