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道腳不干(彭定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十二道腳不干》是中國當代作家彭定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十二道腳不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河流。
我心中的河流叫十二道腳不干,處在老家下游,高山深谷地帶。它的上游,從我家門前流過,是沒有名字的,通稱小河,叫小河也沒有虧待它,比它大得多的長江我們也只叫大河。
小河淙淙流,鄉村情悠悠。在我童年的心目中,小河就是泅水、捉魚嬉鬧的好去處。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門前的小河流向十二道腳不干,最終匯入大河長江了,它成為長江中上游一股清流,從另一個角度看,小河也具有生命的意義。那長江源頭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東雪山的冰川也不是涓涓細流麼?!
大凡河流是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但家門口的小河是向西流的,且是正西。夏日晴天的傍晚,站在高處順着河流眺望,逆光中,一條彎彎曲曲的金色河流耀眼,向西延展開去。
河流起源於黃龍寺崗,黃龍寺崗上有馬鬃嶺,家鄉馬鬃嶺村就是這樣來的。黃龍寺崗是宜昌市城區東方向的高地,三峽機場(最早申報時叫黃龍寺機場)就建在這裡。以黃龍寺崗地為界,東向水東流,西向水西流。
十二道腳不干,這個特殊的名字,在過去的年代很響亮。現在很少有人叫了,如果不喚起對過去的回憶,這個名字連年紀大的人也難以記起,它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現在,人們給了一個大氣的名字叫高馬河,這大概是河流經過是高家店村、馬鬃嶺村倆自然村而得名。
十二道腳不干從高家店村八廟開始,一路彎彎折折,經過滴水岩、大坡垴、抵達龍盤湖,最後匯入長江,滾滾東去。十二道腳不干全長4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
十二道腳不幹流域河道狹窄,溪流潺潺,山巒起伏,林木蔥鬱。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小河一會兒在左邊山腳下,一會兒在右邊山腳下,那小路也一樣,一會兒忽左,一會兒忽右。一條小河,一條小路,交叉的進行着。走出大山的人們,行走的商旅,都要手提鞋子,打赤腳連續淌過十二次溪河,腳未乾,又要過河了。到了龍盤湖的大坡垴,才坐在河邊洗腳穿鞋子。在當地有「出大山,磨盤段。十二道,腳不干。前面有個洗腳灘,洗腳穿鞋再爬山」的俗語相傳。到了民國時期,宜昌大地主王二新,收購河邊幾百畝田地,賬房先生每年收租無法通行,於是修建墩子橋,用大石塊搭建,稍一漲水,也會打濕腳,十二道腳不干依然。
十二道腳不干是走出家鄉的一條重要通道。小時候,我們把上宜昌當成最大的嚮往,在家鄉人心目中,比家鄉大的世界就是宜昌,宜昌是城市,是花花世界,人多房多物多。能夠上一次宜昌是多麼幸福的事情。但上宜昌是要走路的,那時沒有公路汽車之說。只有一條路就是十二道腳不干,從家裡到宜昌伍家崗有四十華里。父親是經常上宜昌的,家裡積攢一些農副產品,父親總要挑着擔子到宜昌去賣,弄一些零用錢,供打煤油,稱鹽,買書本筆墨用。其實,能賣的也只是雞、雞蛋、李子、鹽菜、醡廣椒之類。四十里路,當天來回八十里,凌晨三點出發,深夜十一、二點回家。光是空手來回就累得受不了,挑幾十斤貨物就難上難了。爬山涉水,路途漫漫,衣服汗了濕,濕了干。印象最深的有兩次。一次是父親挑李子上宜昌賣,我家有十幾棵李子樹,聽說城市人喜歡吃,特別孕婦喜歡酸。父親挑了百十斤李子,淌過十二道腳不干,翻越大坡垴。但是城市人也很少買,父親連賣帶送,還是沒賣完。眼看太陽偏西了,趕快回家。我和母親一直在等,半夜,父親回來了,口袋裡還有東西,我急不可待打開,以為是什麼吃貨,一看,還是李子。原來,沒有賣完的李子,父親又款回來了。我後來想,為什麼不丟掉,空手回呢?他是捨不得親手栽培的果啊!
