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里江山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里江山圖(北宋王希孟創作絹本設色畫)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着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 中文名 :千里江山圖
  • 外文名 :Thousands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 規 格 :縱51.5cm;橫1191.5cm
  • 創作年代 :北宋
  • 作 者 :王希孟
  • 畫作類型 :古代書畫
  • 材 質 :絹本
  • 級 別 :一級文物
  •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王希孟(1096—?),北宋宮廷畫家。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為畫院學生, 後召入禁中文書庫,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當時是圖畫院的老師,其慧眼獨具:「孺子可教」,於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後,藝精進。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繪成《千里江山圖》卷,時年18歲。不久英年早逝。[1]

歷史傳承

《千里江山圖》自北宋末,幾百年間不知輾轉何處,清初時收入內府,溥儀出宮時,攜出該畫卷。不知何因,《千里江山圖》流落民間,中國解放後,才由國家購回。

畫作簡介

《千里江山圖》用一幅整絹畫成,無作者款印,有清弘曆乾隆)題詩,後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紙有元朝李溥先的題一。打開捲軸包首,引首即可見朱紅印章數枚,以及卷首題詩。開首高山之巔直入雲霄,其後丘陵連綿,崇山峻岭,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畫家筆下應運而生,從前景山巒村居起勢,隔岸畫群峰秀起,兩翼伸展漸緩,與起勢的山巒遙遙相對,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峰巒左下方一橫跨江面的大橋,並與下一組景物相銜接。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處處可見着白衣的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似在作曲,繼續前行,又是一座橋,此橋雖跨度不大,卻在橋上修建涼亭。繼續向前便臨江了。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登岸後,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的庭院。山間瀑布,掛掛濺瀉,複流大江。從高遠至深遠之景,引人入勝。山巒平緩處是一座宏偉的跨江大橋。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橋蔚為壯觀,木質結構樑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間建有宮殿式的兩層樓閣,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此段群峰參差節奏頻率明顯加強,緊接着峰勢向左迴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瓊島把氣勢伸展開去,然後畫近景山巒和江渚漁村與瓊島相連接。與此相連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題詩山中村莊座座古樸的小橋,帶有涼亭的橋,簇擁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際,達到高潮。高峰左邊的峰巒,與深入畫裡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迴轉的作用,成為第二段的結處。漫步於此處,意味無窮。由跨江大橋踏上岸,兩邊排列着建築,翻過高山,走過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見一處平原,村落房屋錯落有致。平原邊的懸崖頗具險勢,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給了村莊無比安全感。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並不能通往下一處,返回原來的小路且賞且行。山谷中的村落,河灘上的漁船,逍遙的隱居生活,招來船家繼續前行。舟在水中,可見隔水兩山遙相呼應,似是隔着銀河的牛郎織女,雖盡力向對方傾斜着,卻難以碰觸。岸上一片綠色的平地生機盎然,岸邊星星點點的漁船,似乎傳來了漁翁的吆喝。翻山越嶺跋涉,才站到巔峰之下。雖有攀登之情,卻難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一轉前段的曲折緊張,節奏平緩,瞬間消除緊張氣氛。畫中一小島,島下平鋪着漁村,漁舟點點,使開起之勢下轉,起到承接作用。卷左下部畫近景坡岸與之相連接,起到轉接作用。卷左尾部畫突起的秀峰,其勢向上伸過江面和遠山,結住了開起之勢,並總結全卷。

藝術鑑賞

主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人類理想的人居環境,是天人混沌一體的共存關係,它已存在於中國人內心深處和傳承積澱文化深處,並用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也決定了人們選擇人居環境的導向。古人也早已給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關係,追求優美、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山水畫的思想中。

1、山水畫卷,體現大眾生理上的庇護:人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後代,所以,靠安全的棲息地以及防禦庇護的手段獲取生存有利的資源。長此以往,人的生存發展對人居環境的選擇做出優劣評價,並創造出適宜人居住的良好環境。選擇可庇護、捍衛的領地,安全、穩定的生產條件是建造聚居環境考慮的原則。

