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鄉子 送述古(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鄉子·送述古》

作品名稱:《南鄉子·送述古》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南鄉子·送述古》是北宋文學家、詞人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送別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濃情。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下片則述歸來懷念之情。友人既已遠逝,回家的路上晚風淒清,表達了詞人情真意切的送別之情。全詞寫得情真意切,大氣磅礴。

原文

譯文

回頭看橫亘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一座城。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風淒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2]

賞析

蘇軾這首詞善於從社會人生常見的聚散之中展現出特定環境中的真情摯意。蘇軾與陳述古交誼很深。述古名襄,比蘇軾年長。當他還在朝時,便向宋神宗推薦蘇軾是難得的人才。以後兩人都因反對新法離朝外任,述古於熙寧五年(1072)五月由陳州移知杭州時,蘇軾已任杭州通判半年。二人在這個風景名城一起宴集唱酬,十分相得。熙寧七年(1074)七月,陳調赴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新任,於有美堂宴會僚佐,蘇軾賦《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贈別。不久,陳離杭,蘇軾追送至臨平(在杭州東北面,即今餘杭),寫下這首情深意摯的送別詞。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回頭看橫亘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一座城。

詞以回顧二人兩年來在一起共事的杭州城開始,雖是即景之筆,卻在這擬寫送述古的一回首之中表現了無限美好的回憶與惜別之情,而點出「居人」,含蓄的反映了陳述古在杭任上的愛民措施,以及離去時對「居人」的關注、眷顧之情。這種從眼前實景落筆而展衍開去與由景入情的寫法,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上片後三句是說,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寫臨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象落筆,實則是以客觀無知之物,襯託詞人的主觀之情。「誰似」二字,既含有詞人不像亭亭聳立的塔,能目送友人遠去而深感遺憾,又反映了詞人不像塔那樣無動於衷的迎客西來復送客西去,而為友人的離去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來杭又送友人離去的實際。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下片前兩句是說,回家的路上,晚風淒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友人既已離去,自己也只得返程,然惜別的情思綿綿不絕。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末三句是說,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 「夢不成」與「淚不停」,都是實寫詞人對陳述古的思念,而又有一個遞進深化的過程。同時在詞的環境氛圍與形象的描繪上,這兩句也非常成功。「夢不成」,襯以初秋的寒意,更加顯出環境氣氛的淒清。「淚不盡」,置於微弱的殘燈斜照下,說雨晴而淚不晴,極有思致,更加展現出人物形象的孤寂及內心思念友人的深情。

這首詞表現出詞人對陳述古的深情厚誼和惜別之意,寫得是真景物真感情,在送別的題材中,有耳目一新之感。[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

  1. 南鄉子·送述古, 古詩文網,
  2. 南鄉子·送述古, 古詩文網,
  3. 蘇軾《南鄉子·送述古》賞析 , 新浪網,2019-02-03
  4.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學習網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