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畝方塘一鑒開(張鐵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半畝方塘一鑒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半畝方塘一鑒開》中國當代作家張鐵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半畝方塘一鑒開

——鄉土作家段家軍印象

說實話,總是想為家軍兄寫點什麼,但長期以來一直也沒有寫。

冠冕堂皇地說,當然主要是因為自己忙,手頭各種各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四十餘年的學院派習慣也使我對書本上的人物更感興趣,常常忽略了身邊的人。家軍兄又是很熟的人,經常見面,俗話說越是熟人就越難寫,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家軍兄確實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有時候不見他也還是很惦記着的。

因而,這篇文章是在一種複雜的心緒下完成的。

初識家軍兄大約是在三四年以前。一天,王開穎師姐匆匆打來電話,說是要向我介紹一位青年作家。開穎師姐是南開名教授王達津先生的女兒,她快人快語,對於熟人經常發號施令、特立獨行、辦事不容置疑,我們這些比她年輕幾歲的人,不服從都難。當時她擔任着天津市南開區作家協會主席,有着與眾不同的眼光,一定是對於家軍兄非常看重吧。不久,開穎師姐就直接帶着家軍兄來到了我的研究室。家軍兄最初給我的印象很是普通,中等的身材,非常結實的身體,圓圓的臉龐微微透紅,顯得樸實幹練。

後來,我才知道家軍兄是當過兵的人。

那次談話開始家軍兄有些拘謹,只記得說話不多,人很謙和,他坐在那裡友善地笑着,不卑不亢地聽着我們交談。見面後家軍兄送給我一部他打印好的書稿,說是要聽聽我的意見。只見簡樸的黃紙封面上印着《河畔人家》四個黑體字,雖然裝訂簡單,但印製清楚,排版正規,書中共分成125個章節,全書506頁,拿在手裡感到沉甸甸的。

我答應一定抽時間認真看看。自己私下也曉得,在這個「快節奏」的當下,浮躁社會建構了一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看長篇小說的人少之又少。據權威統計,我國每年出版長篇小說約800部,大部分作品印出之日便是報廢之時。除了少數有爭議或者引起轟動的作品之外,基本上都是無人問津;尚且挑剔之風盛行,誰出名就滅誰,寫長篇小說無異於自討苦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家軍兄竟然還勤於創作並浸淫其中,他的執着精神實在是值得欽佩。記得當天晚上我就讀了一個通宵,當然故事是比較連貫的,布局也很是合理的,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反面人物是最吸引我的。

小說初稿本總體上比較成熟,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語言流暢,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是它的一個特色。那個時候我還拿不出任何具體意見,只是覺得這是一部基礎不錯的好小說。不久我奉命要到異地去參加一項很重要的文化工作,需要在外面住上一個多月的時間,臨出發時,我便特意帶上了這本書。工作之餘,我每天專心致志地讀《河畔人家》,它還是如初讀那樣地吸引着我,一時間很難放下。

我的工作是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和研究,從學理的角度和小說創作理論的規範,我可以說是把家軍兄的書從裡到外、從前到後重新解構了好幾個回合。「眾里尋他千百度」,從中找尋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在小說幾個連續呈現的高潮中,發現了家軍兄作品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場景,我以為這應該給予肯定。當然,我的讀書方式十分特別,首先是初讀,其次是重點段落細讀,然後進行解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此外我還有一個專門的讀小說訣竅,也就是一段時間只選擇性的讀書中有關男主人公的語言和描寫,另外一段時間則專門選讀關於女主人公的語言和描寫;再一段時間專門讀各類小人物的語言和描寫;還有一段時間專讀風景描寫、場面描寫之類;最後是重新組裝,看看作品除了作者給我們的情節發展脈絡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以此考察作者的智商,看看高潮的起伏安排,想像着自己會怎樣重新整合,然後從頭再來通讀。

這樣粗中有細、細後還粗,把這本書折騰了一個天翻地覆。那個時候,我痛苦着家軍兄的痛苦、感動着他的感動、幸福着他的幸福。當時,可以說我是和作家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說句「為伊消得人憔悴」大概也不太過分,因為在我讀書的經歷中,還沒有對一本書下過這麼大的功夫,用過這麼多的精力。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批評家和小說家的關係是很難相處的,批評家如果亂說一通,小說家就說那麼你來試試如何之類的話。

