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國子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國子監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南京國子監

別名: 應天府書院

升格時間: 慶曆三年(1043年)

北宋南京國子監,即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1]

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前身為"南都學舍",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升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又升格為南京,位列陪都地位,為宋朝三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當時人稱:"州郡置學始於此",天下學校"視此而興"。

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喪母守制商丘,受應天府知府晏殊之聘,主持應天府書院。

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

至近代,西南聯大(今雲南師範大學)也有碑文:"書院之制,…兩宋為盛,應天、嵩陽、嶽麓、白鹿遺蹟至今猶令人想見當時風流。應天一院,尤為特別。蓋應天之建,仰給賢者曹誠所捐,此華夏百姓捐助大學可考之始。"可見應天府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

國子監

國子監(guó zǐ jiàn),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晉武帝司馬炎始設國子學,至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唐、宋時期,國子監作為國家教育管理機構,統轄其下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人負責管理。

元代初設國子監,屬集賢院,下轄國子學,設置祭酒、司業,掌管教令;監丞,專領監務。

此外,另設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稱國子監,以示與漢人、南人之區別。明清兩代,國子監兼有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的雙重性質。明代國子監規模宏大,分南、北兩監,各設在南京與北京。

南監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規模尤盛。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在北京設國子監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

清沿襲明制,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等除外),設置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另外還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