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八灣村的灣灣小探(余貴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八灣村的灣灣小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十八灣村的灣灣小探》中國當代作家余貴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十八灣村的灣灣小探

十八灣村貓兒山

1、十八灣

十八灣原指曹家山山脈下的白露埡與苦築埡之間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道上依次環繞着十八條山彎而得名。一條向南的河流穿彎直下,被遠處篆包山半包圍,形成一塊極佳的山彎小盆地。這十八條山彎依次排列:大花梨樹灣丶大石岩灣丶沁水灣丶梅樹灣丶水井灣丶大坪灣丶埡丘灣丶裁縫灣丶廟灣丶遼葉胡灣丶深灣丶亂石窖灣丶捌椒樹灣丶周家灣丶大灣丶水田灣丶桃樹溝灣和鐵頭灣。相傳裁縫彎有個姓劉的姑娘,不僅人才長得漂亮,而且有一手一流的縫紉技術。方園數十里的大戶人家和窮苦百姓的衣服都出自她手,生意十分興隆。劉家老屋因她而繁華起來。成為下堡坪至栗子坪古道上的一大客棧,更有城裡做布匹生意的客商常住於此。不少過往客商對劉姑娘產生了愛戀之心。但劉姑娘卻偏偏愛上了十里之外的洪木匠,她與洪木匠在梅樹灣相逢,在沁水彎牽手,在大石頭灣立誓。他們真心相愛卻遭到了封建家庭的強烈反對。後因洪木匠傳出風流韻事之後,他們在大花梨樹灣分手。後嫁與一戶姓周的大戶人家為妻。

1943年,國民黨32軍盤踞在裁縫灣劉家老屋和貓兒山趙家老屋一帶。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4個32軍。盤踞在十八灣一帶的是晉軍商震部組成的32軍,該軍1943年2月至年底,[參加]]了鄂西會戰和常德會戰後撤回湖北整補來到夷陵十八灣一帶,1944年6月原軍長朱肯堂升任26集團軍總司令,由唐永良繼任軍長。他們發現十八灣這個地方只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道,而且古道間還有劉家老屋,周家老屋,趙家老屋等眾多古民居,只要在白露埡和苦築埡築起防禦工事最適合屯兵駐守了。於是他們在當地抓來大批勞工苦力填築埡口。當地百姓把填築起來的埡口取名為苦築埡。

啟用十八灣稱謂的時間並不長,自古以來不如裁縫灣,周家灣,貓兒山叫得響。1949年解放後,十八灣最初劃入南家河大隊管轄。由於管轄區域大1954年新成立了十八灣大隊。時任大隊書記的許明海一錘定音,取名為十八灣大隊。1984年改為十八灣村,2003年與曹家山村合併更名為十八灣村,2008年與鍋廠,蔣家坪規模合併,仍然更名為十八灣村。從300人的小村合併為2000人的大村,人們對十八灣的情懷沒有變。但灣多起來了,水多起來了,路多起來了。從方位上增加了東灣和西灣。從姓氏上增加了馬家灣和向家灣。從景觀上增加了堰灣和黃花子灣。現在的十八灣成了南家河丶巴岩子河丶橫溪河等河流的發源地。村委會通過農旅融合,生態興村的發展思路,招商引資建起了十八灣民宿和十八灣新型社區。現在的十八灣不僅僅是觀賞十八條千米長灣生態美景,而且讓你走進「秀水湖」體驗青山綠水中的十八灣民宿和打卡新型十八灣社區,享受高速路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堰灣

堰灣,位於十八灣村五組。海拔1050米。距村委會駐地5千米。因此地挑了一口具有傳奇色彩的堰而得名。這口堰是惠及近鄰的一口堰,也是比翼雙飛的一口堰。

民國二十八(1940),從四川下來一位年輕帥氣的小伙,叫林秀賢。林秀賢不僅人長得帥,而且會木匠丶篦匠丶瓦匠等多門手藝。靠走村串戶做手藝賺得盆滿缽滿,附近不少女子對他暗送秋波,他卻沒有一絲心動。

他來到一戶廖姓人家做手藝。這戶廖姓人家在當地是個大戶,稱之為門墩子屋場。這裡高門大戶,門庭乾淨整潔。這戶人家對前來做手藝的林秀賢是十分的熱情,每天都是煙茶相待。

這戶廖姓人家有一個女兒,名叫廖國英,年芳十八,長得貌美如花。當地有一大群男兒被吸引得神魂顛倒。這林秀賢一見鍾情,自然也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他忍不住向廖氏父母提親,要求與其女兒結為終身伴侶。廖氏父母對女兒十分寵愛,對女兒的婚姻當然是不能馬虎。對林秀賢提出了「誠心做一件事」的要求來考查。林秀賢欣然接受了這個要求,但他仔細一想這個要求很難。這一件事決不是一般的事,他想這戶人家什麼都不缺,做一件什麼事才能讓廖府滿意呢?於是在做手藝其間反覆觀察廖府的一舉一動,發現這戶人家對附近百姓十分關愛,簡直是有求必應。

他產生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在這戶人家旁邊的灣上挑一囗堰,一是可以灌溉近十個農戶的五十幾畝水田,幫這些農戶旱澇保收。二是也符合這戶人家想為別人之所想的主題思想。於是他將想法匯報給廖氏父母,果然得到了廖氏父母的贊同和大力支持。林秀賢用走村串戶做生意賺來的錢,請當地民工挑了一口大堰。