由此可知,作為一個評論人是何其艱難。為了對得起家軍兄,我不能不認真,為了有底氣和他辯論,我要全力以赴,這是我做人做事的風格。我做到了。

工作圓滿結束後,我的意見也基本成熟了。於是乎我帶着初稿回到大學,再三斟酌,幾次修改,終於成篇。初稿送給家軍兄的時候,他比較滿意,認真地看着,還對於有些細節提出過一些意見和建議。總之給我的印象,家軍兄是很謙虛的。

一個作家大約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產生一點兒影響,就仿佛一塊磚頭扔出去,應該在水面上出現一些漣漪。書評文章在2014年9月出版的《環渤海文化》上首發,還配發了家軍兄的人物照片,我也是滿意的。這篇題為《段家軍和他的長篇小說<河畔人家>》的文章,後來還分別發表在《天津日報》和《南開大學報》上,中國作家網等網站也轉發了此文,我知道這大概是天津圖書館周靜華老師的推薦之功。

家軍兄很早就已經是多產的作家。他才思敏捷,文筆精緻,作品頗多,文名遠播。我的這篇小文,只是介紹他創作成績的一個小部分,況且那個時候我對於家軍兄的了解還很膚淺,真的微不足道。

當然,我是很相信開穎師姐眼光的。

二 家軍兄曾經榮獲天津市「第四屆文學新人獎」、天津市「第十四屆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第十五屆文化杯孫犁散文一等獎」等獎項。在京、津、冀也應該是充滿希望的新進作家,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創作新星。我的榮幸是在家軍兄創作力最旺盛、名氣最上升的時候認識了他,可謂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見到了一個應該見到的人。

記得王昌齡的《閨怨》中寫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無達詁,用在別處也是可以的,家長要孩子出國深造,每逢佳節這種感情也是會有的吧。我在不經意間讀了家軍兄的小說,他那裡春色滿園關不住,我現在後悔了起來,當初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寫小說呢?

據家軍兄說他的計劃是要完成「白馬河系列三部曲」,書中有宏大敘事和微觀描寫,他要淋漓盡致地展示和宣洩自己的鄉愁,實現他的把童年記憶和好的故事推向世界的故鄉夢。問渠那得清如許。這是朱熹《觀書有感》詩中的一句,全詩是:「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想藉此來說家軍兄成功的緣由。他的「源」就是日常的生活。

現在我要談談對他的印象,我與家軍兄的接觸逐漸多了起來後,感覺最為突出的當然是他的故鄉情,他是那種把故鄉永遠裝在心裡的人。所以有力量,是因為他有精神的家園。首先,家軍兄是一個純樸、樸素的實在人。家軍兄一直保留着農民的習慣和感情,持有一種沉穩向上的激情,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眼裡有看不完的事,手裡有干不完的活兒。他的着裝非常隨意,家裡珍藏着幾件老式疙瘩盤的粗布上衣,凡有正式重要場合他才會穿出來,比如報紙要刊登文章中配發的那種照片。此外,家軍兄的頭上總是戴着一頂棒球帽,顯著的特徵是中間嵌着一顆鮮紅的五角星。這顆紅星也許是他當兵的時候,自己帽子上的那顆也說不定;有一顆紅星在他的頭上,是一種象徵,這是有理想有目標的表現和宣示。用現在我們常說的話,應該就是不忘初心吧。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家軍兄在單位的一個角落,開闢了一片莊稼地。種上玉米、青菜、豆類和瓜果之類。工作之餘他全心全意地伺候這些農作物,這既是對於文字工作的一種調節,同時又是一種保持本色的性格磨鍊,也許在這裡他才能找到另外的一個自己。家軍兄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土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當然也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農作物在他的辛勤梳理下,長得十分茁壯,有些未經選擇的種子變成孱弱的幼苗,不久也伸直了有志氣的腰莖,因為那是一片未曾開墾過的處女地,勞作的農人是一個作家。豐收時節,家軍兄的臉上充滿了英氣,他為的是體會農民勞作後的喜悅,在大自然的恩惠中他體味一種真實,這正是小說要表現的東西。

