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十日談》是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創作於1350—1353年。 該作講述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里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10天講了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會,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讚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墮落和腐敗,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意大利近代評論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並列,稱之為「人曲」。
內容簡介
在佛羅倫薩鬧瘟疫期間的一個清晨,7個美麗年輕而富有教養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個英俊而富有熱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們的情人,別的幾位和他們還有親戚關係。他們決心帶着僕人,離開佛羅倫薩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們相約,兩天後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別墅里去躲避瘟疫。那裡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有翠綠的樹木環繞,還有曲折的走廊,精緻的壁畫、清澈的清泉和悅目的花草,地窖里還藏着香味濃郁的美酒。這10位年輕人每天不是唱歌彈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氣逼人的夏季里,他們坐在綠草茵茵的樹蔭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優秀動聽的故事,以此來愉快地度過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光,他們一共講了10天(其中因為種種原因耽誤了5天,共計15天,但是就講故事的時間而言還是10天),10天合計講了100故事,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談》。 10個年輕人分別是帕姆皮內婭、菲洛梅娜、內伊菲萊、菲洛斯特拉托、菲亞梅塔、埃麗莎、迪奧內奧、勞蕾塔、埃米莉亞、潘菲洛,每天由一個人擔任國王,大家各講一個故事。
創作背景
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該書所指的瘟疫是14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這個名詞就來源於此)。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大批的屍體運到城外。從3月到7月,病死的人達10萬以上,昔日美麗繁華的佛羅倫薩城,變得墳場遍地,屍骨滿野,慘不忍睹。這件事給當時意大利一位偉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響。為了記下人類這場災難,他以這場瘟疫為背景,歷時5年,寫下了《十日談》。 據薄伽丘講,《十日談》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據的。作品中歌頌了現世生活,讚美愛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頌自由愛情的可貴,肯定人們的聰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教士修女的虛偽等等。薄伽丘是在佛羅倫薩長大的,他從小嚮往民主自由,對教會的黑暗統治表示不滿,長大後,多次參加政治活動,反對封建專制。《十日談》就是他反封建反教會的有力武器。 《十日談》里的故事來源廣泛,薄伽丘廣擷博採,從歷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民間故事(如《七哲人書》、《一千零一夜》等)中汲取素材。但薄伽丘把這些故事的情節移植於意大利,以人文主義思想加以改造和再創作。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人文主義首先是在反對中世紀神的權威和對人以及人性的重新定義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重新定義人和人性是關係到社會能否順利走出神權統治的關鍵。」《十日談》中,千餘年來一直匍匐在上帝腳下,被迫視情慾為罪惡的人挺起了胸膛,理直氣壯的討要理應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快樂。近在眼前的享樂取代了彼岸空洞的召喚,宗教的聖殿在情慾的洪水面前轟然倒塌。薄伽丘提倡人要隨天性而行,及時行樂。第六天故事之七,菲利帕太太因與情人幽會而面臨被處以死刑的危險。她在法庭上辯論道:「而我(的激情)還有富餘該怎麼辦?拿去為一位愛我勝過他自己的紳士效力,總比白白糟蹋掉好些吧?」法官難以辯駁她的理由,她最終獲釋並使得不合理的法律得到修正。薄伽丘對愛情不可抗拒的力量極盡渲染:第二天故事之八,慾火高炙的年輕王妃說「我無法抑制肉慾的衝動和愛情的力量。它們太強大了,休說是柔弱的女人,即使堂堂男子漢往往也抵擋不住」「自然規律中最不容違背的是愛情」第十天故事之八甚至說:「愛情的力量大於一切。它非但能摧毀友誼,而且能打破神聖的倫理準則。父親愛上女兒,哥哥愛上妹妹,繼母愛上繼子,這類例子還少嗎?」這樣的愛情宣言對社會傳統的倫理道德進行了肆無忌憚的褻瀆和挑戰,以一種決絕的態度表達出早期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及與禁錮森嚴的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決心。追求愛情是人類的天性,也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古希臘羅馬文化所一直宣揚。在禁錮重重的中世紀,愛的權力被剝奪了,三位一體的聖靈之光成了人存在的唯一寄託和意義。《十日談》對愛情的追求,不但回歸了古文明的榮光,更為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解放的努力唱了一曲激昂的戰歌。 第一天故事之二中,薄伽丘描繪了羅馬教廷的醜態:「那幫人從上到下個個淫亂好色,既好色又貪圖口腹,那裡根本沒有看到什麼聖潔、虔誠、慈善、模範的生活,只有淫亂、貪婪、欺詐、妒忌、傲慢,甚至還有更醜惡的現象。