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里春風蠶豆香(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里春風蠶豆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十里春風蠶豆香》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十里春風蠶豆香

「青蔓牽衣細草長,高低山路斂煙光。鄰居田埂相逢語,十里春風蠶豆香。」古詩說春風蠶豆香,現實中,我們要等到初夏才能品嘗到青蠶豆香味。

王禎的《農書》說:「其蠶時始熟故名」,意思是說蠶豆是因為養蠶的時候所吃的豆,所以叫蠶豆。據《太平御覽》記載,蠶豆系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當初稱羅漢豆、胡豆、佛豆等等。「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南宋詩人楊萬里認為蠶豆比梅子好吃,並用詩句誘人品嘗蠶豆。

蠶豆很低調,在我們生活中屬於一個拾遺補缺的角色。記得兒時,母親每年秋天都會在田邊、地角、田埂等零地上種上蠶豆。蠶豆也不計較,只要給它一片土地,它就會努力成就自己。蠶豆的生長期歷經秋霜寒雪,但它不管不顧,在冰天雪地中悄悄積蓄力量,當春風喚醒大地的時候,便開始舒枝展葉,漸漸長成鬱鬱蔥蔥的模樣,清明前後,蠶豆的枝葉間花朵萌動,孕育起豆莢的夢想。

開花期的蠶豆地景色很美,遠遠望去,一串串蠶豆花就像一隻只蝴蝶在枝葉間翩翩起舞,無論是白色的抑或是粉紫色的花瓣,都張着一雙黑亮的「眼睛」,有風天氣,空氣中便流動着蠶豆花清新淡雅的香味。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寫過一首《蠶豆花香圖》:「蠶豆花開映女桑,方莖碧葉吐芬芳。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雜眾香。」詩詞描繪了蠶豆花盛開時的一派美景,同時寫出蠶豆花不隨波逐流、不媚俗的個性。小時候,我時常跟夥伴們一起鑽在開花期的蠶豆枝葉間尋找「蠶豆耳朵」(一種形似小喇叭狀的嫩綠葉子),它藏在蠶豆葉片中很難被發現,但為了做一個耳聰目明者,我們仍是樂此不疲地去尋找,去採擷。

當蠶豆花謝的時候,蠶豆莢就已經長成了。

立夏後幾天,母親從地里將飽滿的豆莢摘回來,剝開,兩三顆小巧玲瓏、青碧如玉的蠶豆,就像躺在襁褓中的嬰兒,一副極安詳的樣子,仿佛還在沉睡中。採摘一小籃子豆莢,剝去豆莢殼,就有了一盤翠嫩的蠶豆。母親用蒜苗和蠶豆一起清炒,便是一道難得的天然美味佳肴。兒時的我們常常等不及端到桌上,便在灶台上抓起剛出鍋的蠶豆,忙不迭地填進嘴裡,輕輕一抿,清香微甜的豆仁便從嫩殼中擠了出來,綿軟成泥,嫩、糯、香、鮮,口中滿滿的初夏味道。蠶豆有藥食同源一說,蠶豆的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且不含膽固醇,具有預防心血管等疾病的功能。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說:「新蠶豆之嫩者,以醃芥菜炒之,甚妙。隨采隨食方佳。」新鮮的青蠶豆是那麼味美,但世間的美好大多很短暫,嫩蠶豆也不例外,只吃幾天,青蠶豆就老了。當青蠶豆起了「黑線」的時候,清炒時就需要多加些水,而且要在鍋里多燜一點時間。或者,乾脆把蠶豆皮去掉,青蠶豆瓣與雪菜搭配清炒,是一道不錯的素食。當然,也可以燒豆瓣雞蛋湯,其味亦佳。

收上來的老蠶豆,母親會細心保存起來,夏天的夜晚,躺在院子裡擔起的門板上乘涼,眼望星空,嘴裡嘎嘣嘎嘣地嚼着噴香撲鼻的炒蠶豆,耳邊是陣陣蛙鳴,我就在祖父搖着的扇子和「講古」聲中進入甜蜜的夢鄉。

汪曾祺先生在《蠶豆二題》中寫過他兒時偷吃青蠶豆的經歷:「只一掰就斷了,兩三粒翠玉般的嫩蠶豆舒適地躺在軟白的海綿里,正呼呼大睡,一擠也就出來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我沒有生吃青蠶豆的經歷,聽汪老先生的描述,味道好像也是不錯的。

蠶豆是江海平原上的傳統美食,兒時的我就知道老家如東縣的十灶園「牛踏扁」蠶豆,這種蠶豆的特點是色白、扁平,而且個大,更重要的是這種蠶豆皮兒薄、口感粉,因此遠近聞名。遺憾的是,當年的「牛踏扁」之地,如今成了古鎮袁莊的工業園,成為人員集中地,當然再無法品嘗到「牛踏扁」的美味。

「莫道鶯花拋白髮,且將蠶豆伴青梅。」又是立夏時節,鄉村的空氣中已瀰漫起嫩鮮蠶豆的清香,一同襲來的還有涌動的鄉愁。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