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字紋海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字紋海豚

中文名: 十字紋海豚
學名 :沙漏斑紋海豚Lagenorhynchus cruciger
體長:1.6~1.8米,
體重:90~129公斤

沙漏斑紋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cruciger)體小健壯,有醒目的黑白相間花紋,體側的白色圖案看上去像橫置的沙漏,故名「沙漏海豚"。體型與南露脊海豚相似,但有背鰭,個體間背鰭差異明顯,通常高而彎曲。[1]
分布於南緯45度至南極浮冰帶之間的海域,呈環極性分布,是深入南極海域的唯一海豚類和有背鰭的物種。性活潑,喜乘逐船隻和大個鬚鯨遊動的波浪前行。會以小角度長躍遊行。從遠距離觀察,其上下起伏的身軀仿佛游泳的企鵝。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1.6~1.8米,重90~129公斤。
前額黑色。嘴喙厚短呈黑色。眼周圍有黑色色塊和白色斑紋。體側大部分呈黑色,間有兩條變異白斑帶,一條從喙端過眼上向後延伸至脅側,止於背鰭正前方;另一條從背鰭後延伸至尾葉,兩條斑帶縮至細條狀相交於背鰭下。
背部黑色。背鰭位於體背中央,基部寬闊,前緣高聳彎曲呈明顯鈎狀(存在個體差異,有些前緣會極度彎曲),背鰭後緣內凹(少數個體較平直)。
腹部白色。胸鰭兩面黑色,長而彎曲,末端尖銳。尾干兩側有白色色塊,尾干下緣有明顯龍骨突起,靠近腹面部位尤顯。尾鰭兩面黑色,後緣內凹,中央缺刻明顯。
上、下頜每側各有 枚圓錐形齒。 沙漏斑紋海豚死亡後,體色可能馬上明顯變黑。

棲息環境

棲息於南極和亞南極,表層水溫-3°C~7°C的遠洋海域,極少在近岸活動。71%的目擊記錄發生在0.1~0.3°C水域,最暖活動水域13.4°C。

生活習性

游泳時通常嘈雜吵鬧,速度可超越12節(1節≈1.853千米/小時)。喜歡在快速航行的大、小船隻前後進行船首乘浪與船尾乘浪;會以小角度長躍遊行。從遠距離觀察,其上下起伏的身軀仿佛游泳的企鵝。可能會伴隨在航行緩慢的船隻旁共游。快速游泳時,身體貼近海面,但不會真的躍出水面;浮升呼吸時會造成大片水花。曾經觀察到它們乘浪時以縱向旋轉。
一般1~7隻小群出遊,也有100隻集群的觀測記錄。可能與諸如長鬚鯨、塞鯨、小鬚鯨、阿氏貝喙鯨、南瓶鼻鯨、長肢領航鯨、虎鯨、及南露脊海豚等其它遠洋鯨豚類為伍。 與大型鬚鯨類伴遊時,常乘其浪而行,飛躍出水,而捕鯨船則通過此類雜耍行為定位長鬚鯨方向。
隨洋流(如西風漂流)做季節性遷徙,南半球的夏季會出現在更冷的南部水域,冬季則向北遷徙。
主食魚類、烏賊類、甲殼類動物。採用「回聲定位」搜尋獵物,覓食時發出非常尖銳的「咔噠」聲,其偵測距離是其它海豚的兩倍。覓食浮游生物時常吸引大群信天翁、海燕以及其它海鳥在水面附近聚集。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南緯43°~67°之間海域。
原產地(海域):南極洲、阿根廷、澳大利亞、智利、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新西蘭、南非愛德華王子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繁殖方式

雌性體長183cm臨近性成熟,雄性174~187cm性成熟。繁殖期數據缺乏。雌性撫育幼仔,幼豚出生即能隨母豚遊動。哺乳期12~18個月。

種群現狀

有關沙漏斑紋海豚的唯一種群數據來自兩份觀測記錄的組合(Kasamatsu & Joyce 1995),合併統計在南極輻合帶以南水域有144,300頭(CV =17%)。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它鯨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生物分類

沙漏斑紋海豚劃入斑紋海豚屬(Lagenorhynchus)可能不準確,該種最終可能被劃入Sagmatias屬(LeDucet al. 1999)。

參考來源

  1. 十字紋海豚概述(附圖),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