那裡不是一個神聖的溫床,而是罪惡的策源地。」第六天故事之十,善於坑蒙拐騙的教士無恥地騙取鄉下人的錢財;第二天故事之五中,大主教下葬的當晚,貪婪的教士男們就去盜墓。 薄伽丘批評僧侶們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裡男盜女娼。薄伽丘寫道:「今天的神父只貪財好色。他們捶胸頓足地譴責世人的淫慾,目的是轟走被譴責的人,自己取而代之,享用那些女人。他們傷風敗俗,非但勾引民女,還勾引修女。但是在布道台上聲嘶力竭得譴責姦淫的正是這些神父。」教會不但是封建統治體制的基石,一定意義上更是凌越王權的絕對權力。中世紀後期,宗教教義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浸潤到每個人的思想深處。 中世紀的社會,女性備受歧視,在社會中沒有地位,只能聽任命運的安排。男人就是「天」,就是生活的一切。男性是理智的,是權威,而女性是衝動的,被動的,女人只能喪失自我依附男人才能生活,需要接受男性的保護,而且被剝奪了說話的權利。薄伽丘《十日談》中的女性主動強調自己的尊嚴,宣揚自己的獨立意識,追求平等的生活,發揮自己在生活中的話語權。這些有個性的女性們對生活充滿着期望,對生命充滿了熱情,面對困難,她們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去與命運的不公抗爭,讓自己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自己主動去爭取生活的權利。比如在第一天的第五個故事裡,法國國王傾慕蒙費拉特侯爵夫人的美貌,想去引誘她,夫人非常機智的用母雞賓招待國王,並用幾句俏皮話輕輕鬆鬆地保全自己的名節,發揮了女性的自我保護能力,打破了傳統的孱弱的女性形象,爭取了生活的主動權。《十日談》中,薄伽丘筆下的女性還不懼傳統的羈絆,肯定自我的價值,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在第二天的第十個故事中,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遵守父母之約嫁給一個老朽的法官,生活毫無樂趣,後來被大海盜帕加尼奴達龍爾掠去,她享受到生命的真諦,過得很快樂很真實,後來法官找到她要度回她,被她拒絕了,她明白女人也有平等的權利享受她作為人的生活的歡樂,薄伽丘肯定了女人主人公的做法,讚揚女性有自己的覺悟,去追求自己需要的生活。文藝復興開始,人開始漸漸在上帝面前開始尋求自我,追求現實的幸福,薄伽丘筆下的女性主動地去改變自己的生活,體現了自我意識的復活。在第六天的第七個故事中,偷情的菲麗巴被丈夫告上法庭以後毫不畏懼地坦白自己的情史,但是她非常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質疑法律,她認為「這條法律是完全對付我們可憐的女人的;再說,當時定下這條法律,女人並不曾同意過,而且也並沒徵求過我們女人的同意。」最後,菲麗巴還獲得了勝訴,法庭修改了這條不近人情的法律。菲麗巴對自我的認識,對人性的認可,充分體現了女性為獲得生活的權利所作出的不懈奮鬥。 《十日談》中女性儘管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情,但還是處於卑下的地位,在眾多的故事裡,女性只是男性玩弄的對象,男性可以不用付上任何的責任和代價;而女性就會被人稱為淫婦,蕩婦,禍水。在社會的男性在主導的風氣下,男性的標準,好惡,價值觀念及是非現都主導着女性,女性的思想也是男性壓迫下的產物。 然而,全書一百個故事,思想境界不能說都達到了同一水準,其間有一些高低參差之分,還不免攙雜少數比較粗野的世俗笑謔,並無多少思想意義可言。
藝術特徵
①採用故事會的形式,以框架結構把這些故事有機地組成一個嚴謹、和諧的敘述系統。大瘟疫是一個引子,點明社會現狀,為作品提供時代底色,100個故事在命題下展開,故事中的人物也常講故事,這樣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鮮明表達作者的情感、觀念,又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複雜有序。 ②語言特色。它以古典名著為典範,吸收了民間口語特點,語言精練、流暢,又俏皮、生動,描寫時間人物微妙盡致又靈動多姿。 ③對時代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並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概括生活現象,描摹自然,敘寫細節,刻畫心理。 ④《十日談》中的喜劇精神。以人文主義的理性精神對教士的醜行進行嘲諷,具有狂歡化的喜劇特色。 《十日談》的行文以樸素的口語為特色,敘述簡潔明快、生動緊湊,沒有繁文虛飾,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的獨特形式。
作品影響
《十日談》為意大利藝術散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 《十日談》問世後,很快被譯成歐洲各國文字,深受歡迎。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國納瓦爾的《七日談》,都是摹仿《十日談》之作。德·維加、莎士比亞、萊辛、歌德、普希金、濟慈等也都曾從《十日談》故事中汲取過創作素材。 意大利評論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稱之為《人曲》。 薄伽丘把這些「驚世駭俗」的自然感情勇敢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十日談》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一部宣言書,整個歐洲的文化發展在這場黑死病的催化之下,開啟了現代性的新篇章。
作者簡介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詩人、人文主義者。他6歲開始學習拉丁文語法,閱讀奧維德的神話、羅馬史以及但丁作品。13歲時隨父親來到那不勒斯,在銀行當學徒。幾年的學徒生涯使薄伽丘見多識廣,接觸到來自意大利各地、歐洲大陸和亞洲、非洲的各色商人、冒險家和水手以及那不勒斯社會各階層。這些經歷和見聞都為其日後的敘事作品提供了素材。薄伽丘對從商不感興趣,不久進入那不勒斯大學學習法律。此間,他積極閱讀但丁、賀拉斯、塞內加、聖奧古斯丁以及羅馬諷刺詩人普里西烏斯的大量作品,深入了解希臘和拜占庭的文化,探索用世俗語言創作詩歌的種種形式。1335年左右他創作了八行體長篇敘事詩《菲洛斯特拉托》。全詩主要取材於古希臘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羅與克瑞西達的故事。其他代表作有《十日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