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卑南上圳導水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卑南上圳導水隧道

卑南上圳導水隧道進水口攔河堰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隸屬    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

地點    臺東縣延平鄉至卑南鄉

起點    延平鄉鹿野溪上游的進水口

終點    卑南鄉初鹿村

隧道長度  4.086公尺

卑南上圳導水隧道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通水啟用,為一座橫跨於臺灣臺東縣延平鄉紅葉村卑南鄉初鹿村之間的灌溉導水隧道,是全臺最長的山嶽中型導水隧道,也是臺灣省政府時期,臺灣地區所推動的最後一項大型水利設施興建計畫。目前卑南上圳導水隧道連同整體卑南上圳灌溉圳道系統均隸屬於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由旗下之卑南工作站[1]進行管理與維護。

歷史

興建計畫

卑南上圳導水隧道是整體卑南上圳灌溉系統中,重要的關鍵工程之一,該隧道貫通了卑南上圳位在延平鄉鹿野溪上游的進水口與卑南鄉初鹿村以後的灌溉圳路,總長4.086公尺。

工程最初在民國37年(西元1948年)開始先後由多個單位進行規劃與設計,包含臺灣省政府水利局台灣電力公司水資會等。然而因財務問題,最終臺灣省水利局以單一灌溉為目標開始進行進水口、攔河堰及導水隧道等設施的預定地的地質鑽探。

民國62年(西元1973年),經由省政府水利局所組成的探勘隊多次針對鹿野溪上游探勘後,正式提出「卑南上圳灌溉工程計畫報告書」。

施工過程

民國66年(西元1977年)卑南上圳灌溉工程正式動工。卑南上圳導水隧道工程於同年6月1日起全面開挖。由於受到地形限制,導水隧道全段皆無法增設橫坑或豎坑用以增加施工斷面及加速工程進度,僅能由隧道上下游的上里端及初鹿端向內開鑿。

導水隧道開鑿前的地質鑽探工作,由於當時經費有限,無法完全解析隧道行經之路段的地質狀況與結構,因此為防止遭遇大量湧水、特殊地質狀況,加上隧道斷面狹隘等問題,故以每日開挖進度70至80%乘以每個月可施工天數來擬訂施工進度,並分為五期施作。

導水隧道開挖後,因地質狀況不佳,因此曾發生過多起災害事故,其中以民國72年(西元1983年)3月5日所發生之災害最為嚴重。當天下午4時40分,隧道開挖上段樁號1K+435處隧道上方發生大規模之坍方意外,因上方斷層帶地質破碎,導致大量土石從坍方處衝到樁號1K+280處,將原已開挖完成之隧道斷面填滿,土石末端更延伸到樁號0K+980處,坍方土石共滑動了455公尺長。

當時位在坍方處施工的四名工程人員因此事件遭到土石掩埋而罹難。此次坍方意外後,監督此次工程的省政府機械工程隊請來日本的隧道工程師小林素一到隧道坍方處進行勘查與施工建議。

最終決定將以坍方之隧道主坑以混凝土之牆面封堵,並向主坑左側及右側20公尺各開挖一條排水導坑,並分別從左右排水導坑向前繼續鑽探以作為之後改為主坑的基礎。民國73年(西元1984年)9月13日,日本隧道工程師小林素一再度來臺,並以鑽探報告為依據建議將左側的排水導坑作為主坑繼續開挖。

工程完工

卑南上圳導水隧道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4月25日全線完成貫通,貫通後再進行隧道底部及上里端連接之第二沉砂池混凝土澆置。民國75年(西元1986年)5月31日,卑南上圳導水隧道工程完工,並於同年10月15日正式通水,整體工程自動工至完工通水共計近9年的施工期。

紀念碑

卑南上圳整體工程施作時,共有五位工程人員罹難,其中,包含導水隧道坍方時的四位工程人員以及一位工程人員因觸身亡。因此當卑南上圳工程完工後,建有紀念碑一座,位於今日之上里橋下方之施工道路。

舊有之施工道路因地形變遷,人跡難至,因此臺灣臺東農田水利會於民國99(西元2010年)在紅葉村清水路旁重建紀念碑及殉工碑各一座。

隧道資訊

  • 總長:4.086公里
  • 斷面:2R(R=1.17公尺,標準馬蹄鐵型)
  • 輸水量:7.208秒/立方公尺
  • 流速:1.8公尺/秒
  • 坡度:千分之一
  • 標高:上里端海拔210.15公尺,初鹿端海拔206.07公尺。

參考文獻

  1. 卑南工作站介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臺東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