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位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單位制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單位制」,指社會學視角下的單位制度。雖然單位制度典型形態形成於改革開放之前,並且單位制在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基礎學科中還不具有一般分析工具的意義,但在認識中國社會、研究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形式和研究中國社會變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起源

在探尋單位制度起源時,一種普遍性的觀點認為: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的經驗,為其革命成功後在城市社會中建立起「單位制」提供了最為直接的參照。尤其是解放區公營企業的管理經驗,當然成為這場改造運動的制度借鑑來源。此種觀點有助於引導人們從長時段的研究視角來研究審視單位現象,並將單位制度與中國革命的宏觀進程建立起密切的聯繫。

而國內的 「單位制」研究一般都把這個領域的研究起點認定為魏昂德《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 : 中國工業中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一書問世的 1986年。

背景

經驗的慣性

中國共產黨在實現「從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政權之後,工作重點轉移到城市,但是我們黨沒有城市社會管理的經驗。面對如何將廣大的人民群眾組織起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我們黨只有從自己過去的軍事組織經驗中去尋找。在戰爭年代,我們黨形成了一套特殊的管理體制,即「公家人」管理,對以中共黨員為核心的公職人員,包括黨群團體、軍隊、政治機構和公營企事業中的成員,一律實行供給制,範圍擴展到衣、食、住、行、學、生、老、病、死、傷殘等各方面,依照個人職務和資歷定出不同等級的供給標準。[①]這套管理體制使我們黨和軍隊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取得了全國鬥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將實行多年的供給制逐步改成了工資制,但「公家人」管理模式通過單位制度得到延續。不僅如此,在「大躍進」時期,我們黨還將這一社會管理形式推廣至全國,在城市和農村掀起人民公社運動,試圖將所有的人都納入集生產、交換、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為一體的新型社會組織——人民公社內。

現實的壓力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面臨着一個從晚清時期開始整個中國政治解體與社會解組相結合的「總體性危機」[②].一方面,晚清之後,中國陷入外強入侵與軍閥混戰連綿不絕的混亂境地,中央政權日漸式微,現代化的步伐步履唯艱;另一方面,傳統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整個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民眾的力量處於「一袋馬鈴薯」的狀態,不能完全凝聚起來。要結束混亂狀態,恢復社會秩序,使中國經濟、政治發展步入正常軌道,首要的工作是將全社會組織起來,構築有效的組織體系,因而單位制度成為當時選擇的最佳方式。

理想的要求

經過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新生的中國滿目瘡痍,資源稀缺,人口又眾多。但是,為了急切證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早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背負着沉重的趕超壓力。因此,全國自上而下要一盤棋,要儘快擺脫落後的局面,要在儘可能短的時期內建立自己的工業化體系,要快速發展,要趕上並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我們的美好願望,而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動員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將全國龐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所以對單位制的選擇成為理所當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