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生(心理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生(心理學家)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華生(心理學家) 約翰·華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廣告大師。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華生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生平

約翰.華生(John B.Watson, 1878-1958)於1878年出生在美國 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他從小是在學校里開始接受教育的。華生承認自己小時不是個好學生,有點懶、不聽話、好爭鬥、學業成績不好,只能勉強升級。只是在進入了當地的伏爾曼大學後才有所改變。

1894年他進入伏爾曼大學,五年後他得到碩士學位。後來他選擇了芝加哥大學,把獲得哲學博士作為目標。但是在學習中,他對哲學的熱情很快消失,他甚至很難理解他的導師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爾的影響下,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並把神經學作為第二副科。他還師從洛布學習生物學和生理學。1903年他得到了哲學博士學位,並結了婚。直到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大學當講師。在這幾年裡,他既學習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動物行為實驗,並表現出對以動物為被試研究行為的偏好。開始形成他的行為主義方向的信念。

1908年,當華生成為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的同時,他又獲得了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的職位。儘管華生對芝加哥大學十分留戀,但由於霍普金斯大學讓他來指導實驗室,比芝加哥大學給他更豐厚的薪水,這些優越的條件使華生最終還是來到霍普金斯大學。他在這裡度過了他學術生涯最輝煌的歲月,一直到1920年。 長期以來,華生不斷思考如何使心理學研究更加客觀化,1908年在一份講義中他第一次公開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1912年他應卡特爾的邀請,在哥倫比亞大學做了一系列的講演,在演講中又談到了這個問題。1913年他在《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正式宣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這標誌着行為主義革命的開始。1914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統地闡述行為主義的專著《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文章的發表和專著的出版在美國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得到了廣大青年心理學家的響應。兩年後當華生38歲時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華生的行為主義受到了心理學界的歡迎。1919年出版了他第二本專著《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這本書是他的行為主義觀點最為全面系統的闡述。

1920年,由於一宗轟動當時的離婚案迫使華生辭去了霍普金斯大學的職務,使他中斷了紅極一時的學術經歷。1921年華生進入商界,他用行為主義的方法進行廣告宣傳。他發現"新產品的銷售曲線的增長與動物或人的學習曲線的增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還用大量時間普及行為主義。他為許多雜誌撰稿介紹行為主義,甚至親自講課,傳授行為主義心理學。1925年他的《行為主義》一書出版,這本書是華生行為主義的通俗表述。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後一項專業工作。1947年華生從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個農莊中度過他生命的最後幾年。1957年美國心理學會在授予他榮譽的一段褒獎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讚揚為"現代心理學的形式與內容的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變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線的出發點。"華生為得到這種官方的承認而高興。1958年華生去世,享年80歲。

行為主義的研究對象行為

華生在作為行為主義宣言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開宗明義宣稱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就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

主要著作

1913年《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文章發表,行為主義正式誕生。

1914年《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出版。

1919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出版。 1925年他的《行為主義》,1930年華生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這是他在心理學方面最後一項專業工作。

其著作除上述外尚有《行為主義的方法》(1928)、《行為主義的幼稚教育》(1928)

學術觀點

1.關於感覺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在其著述中儘量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他把各種感覺改為"視反應"、"聽反應"、"痛反應"等,還用視反應錯誤來取代錯覺。同時華生還認為,可以寫一部心理學,不用"意識","心理狀態"和"心"這類術語,而是用"刺激與反應"和"習慣形成"等術語來表述。

2.關於遺傳與環境的關係

華生在早期並不否認本能的存在,只不過把本能看作是一種由許多在適當的刺激作用下系統地展現出來的先天性反應所形成的組合。

可是,他後來卻主張在心理學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認為在心理學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說:"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這段話一直被人們公認為環境決定論的經典表述。

3.關於動作流的概念

華生又提出了動作流的概念,以代替詹姆士的意識流。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為製成一個由簡到繁的圖表,認為人的一生的行為是川流不息的動作流,從受精卵開始,隨年齡增長日趨複雜。一些非學習的動作在很短時期便消失,有些則保留時間較長。華生把這個動作流圖表稱為他的行為主義觀點的表達,並認為行為主義正是通過這些動作流來理解人的行為。動作流為行為主義觀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現實的背景。 4.關於情緒的理論 

華生認為,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了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臟和腺體系統的深刻變化。但他認為本能和情緒有區別。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是內部的,而且是局限於主體的身體之內的,那麼這就是情緒;如果刺激引起整個有機體對各種對象的順應,那麼這就是本能。

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和親愛。華生用形成條件恐懼反應的事實,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複雜化和發展的機制,人的各種複雜情緒都是在前述三種原始情緒的基礎上,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

5.關于思維的理論

華生認為思維也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他說,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這就是言語;一種是內隱的語言習慣,這就是思維。兩種習慣動作在本質是等值的,因此,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談話。在這裡,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內隱的語言習慣是由外顯的語言習慣逐漸演變而來的。開始是兒童獨自一人不斷地對自己講話,以後在大人與社會的要求下,變為小聲的講話,最後又變為只在嘴唇之內出現。華生注意到了言語與思維的聯繫。

華生還對思維的創造作用進行了解釋。對於各種思維的創造物,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它們,是由於玩弄詞的反應的結果。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去,最後得到一種新的反應模型,這便是各種思維的產物。 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

華生作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為: 一、確定了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消除了傳統心理學的主觀性,恪守一般科學共有的客觀性原則。

二、發展了客觀的觀察方法,使心理學在方法上益趨精進。華生的預測與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應用心理學的發展,他的環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30年。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