大堰挑起的這一天,廖氏父母也為女兒舉行了隆重婚禮。婚禮這一天,附近百姓前來祝賀,對林秀賢伸出了大拇指。故事雖然過去了八十多年,但仍然生動感人。

堰灣這地方也是個出人才的地方。這個門墩子門屋場一位名叫黃聿銘的女士,32歲便成為了博士丶教授,目前在河南鄭州大學教書。還有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叫劉幫洲,曾在朝鮮戰場上英勇殺敵,成為保家衛國的英雄。林秀賢的後人們,幾代人都是致富一方的帶頭人,曾歷任當地的生產隊長(村民小組長)。

如今這裡村里修通了公路,專門在堰灣旁邊建起了文化廣場。

3、東灣

東灣,位於十八灣村十一組。因此灣位於十八灣村的東部而得名。東灣灣長約七公里,跨越兩個村。灣頂海拔1230米。東與霧渡河接壤,南與蛟龍寺相連。距村委會4.3千米。

東灣頂上有一連七間帶爪子老屋。住着一位叫龍大香的龍氏家庭。這龍氏家族世世代代守護着這塊土地。也出了不少人才。整個東灣僅十八灣村居住的約30多戶100多人。灣頂是十八灣村的扁擔灘。說起扁擔灘,這裡並沒有一條大河。而是由許多亂泥湖彎形成的東灣小溪的源頭。每次下暴雨洪水之後這裡便堆積成窄而長形似扁擔的沙灘。成為一道風景。這裡和霧渡河的雞子山坡丶涼水井,蛟龍寺的四方寨相連。生態植被茂密,樹木參天,是一塊極待開發的處女地。

茂密的森林資源對大山的覆蓋,林中生長着豐富的珍奇藥草。到這裡採藥草的人特別多,人們也給這地方送上百草坪的美名。靠挖藥草發財的附近村民張志堯,每年都要在山上採回近百斤野生天麻。撿回幾十斤野生香菇。這裡滿山遍野的柴禾吸引大批村民。每年冬天,蔣家坪和蛟龍寺坪中的村民大多都要來這裡,拾撿乾枯的柴禾為過年增加溫度。

七十年代初,有一位叫張世金的爺爺挎着土銃,帶着孫兒,步行十多里山路,來到山上打野雞。據他孫兒回憶,那時山裡的野雞真多,他們在一棵纏着很粗的葛藤的樹上,發現落着一排排野雞。他爺爺一銃打下來一隻,其它野雞不但不跑,而且很快被一隻野雞把空位補上。他們一晚打了10多隻野雞,一看葛藤上的野雞仍然落的是滿的。由於他們的土銃槍管已經打燙了,不敢再打了,只好將10多隻野雞提回家中。

4、 西灣

西灣,因區域面積大而分為上西灣和下西灣。位於十八灣七組。因方位而得名。和東灣隔畦相望,灣長約四公里。西灣與東灣不同,它的地理特徵形似一棵大樹。上寬下窄,上西灣有三個彎槽並列,彎寬嶺窄。到了下西灣,山則變寬了,彎槽則變窄了,仿佛是大樹的根系。谷底與蛟龍寺村台子上相交,灣頂與白露埡相連,灣頂海拔1100米。距村委會駐地5千米。

西灣彎中有一條小溪,長年潺潺流水。水資源十分豐富。西灣上下全是水田,被稱為十八灣的糧倉之地。五六十年代,美女們選夫出嫁,首先看中的是地方出不出糧食,再看男兒的人才和智慧。因而西灣便成了美女們的必選之地。她們紛紛嫁與西灣的男兒為妻。這也是人口增長形成上西灣和下西灣兩個村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灣不僅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山嶺上的景觀甚多。山中有兩塊岩石。下面的一塊岩石極像棺材,上面的一塊岩石極像棺蓋。人稱棺材石。當地村民的傳講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傳說上面的岩石不僅能轉動,轉動到哪一方,哪一方就要死人,而且還會說話,行人從此路過,它會喊出你的名字,你若答應了,這一年你必死無疑。甲戍乙亥年下大雨,漲大水,打大雷,上面的岩石被雷劈了,從此那岩石就不能轉動和說話了。和棺材石相距不遠有一大老崖屋,崖屋能放一張桌子。當面有一圓形巨石,人稱雞蛋石,當地百姓講這雞蛋石和五指山的錐窩子是一條直線。

棺材石旁邊還有人稱貓子籠的地方,其實這貓子籠就是由岩石自然生成的岩洞景觀。這貓子籠生在懸崖之上,上下左右都是岩石,唯中間有一能放兩張桌子的岩洞。傳講民國年間這貓子籠是母老虎產崽的地方。從來沒有人敢來此地,現在沒有老虎了,人們才開始探考此洞。據說要用七步木梯,方能入內。到了貓子籠,頓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當年老虎選擇這地方下崽,的確有安全感。

灣中還建有不少古民居,最打眼的還是易家老屋。易家老屋的建築形式是撮箕口屋,正房連四間,兩旁兩個爪子屋各有三間。此房正中大門上安裝一木製吞猴雕像,意思是將對門的妖魔鬼怪吞噬乾淨,換來幸福祥和。此屋在民國年間開過榨坊,辦過酒廠,據當地村民回憶,易家老屋煮的酒特別好喝,好像有祖傳的謎方,喝了會上癮。此屋的老闆叫易德正,生有三個兒子,分別取名叫易行佐,易行砍,易行偉,現在都是不錯的人物。距易家老屋不遠就是村民易行淑老屋,老屋建在大岩石上,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觀![1]

作者簡介

余貴福 ,筆名,老余,生於一九六O年四月,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人,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宜昌作家協會會員,夷陵區文化名家,副研究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