2、山水畫卷,體現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山水觀、環境觀、審美觀與中國山水畫不謀而合、相輔相成、互為體系,將自然生態環境、人為環境以及景觀的視覺環境等做了統一考慮。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在山水組合間充分展現了「道游於藝,藝合乎於道」「居——游」在構圖中的畫中視線、「線性的畫面結構」;「高遠」、「平遠」、「深遠」的空間;「以大觀小」的山水法則;以亭台、樓閣、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號(如塔、廟等)。

「可游可居」思想境界,意味着人居景觀環境的建構,是人與物生存空間、人與人生活空間、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在山水畫中的體現。人在環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為「游」,樂享起中。所謂「居」,是人在地域環境下的長期生活感受,以使「萬物與『我』為一」的和諧,而達到「乘物以游心」強力的內心感受。中國山水畫中,體現了可居可游的思想,和理想人居環境。

刻畫自然

從《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山水的呈現,能窺得宋代皇室對長壽的追求。 道教所崇尚的養生觀念和修仙長生契合了皇室的需求。在青綠山水中,運用石青、石綠等現實中看不到的色彩對實際的山水進行加工,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人們想象中的珍藏着長壽秘密的海外仙山。[2]

該畫卷的自然景色描繪得細緻真實,與人的活動也結合得更加緊密,展現了較廣闊的社會生活面。畫面着意刻劃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現了山勢綿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氣象,又精心地勾畫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波濤煙靄等自然界變幻無窮的狀態,使千里江山既開闊無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地顯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姿。同時,在自然環境中安插了眾多的人物活動,精細地刻劃了如水村野市、漁船遊艇、橋樑水車、茅篷樓閣等生活場面,還有相當真實的捕魚情景。它以普通、日常的生活、勞動景象來輝映自然。

構圖

《千里江山圖》畫卷構圖周密,色彩絢麗,用筆精細,成功地採用了散點透視法,將主題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綿延的山體為主要表現對象,自然而連貫。或以長橋相連,或以流水貫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巧妙地連成一體,靈活地體現了「景隨步移」的藝術效果,將不同視點的印象統一起來,巧妙地組織了空間。

《千里江山圖》在構圖上,取平遠之勢。此外,高遠、深遠、平遠多種構圖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畫面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引人入勝。畫面氣象恢宏壯觀,江山千里,蒼蒼莽莽,浩浩無涯,可謂名實相符。畫中千山萬壑,星羅棋布,大小高平,爭雄競秀,重重疊疊,俱浸於大江之中。山間高崖萬丈瀑布直下,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台,水磨長橋各依地勢,與山川湖泊相輝映。或見亂岡如積,島嶼相疊;或見汀渚綿延,群峰聳立;又或大江曠遠,水天相接,長橋如帶,巒岫岡勢;或低坡遠處,淡嶺遙設;或秀岩崚嶒,映帶不絕。其山間嶺上,有竹籬茅舍,莊園寺觀,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間人物如蟻,不可勝數。論山河壯觀雄偉之表現,前無古人。

技法

《千里江山圖》雖然歷千年之久,部分顏色已經脫落,但是其畫法仍然清晰可辨,並突出顯示了礦物質石色的富麗裝飾效果。山石之畫法,是先用濃、淡線條勾出輪廓,再以柔潤而長短不一的線條加皴,峰頂皴法似荷葉皴,線條不剛不硬,之後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後兩石中的後面一石,之後再罩染赭色,石頭頂部以汁綠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綠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山石之青與綠色往往前後各異,互相映襯,且顏色較厚故容易剝落。水天交界處以赭色接染,畫面渾然一體。遠山則以赭色為主,不施青綠等色以示空間之遠。柳葉施以石綠,天空摻以赭墨,上深下淺,彰顯了天空空間透視的變化。水色全以汁綠染出,礦物、植物顏色融合使用,將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3]

