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鄉子·自古帝王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百度網

《南鄉子·自古帝王州》北宋王安石所作詞。

這首詞是王安石晚年罷居金陵時所作。政治上受到壓抑,從而似乎把情懷寄寓於世外的江河湖海,實際上閒淡之情中有一股難以排遣的鬱悶孤憤之情。

南鄉子

自古帝王州⑴,鬱鬱蔥蔥⑵佳氣浮⑶。四百年⑷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⑸。

繞水恣行游⑹。上盡層樓更⑺上樓。往事悠悠⑻君莫問,回頭⑼。檻外長江空自流⑽。

詞語注釋

⑴帝王州:指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三國的吳、東晉、南北朝的宋、齊、粱、陳、五代的南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稱為「帝王州」。

⑵鬱鬱蔥蔥:草木茂盛。

⑶佳氣:指產生帝王的一種氣,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⑷四百年:金陵作為歷代帝都將近四百年。

⑸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中的名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把晉代與吳宮並舉,明確地顯示出後代詩人對晉朝的嚮往。冠(guān):古代士以上的穿戴,衣冠連稱,是古代土以上的服裝,後引申為世族、紳士。古丘:墳墓。

⑹恣(zì)行游:盡情地繞着江邊閒行游賞。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⑺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⑻悠悠:長久。遙遠的樣子。

⑨回頭:指透徹醒悟。佛家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⑽檻:欄杆。語出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的名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白話譯文

這裡曾是歷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圍樹木蔥蘢繁茂,山環水繞,雲蒸霞蔚。可是,四百年來的繁華隆盛已像夢一般逝去,使人感嘆。那晉代的帝王將相,早已是一杯黃土,被歷史遺棄。

繞着江岸盡情地遊行游賞,登上一層樓,再上一層樓,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問,不如早回頭。往事如煙,就像這檻外無情的江水空自東流。

創作背景

本篇為作者在金陵登樓懷古時所作。情調與《桂枝香·登臨送目》相近,很可能寫於同一時期。

作品鑑賞

上闋懷古,盛讚六朝古都金陵的繁華。唐代劉禹錫曾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然而,王安石看到的與劉禹錫所見大不相同,這裡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佳氣上浮。但那是晉代的事情,已經過去四百年了,晉代的白衣勝雪,衣冠之族,已經成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時候,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名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昔盛今衰的悵然之情。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是詩歌中常用的寫法,藉此來表明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使詩歌具有一種「高古」的氣象。

下闋寫登樓覽勝,抒發往事似水的惆悵。作者登上高樓,極目遠眺,心情難平。王安石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強民富國的願望,然而由於守舊派的阻撓,他心愿未遂,又心有不甘。「繞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緒或不平事的一種辦法,在這裡,作者借這種典型的動作來表現內心的無邊愁緒。好在這種「繞水游」並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隨意地到處走走。但是,這是一種多麼無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強民富國的願望,而現在,只能是「繞水游」而已,慨嘆之聲,達於紙上。「上盡層樓」含有中國古代的「登高懷遠」「登高而愁」意思。從南北朝時期的王粲寫《登樓賦》開始,這個動作就被賦予了思念故國之情。而唐代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則是從人生哲學意味上詮釋了這一個典型的動作、典型的場景。在這裡,作者是思念故國(首都)呢,還是「欲窮千里目」呢?通過上文的表面閒適與內心焦慮,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國,再造宏業;通過後文的回憶往事,我們又可以知道作者這時的心理是放棄思念故國的想法,而注重對往事的追尋,注意對往事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思考;我們還可以認定,作者是想「登高望遠」,而這裡的「遠」,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表明作者獨特的意趣和別具懷抱。「更上樓」,不是上到樓的頂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樓。結句也是化用唐人詩句,王勃的《滕王閣詩》,作者在這裡卻別有懷抱:可以理解為,歷史是無情的,就像東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許人類所為的一切只是這水的片刻停留,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不論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長江水一般,是一種永恆的存在;或者聯繫《滕王閣詩》原文前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的反問,問當今的皇帝「今何在」,表達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願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長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作者以金陵為題來詠史述懷.把六朝興盛與衰亡的歷史看作是人生「一夢」。這種思想看似消極,其實隱含r王安石借詠史抒發退隱後的孤寂之感和罷相後的憂國憂民、悲憤沉痛的心情。與《桂枝香》相比,此詞雖然形象不夠鮮明,氣勢也不夠雄健,但情感充沛,情調悲涼,讀來令人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鳴。

名家點評

吳之振《宋詩鈔》:「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閒淡之中」。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後追諡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西臨川(今臨川區鄧家巷)人, 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