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尺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尺塔建於聖壽寺內,應為寺院所修之宗教建築物。寺內現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碑,在言及大周山形勝後載「此定光所以至也。是雖去矣,靈氣猶存;身雖逝矣,骸骨尚在。此塔記之所以立也。」此段記述說明,定光和尚(五代至北宋早期人是北宋高僧。主要活動於南方,淳化年間(990—994)坐化)似曾來此山並圓寂在這裡,千尺塔即是為紀念他而建。

基本內容

又稱曹皇后塔,位於河南省滎陽市賈峪鎮大陰溝西南大周山頂之原聖壽寺內,修建於北宋

稱千尺塔或曹皇后塔,均源自一段傳說故事。北宋仁宗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選納曹家女子做了皇后。日子久了,皇后思念家鄉,仁宗便命在其故鄉建塔,使她能在汴京城看到故鄉之塔,以解思鄉之愁。因塔需高千尺,方能使皇后看到,故久未建成。為此許多官員、工匠被貶殺。後有能人獻計,以羊群馱磚,把塔建於大周山頂。塔成,從山下至塔頂千尺有餘,曹皇后得以遂願。因此後人便稱此塔為千尺塔或曹皇后塔[1]

千尺塔建於聖壽寺內,應為寺院所修之宗教建築物。寺內現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碑,在言及大周山形勝後載「此定光所以至也。是雖去矣,靈氣猶存;身雖逝矣,骸骨尚在。此塔記之所以立也。」此段記述說明,定光和尚(五代北宋早期人是北宋高僧。主要活動於南方,淳化年間(990—994)坐化)似曾來此山並圓寂在這裡,千尺塔即是為紀念他而建。

該塔坐北朝南,為九級(1989年維修時第八級尚存局部,以上部分無存)六角形樓閣式磚塔,1989年維修時存高12.981米,維修後高度為15米。塔體用長0.315米、寬0.15米、厚0.055米規格的青磚,以白灰、黃土混合漿作粘合劑砌築而成。每級塔身帶疊澀檐,除上部兩級外,各級疊澀檐上部又砌出象徵性平座。在1—7級塔身南面中部,辟真假門洞,塔內上下布置兩個相互分隔的六角形塔心室。

千尺塔原來之磚鋪散水已不存在,散水下即為素土夯層,即整座千尺塔實際坐落於地表之上,塔基高0.57米。

塔基之上為第一級塔身,高2.357米,底邊長2.715—2.75米不等。南辟一門洞,通向塔內塔心室。門洞寬0.825米,深1.26米,外部原高約1.575米,內部高約1.746米。

第一層塔心室平面呈六角形,底邊長1.25—1.5米不等。室內六壁距地表1.46米高的部位砌出普柏枋形。

第二級塔身高0.875米,邊長2.525—2.655米不等。疊澀通高0.72米,疊出寬度0.232米。南面塔身中部砌一門,通向該塔上部塔心室。該室呈六棱筒狀,通高5.72米,貫通第二至第五級塔身。

第三級至第七級塔身形制大體相同,各級塔身向塔心逐漸收進,此五級塔身南部各砌一假門。門上部均雕作蓮瓣形。

第八級塔身高0.12米,邊長0.89—0.95米不等。南部無門飾。

專家研究認為,此塔在塔身的砌作、疊澀檐的砌作和反疊澀排水處理構造及翼角起翹的做法等方面使用了不同的砌法,磚結構技術具有自身的特點。尤其是排水處理構造及翼角起翹的做法,系採用類似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屋面曲線處理的手法,使在側面觀之形成一優美的弧線,重要的是可使塔檐的流水在下泄時產生向外的衝擊力,使水流得更遠,對減小水害,增加塔的壽命有重要作用。塔檐的技術處理和藝術造型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堪稱匠心獨運。

該塔建成已近千年,其間當地有感地震有29次之多,而1524年、1526年、1627年、1688年、1755年、1814年和1920年的幾次震害較大。1814年12月19日的地震,烈度達里氏6級,震中就在賈峪,而位於大周山巔、又建造於地表之上的千尺塔,歷經劫難仍基本完整,僅頂部及南部各門之間有損毀,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磚構建築技術的高超水平。

1986年11月21日,千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視頻

千尺塔 相關視頻

走進國寶千尺塔
鄭州滎陽千尺塔霸道總裁寵妃而建,路崎嶇,卻是免費郊遊好地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