記得兩年前,家軍兄專門開車給我送來一把他自己種植的鮮蔥,很珍貴地用報紙包好,那蔥細細的,十分柔順而又嬌嫩,帶着泥土的芳香。說句老實話,如果在市場裡這種細蔥我是絕對不會買的。看着家軍兄熱情而又執着的臉,和真誠親切的眼神,我知道這猶如一個母親送出征的孩子,一個作家交出了他的作品。

那種心理,只有讀過家軍兄小說的人才能夠懂得。到了家裡,我和家內重複着家軍兄說過的話:「等要做好菜的時候再用,那裡面沒有農藥,是純綠色的!」後來當真的吃這種蔥炒雞蛋的時候,似乎也沒有感覺有什麼特別和異樣,但是在我的心頭,還是湧起了一種對於白洋淀和青紗帳的情思,這也許就是家軍兄要找的那種感覺。

據說因為家軍兄的特立獨行,加之收穫農產品的新鮮誘人,便引起了有些人的垂涎欲滴,後來發展成羨慕嫉妒恨。有人說三道四、還有人偷摘他的果實。這裡姑隱其名且說是有一個叫智叟的人吧,不僅常常來找他的麻煩,還財迷心竅。

家軍兄並不以為意,在反諷調侃加批評之後,還是給了那人一些新鮮東西。這就是一個作家的胸懷,一份出自於對大地的愛。當家軍兄把這個故事講給我聽的時候,他一邊說一邊哈哈大笑,那種發自內心的善良、寬厚,表現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餘。他後來還把這些農產品收穫時的照片發到網上,讓朋友們分享他的愉悅與快樂。

由此,我知道了,為什麼家軍兄的作品是那麼接地氣。

說起接地氣,我還有一則材料願與大家分享。

記得大約是在前年的某一天,家軍兄專門來給我看一組他和朋友們拍的照片。在玉米地青紗帳,他們身着八路軍軍裝,手拿駁殼槍,英姿勃發看着遠方。當然也還有嘻嘻哈哈的現場照,家軍兄說只是因為好玩,帶大家散散心。我想大概沒有這麼簡單,家軍兄作為一個作家,是要體驗一下生活,找尋一下在青紗帳里,腳踏大地、保衛家鄉的前輩們的感覺。這些也許會反映在他以後的作品裡,我們將來總會讀到吧。

後來,家軍兄極力邀請我一起去。

在戊戌年初秋,我終於踏上了家軍兄筆下的白馬河。白馬河,乍一看並不起眼,與普通的鄉村野外並無二致,可細看之下,卻別有洞天。在寬闊的視野中,河床兩側長滿了一人多高的蘆葦,河岸邊有一條被行人踩出來的小道兒通向遠方,九曲十八彎的白馬河就在蘆葦深處靜逸地流淌着。這就是家軍兄筆下多次描繪到的白馬河喲,而家軍兄小說中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河的兩岸。如此,怎不激起我的無限遐思呢。

此時,我只想靜靜地讀家軍兄的小說,別無雜念了。

其次,家軍兄是一個熱情而又充滿活力的人。去年我應周靜華老師之邀,在天津圖書館有一場關於魯迅研究的講座。家軍兄提前得到消息開車來接我,並且主動在開場之前介紹我的種種所謂「研究成果」,這大概是要事前準備的。

當時,家軍兄的語言妙趣橫生,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因為我不知道這掌聲是給他的幽默還是對於我的介紹,所以剛一上台就表示自己的謙虛,我說:「謝謝大家,剛才段家軍先生的介紹有很多的誇張,因為他是作家,對於作家的話,請大家可不要完全相信。」

因為我是拿家軍兄當自己人,所以就很隨意地說了。

講完之後,我對於自己的這個開場白很後悔,因為我太直白也不知道家軍兄是怎麼想的。但是家軍兄並不以此為意,他還是在會後的招待會上忙前忙後,實實在在,沒有任何的異樣,以我的細微看人裝是裝不出來的。

