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獨的享受(朱子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單獨的享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單獨的享受》中國當代作家v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單獨的享受

——讀許輝《和自己的淮河單獨在一起》

《和自己的淮河單獨在一起》(合肥工業大學出版,2013年12月1版1印)是許輝「單獨」系列散文隨筆集中的一部。書名有點長,也不好上口。猜測許輝知道這兩點。但他要的是「其中的意思」——單獨的享受! 我欣賞的也是這個單獨享受

許輝是大家,至少在安徽文壇的地位是這樣,毫無懸念。我有根據,他當過安徽省作協主席兼秘書長,至今還是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全國散文委員會委員。是茅盾文學獎評委,國家一級作家,安徽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小說翻譯成英日等文字,收入大學教材作品多次獲國內文學大獎。

淮河,是淮河流域人的母親河。正如長江與黃河,是中華兒女的母親河一樣。所以,淮河不是一個人的。而許輝卻說「和自己的淮河在一起」。這就有意思多了。在學校眾多的圖書中,一眼看見這個書名的時候,目光就被黏住了,心中就想:他的淮河是怎樣的?和我知道的淮河有何不同? 看見書勒口上的許輝照片,第一感覺,可親。笑眯眯的樣子,讓人心生溫暖,消弭了距離感;第二感覺,自然。笑得輕鬆,很享受;第三感覺,有韻味。韻味源於故事,個性。這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個性鮮明,且內涵豐盈的傢伙。我沒有遲疑地走近他,走進他的《和自己的淮河在一起》。

我用三天時間,看完此書。除了敬佩,還是敬佩。不是這書的文筆多麼精妙,也並非它的內容如何感人,而是許輝對淮河的感情至深。文學性不說,單就對淮河的細枝末節的精確考察和表述,足以令人嘆服。宏觀的歷史縱橫淵源,微觀的一滴河水,一粒沙土的關注,都可從文本里看到。這些知識的積累,絕對是實地考證的結果。怪不得許輝代自序的題目是《我要'嚴肅』地行走在淮河流域》。他真的不是「清閒,悠遊,更不是健身和環保」,於他而言,上升為一件嚴肅的事情。他是淚眼朦朧地面對淮河、淮河的支流、淮河的流域、淮河流域的歷史和變遷、淮河流域歷史和變遷中的文化內核、淮河流域歷史和變遷文化內核中的激動和苦楚。感情,有時候更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導引着你去做一件事情。感情越深厚,你完成事情的過程越積極,越努力。 讀過《和自己的淮河在一起》,敬佩之餘,不乏收穫。 許輝一定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淮河的信息。《淮河北岸的高粱》《地理和地緣》《過了淮河就是邊荒地帶》等篇幅,其中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層面的文字,可以證明。淮河秦嶺一線是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這是地理課本上的知識。確切地說,它是中國東部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大部分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淮河是竹子、烏龜和橘子生長的北界,高粱生長的南界,過了淮河,這些動植物要麼消失,要麼品質會下降。知道的人並不多。

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是哪裡?沒有讀過許輝的這本書,我肯定想不到是鄭州。或許和大多數人一樣回答是蚌埠。蚌埠只是淮河幹流上最大的中心城市而已。鄭州離黃河近,離淮河那麼遠,怎麼想,都覺得這是一件說不過去的事情。許輝解開謎底,而且上升到一個大道理:這正是「道」的理,或「道」的妙。目光里的近和遠,是生物的;自然界裡的近和遠,才是正確的「道」,也是水道之道,才是人類要遵循的大道理。因為,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在鄭州、蘭考段的分界,是黃河南岸大堤。地形則由鄭州的西北方向,向蚌埠的東南方向傾斜。海拔也是快速下降的,鄭州110米,蚌埠則僅有21米。而鄭州一下的黃河南岸,由於泥沙高淤,因此沒有支流。宋金以前,黃河下游南岸地區,除山東半島北部淄水等少數河流外,盡為淮河的支流。這些,都是淮河人文的根本。

淮河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分界線。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於湖北省隨州市交屆的桐柏山太白頂,全長1000公里,這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個結論。可是,2012年,中國科學家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分析及實地考察,重新確定了淮河的源頭,並重新測量了淮河的長度,其準確長度為1252公里。源頭位於河南省嵩縣車村鎮境內,淮河最上原的溪流名為東沙溝。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信息。估計,仍有相當的人還是停留在前者的淮河知識點上。而許輝注意了新的結論。無疑,他對淮河的感情之深厚,非常人可比。

我驚嘆於許輝對淮河流域的鎮名村名河名橋路,以及遠近的距離路線方向,等等,寫得那麼清清楚楚,甚至精確到行走的分鐘。真是了不起。他沒有說謊,他果真是嚴肅地行走在淮河流域。許輝行走在淮河流域,耳聞目睹的,所思所感的,實在的和虛擬的淮河,及其場景、人物、花鳥蟲魚、雞飛狗跳、牛馬騾馿,都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了,他寫在了散文隨筆里,寫在了小說里,把自己的單獨享受,分享給眾人。這是智慧,更是一種幸福。

我沒見過許輝,但並不影響我看他書的享受。我幾乎是一字一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地看完《和自己的淮河在一起》的。所以,工作之餘,花費了三天時光。單獨享受的時光,妙不可言。[1]

作者簡介

朱子忠,安徽省作協會員,阜陽市作協委員。曾有詩文發表,出版長篇歷史評書《周印大傳》(合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