另一次是大妹跟父親上宜昌。當時大妹想吃宜昌的包子,因為之前父親從宜昌帶回來吃過。終於有了機會,父親捆了一隻公雞,撿了一筐子雞蛋,抓了幾把鹽菜。走到十二道腳不干,大妹想喝水,於是停下休息。突然,公雞撲騰幾下翅膀,跑了。夜很深,也不知道跑哪去了,但堅信,雞跑不了多遠,它腳上有繩。農村養一隻雞不容易,捨不得自己吃。雞跑了,是一大損失。父親叫大妹留下來,等天亮再找,父親自己趕宜昌賣其它的東西。商定在原地見面一起回家。大妹懂事,就在原地等到天明,等天明把雞捉住,在原地等到父親歸來。天黑了,當父親,大妹手捉着公雞相逢的時候,大妹吼吼大哭。
十二道腳不干也是古驛道。明清時期,湖北荊(州)沙(市)一帶的商旅馬幫,以及新場、安福寺等周邊山區去宜昌、四川經商的挑夫、馬幫,都須經此上行。
十二道腳不幹流域是打山貨的好地方。我雖然沒有陪父親一起步行到宜昌,但十二道腳不干出產山貨。我的童年對打山貨有深刻的感受。
打橡子。十二道腳不幹流域山高溝深,人煙稀少,生長花櫟樹、小橡子樹。它們的果實叫橡子。橡子澱粉多,是打橡子豆腐的天然原料。那時,供銷社收購橡子粉。於是一條打山貨弄零用錢的門路就在家鄉興起了。打橡子在秋天,橡實由青變褐,我們就上山了。有的樹高大,成熟的橡果難於落下,我們用石頭撞擊一下樹幹,一震動,橡果就紛紛落下,有時落在頭上,還疼。有的樹矮小,就直接在樹上摘。我們用布口袋裝着,兩條布口袋,往扁擔上一系,挑着橡子優哉游哉,一天的疲勞就被收穫的成果抵消了。當然是根據自己挑多挑少的能力,來決定打多少橡子了。橡子打回來後,還要去掉外皮,就像剝板栗一樣。橡子粉曬乾,就可以出售了。現在,農家樂里有橡子豆腐一道鄉土名菜,就是橡子粉打的。
割茅草。在河邊,山腳,岩石縫處,生長一蓬一蓬的茅草。冬日陽光下,茅草金黃。茅草是野草,用途不多,是蓋茅草屋的好材料。也許受到啟發,在磚瓦廠看來,茅草有大用途。當時,縣磚瓦廠就在長江邊,國營企業。磚瓦需要晾曬,用什麼來遮雨呢?除油毛氈外,最好的是茅草扇子,輕便,價廉,日毒能擋,陰雨能遮。這是家鄉人們的發明。扎茅草扇子時,把茅草按頭尾捋整齊,鋪排成2寸厚的長方形扇子,用竹夾子在底部和中部夾緊,用棕葉綁縛,就成了一片一片的茅草扇子了。一片扇子賣六毛,在當時,已經是很好的價錢了,像我們一個未成年人,一天到十二道腳不幹流域割茅草,再請大人把它紮成扇,可以扎20把左右,那可是十多元啊。如果是一個硬勞動力,收入更可觀了,而且是現錢。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割茅草、扎扇子,賣扇子成了家鄉一道勞動風景線。茅草扇子隨着黏土磚瓦廠的退出而消失。
采笆芒。笆芒在農村到處都有,十二道腳不幹流域笆芒生長茂盛,成片成堆,笆芒的用途除燒火糞外,一般不作為燒柴,不熬火。但是家鄉值錢的東西不多,也許是窮怕了,總是在尋找商品經濟的門路。不知道是誰,發現了笆芒花是扎笤帚的材料。冬天,成熟了的笆芒花,在山間搖曳,向人們招手。把笆芒花割下來,連同下面的杆子,把杆子用篾紮起來,就是一把金晃晃的笤帚了。輕便,精緻,城市里人喜歡。笆芒笤帚也只能城裡人用,掃掃水泥地可以,因為它不耐用,只是好看。很快,笤帚就被棕櫚笤帚代替了。
打山貨還有挖黃姜、割藤條、刨蜈蚣等。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打山貨雖然辛苦,喝的山泉水,吃的自帶糧,走的山野路,但大山歷練出了我們農村孩子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本領。
十二道腳不干是一條生命之河,是愛之河恨之河。永遠難忘的是,我的二妹就是因為山河的阻隔,得不到及時醫治,過早的離開了人世,她走的時候不滿三歲。那年,我也是小孩,尚未成年。她是突然發高燒生病的,在村衛生室打了一針退燒藥,就抽搐,吐白沫,難受得哇哇哭,於是父親和村裡的叔伯,馬上送宜昌,輪流用背簍背,輪流懷裡抱,經過十二道腳不干,終於到達伍家崗,一切都晚了,經過醫生搶救,沒有挽回二妹的生命。第二天,父親一個人把二妹抱着,緊緊的,趟過十二道腳不干,一直抱回家。不同的是,頭天經過時,二妹還會哭啼,回來經過時,她已經「睡着」了,永遠地「睡着」了。
二妹走時,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今我們不知道她得的是什麼病。我想,如果交通方便一些,當地醫療條件好一些,二妹也不至於離開我們。如果她還健在的話,她也五十歲了。二妹的離去,最傷心的是我媽,那時我對二妹的突然離去,還沒有概念。只見父母親撕心裂肺的哭訴,從未見到的哭訴,我也哭,不停的叫喚爹媽。
現在十二道腳不干已經成為一種概念,一種記憶符號。改革開放後,家鄉變化日新月異,過去封閉的山村,沒有路可走,現在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武宜高速路縱向穿村而過,峽州大道橫向交匯於老屋宅基地旁。過去的地名換成了道路名稱,如七里沖大道,古老背路,馬鬃嶺路。高馬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納入國家項目,投資上億元,已經完工,成為一道景觀河流。歷史往往會有驚人的出現,過去祖輩們從未見過的汽車,廣汽傳祺工廠就建在村里,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崛起在馬鬃嶺上。大部分人就在家門口的工廠上班。十二道腳不幹流域劃為小麂自然保護區,不得隨意開發。打山貨不再成為謀生的手段。
為了喚起人們的記憶。2017年,湖北省民政廳、省政府文史館和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開展了「尋根荊楚文脈,尋找最美地名」評選活動。尋找最古老地名、最形象地名、最傳統地名、最詩意地名、最人文地名、最生態地名、最勵志地名、最鄉情地名、最生僻地名、最幽默地名10個類別。宜昌有29個地名入圍。十二道腳不干,入選最幽默地名。[1]
作者簡介
彭定新,網名夷陵老彭,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