在設色和筆法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設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並作適當誇張。畫家在較為單純的藍綠色調中尋求變化,雖然以青綠為主色調,但在施色時注重手法的變化,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如寶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綠為礦物色且極具覆蓋性,經層層罩染,物象凝重莊嚴,層次感強,與整幅畫面渾然一體,艷而不俗。雖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線,然堂皇之氣盎然。王希孟繼承傳統,畫面細緻入微,並充分體現出北宋時期院畫風格之工整與嚴謹。此圖可謂筆精墨妙。人物雖細小如蟻,卻姿態分明;飛鳥只輕輕一點,即具翱翔之勢。微波水紋均一筆筆畫出,漁舟遊船盪曳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綜觀全幅,又不失雄闊之境界與恢宏之氣勢。

刻劃形象輪廓,也融匯了其他技法,如樹幹用沒骨法,屋宇用界畫,遠山有寫意用筆,山坡有效法和點染,豐富充實了青綠山水的表現能力。描繪對象時,用筆十分精細,一絲不苟,浩瀚的河水均用細筆勾出波紋,樹上的花葉,都用色、墨一一點出,細小如豆的人物,服飾也各有區別。但同時又有取捨提煉,如人物不勾衣褶,着重表現動態,顯得生動活潑,眾多的橋樑、船隻、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盡相同,毫無繁複之感。

創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軍事對峙之勢,北宋的王室衰微,國土淪喪,民不聊生,在朝野內外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愛國主義力量。其中,以青年學生為主流的愛國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對朝廷軟弱無力的政治、軍事,他們僅僅將富國強兵以收復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藝術文化創造中。 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將軍權和政權分離之後,就進入了文治社會,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漢代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現的印刷術,都影響了文人藝術創作的主題。繪畫從解答「人與社會」的問題,轉向了解答「人與自然」的問題。 [4]

徽宗作為帝王,改變了宮廷畫家的社會身份;他作為藝術創作的統領者,對繪畫有着直接而明確的要求,作為畫家的徽宗,從不放任宮廷畫家自由創作,他對宮廷畫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徽宗的審美情趣,即成為決定藝術風格的絕對標準,宮廷畫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在題材和表現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審美趣味和傾向。 畫學是宋徽宗於崇寧三年(1104 年)設立的宮廷繪畫教育機構,後歸屬翰林院圖畫局。王希孟以宮廷畫家的身份,創作了《千里江山圖》。

名家點評

元代書法家溥光:「該畫『予自志學之歲,獲睹此卷,迄今已近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雲』。」[5]

後世影響

《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畫中具有突出藝術成就的代表作。該畫卷中的「青綠山水」,是用礦物質的石青、石綠上色,使山石顯得厚重、蒼翠,畫面爽朗、富麗,色澤強烈、燦爛。有時山石輪廓加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輝煌效果,被稱為「金碧山水」。它是隋唐時期隨着山水畫日趨成熟、形成獨立畫科時,最早完善起來的一種山水畫形式。2017年2月25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了《千里江山圖》特種郵票通景版票一套9枚。 [6]

外部鏈接

[7]

學術論文

傅熹年.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築. 《 CNKI 》 , 1979 張紅梅,劉兆武. 從千里江山到富春山居——創作主體審美知覺模式對繪畫風格衍變的作用及影響. 《 cnki 》 , 201 李啟色.   從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看青綠山水畫的色彩裝飾審美. 《 CNKI;WanFang 》 , 2013

視頻

參考文獻

  1. 鳳凰網.2017-09-12,引用日期2017-09-30
  2. 鳳凰網.2017-09-30,引用日期2017-09-30
  3. [周麗麗.且走且看千里江山——賞宋王希孟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J].文物鑑定與鑑賞,2011-06-10.]
  4. 鳳凰網.2017-09-30,引用日期2017-09-30
  5. [劉學惟.北宋畫院與王希孟《千里江山圖》[J].文藝爭鳴,2010-12-15.]
  6.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09-07,引用日期2017-09-30
  7. 百度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