俗話說交淺言深,我與家軍兄應該是交深言重了,所以我從心裡知道他是可以深交的朋友。記得那一次講座後,我的同班同學南開大學圖書館的王研究員突發急症,嚴重中暑,家軍兄以他特有的軍人素質聞風而動,開車帶着大夫現場救治,臨危不亂、化險為夷。家軍兄對我總是以師視之,執弟子禮甚恭,而我對他一直是以作朋友相待。家軍兄後來才知道,我對於南開的學生研究生也都是如此,多年師生成兄弟,這是我的處事方式。因為我這個人心太軟,謙和待人,當然也有豪爽和衝動的一面。還有我知道,無論是學生還是家軍兄,他們都是屬於未來的人;將來我一定會因為認識他們而驕傲的,這是因為重視、扶植他們就是為未來工作。

三 家軍兄不但能寫,同時口才也好,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頗不容易。他的社會公益講座比我多出許多,在天津圖書館、武警部隊天津總隊、河北省軍區、天津市內各區圖書館及外省市圖書館等地講過多場,內容有《新中國第一反腐大案》、《中國革命第一槍》、《解密民國第一大總統袁世凱》、《歷史的豐碑:鄧小平》、《文學中的鄉土情緣》、《抗美援朝:新中國第一戰》等等。如果不是因為忙,我也會前去聆聽,相信定會收穫滿滿。會場裡的聚精會神和開懷歡笑是可以想見的,因為家軍兄的語言很有特點,風趣幽默,妙語連珠,用朋友們的話說就是「他能侃」。

善於講故事是家軍兄的一個長項,滔滔不絕、如醉如痴,自己也完全融入其中,在熟人群中他絕對是當仁不讓。「告訴你說吧」、「那絕對是真的」、「我說的是最正式的版本」等等,都是他的口頭禪。仿佛是他在現場親眼看到似的,毋庸置疑。這在平時的談話中經常聽到。另外,讀家軍兄的書,你也可以找到那些越侃越興奮越說越引經據典越是跑野馬的描寫,特別是有些本不該解釋的名詞,他硬是要詳細解釋,生怕有所遺漏,仿佛是有意提供給某些讀者,想象着有些人可能會看得很起勁兒。

對於這些,你懂的。但是,家軍兄是有節制的,他有一個作家的基本修養,就是說寫小說也不能隨便亂來一氣。他思想有堅守文字有力度、做事有原則,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對於腐敗恨之入骨,對於浪費極盡抨擊,對於時弊奮力針砭。這些都反映出中國作家特有的那種深入到骨髓里的民族烙印和民族性格。

如果說說家軍兄的缺點,大概沒有讀者不想聽、想看。細細總結起來也還是真有不少,我覺得他太詩意,對於直覺太投入,自信力也太強,有的時候玩笑開得太真實,以致初次接觸他的人,真假難辨。對此,在好朋友之列的趙健兄、周靜華老師大概都會有同感吧。說了半天家軍兄的缺點,上過寫作課和有過創作經驗的人,可能馬上就覺察出來了。你這哪兒是說毛病啊,這明明說的都是作家的基本素質嘛。

所以,我也就此打住。

我接觸的家軍兄大約就是上面所說的這些,他是很真實的一個人。我這裡拉拉雜雜儘是些許陳年碎片,只是想寫出我眼裡的家軍兄,大部分還都是讀書感想和直觀印象。

「聒碎鄉心夢不成」,每天想着寫作,入睡偶得靈感佳句,重新振作精神、欣然命筆,是文人的習慣。夜已經很深了,大約也有一盞燈還在亮着,我想在這個城市的另一個地方,家軍兄也許和我一樣冥思苦想的在打字。這個時候我在寫他,他也一定會想起我們這些朋友吧。此刻夜深深,前面路漫漫,正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以上文字,家軍兄滿意不滿意,我就不管那麼多了。

2018年冬月於南開大學文科樓 [1]

作者簡介

張鐵榮,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20世紀文學教研室,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