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秋歲·次韻少游(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秋歲·次韻少游》

作品名稱:《千秋歲·次韻少游》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千秋歲·次韻少游》是北宋詞人蘇軾的一首表達自己才無所用,報國無門的詞。上闕作者自敘貶居在有天涯海角之稱的海南島,退離了能展抱負的政壇,歸途遙遙無期,悽苦心碎。下闕作者逐漸擺脫愁苦,對自己能被朝廷啟用報有希望。結尾運用《論語》入詞的手法,起到引發聯想、擴充語言內涵的作用,轉而表達節操自守、「行藏在我」的信念,是他晚年曆經磨難而仍不變初衷的政治自由。

原文

譯文

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島上。腰間佩戴金色的玉飾泠泠作響;金黃色的腰帶色彩濃艷。夕陽正斜照着萬里之外的汴京城。路途遙遠,誰說還能見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給予寬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違背;我的節操依然保持着。大概能期望君王賜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舊識積習終究難以改變。算了吧,我還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暫且如此度過餘生。[2]

賞析

秦觀《千秋歲》詞抒發離愁別緒,情意纏綿。蘇軾的和詞比秦詞心境較為開闊。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丹衷」、「臣節」,發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蓋」的強烈幽怨不滿情緒。二是他能將幽怨不滿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會人家的評說,表現出一貫的超脫達觀態度。即使在政治上連遭打擊之時,他的進取精神仍未完全磨滅。

上闋「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對貶謫的不滿。白居易《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時蘇軾年六十三遭貶到海南島,故言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決定,非自己情願,怎不叫人傷心落淚。「珠淚盡,丹衷碎」寫出蘇軾遭貶的憤懣。蘇詞用很工的對偶句, 有聲有色地描寫當年在朝廷任職時的形象。蘇軾雖被貶,但服飾仍舊,故有「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之說。「斜陽」句是說自己雖已暮年,遠在萬里天涯,但還懷念着京都。蘇軾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瓊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兩句可作參考。詞上闋抒寫懷君思朝之真情: 淚灑心碎,一步一回首。

下闋蘇軾表示難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學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闋反映出蘇軾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難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舊學」,對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語出《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張行不通, 我就乘着木排過海到海外去, 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詞人暗中寫自己,也寫秦觀。 仲由是孔子的學生,秦觀也曾拜蘇軾為師。他鼓勵秦觀振作起來。詞人站得高,想得遠,能擺脫個人得失,終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韻詞不僅格調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長者身份。

全詞波瀾起伏,情感激盪,令人感受蘇軾胸中熾熱的情感還未泯滅。表達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雖歷經磨難仍不改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