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十三陵水庫工地散記(冰心)

《十三陵水庫工地散記》中國現代作家冰心創作的一篇散文。

目錄

作品原文

十三陵水庫工地散記

我們那次來,是只做四小時的輕微勞動。我們懷着極其興奮的心情,從北京出發,汽車走過明陵的大紅門,不久往東一拐,群山環抱之間,遠遠地有幾間草棚,我們的大汽車就在那裡停下了。

我們又極其興奮地跳下車去,工地上有人迎了上來,給我們指點了坡下勞動的地點,就是鏟走地面的浮土、石子和草皮,把好的粘土留下,將來好運去築攔洪大壩。我們分成幾隊後,鋤土的、鏟土的、挑土的、抬土的,按着自己的勞動力的大小,就幹了起來。休息的時候,我們起立四望,真正的勞動大軍,實在還離我們很遠很遠!豆子大的幾點紅旗,在一望無際的平野上,一閃一閃地發亮。勞動的人們,像幾條黃白相間的花帶一般,纏在朝陽下的山腰。在我們工作地點的大路上,停下了好幾輛大汽車,從裡面走下許多男女外賓,臉上充滿了興奮的神情,一隊一隊地向着東方跑去,我們這裡不過是工地的門口呵!

吃過了乾糧,午後休息的時間,我們上了小孤山,看的也還是工地的遠景:東山口上萬人如蟻,攔洪壩的地基上,有幾輛壓道機,在突突地開行。來回的一路上,推車的、抬筐的,有戴白帽子的回族同胞、有僧侶、有雙辮的小姑娘、有赤膊的小伙子,熱汗滿面,眼光里橫溢着無比的熱情。我們交肩擦過,相視而笑,也沒有談過一句話!

這次來,不走原路,也不進大紅門了,只繞了一條大馬路,汽車一直開進一座席棚搭的大門,穿過幾條整潔的、兩旁有帳幕和席棚的「街道」,直到文藝大隊的駐在地,停下了。

這裡很像北京城裡的三合院,以一座朝南的席棚為主,兩旁是相向的五六頂帳篷,不同的是這裡沒有門牆,而且院子大至無邊!裡面住的有常駐的工作人員,有來來往往的文藝大隊的隊員:畫家,作家,作曲家,雕塑家,新聞記者……真是熱烘烘人來人往,成了工地上很特殊也很熱鬧的一個角落!

住在這三合院裡的人們,就好像一窩鬧嗡嗡的、忙忙碌碌的蜜蜂。這時十三陵工地上真是「百花齊放」,盛開着數不盡說不完的美麗挺拔的奇花異卉,把這一群蜜蜂忙壞了也樂壞了!哪裡去找這麼一個集中的豐富的花園呵!

有的人,一早起戴上大草帽,脖子上搭着一塊手巾,帶着畫具,或是揣着筆記本,匆匆地就出去了,也不知道他們都上哪裡,橫豎你隨便走去,在壩上、山頭上、河底、渠邊,處處都碰得着!有的人,幾天都不出去,在我們的「工作室」里,專候着我們的貴賓和對象——工地上的勞模和英雄。

我們的工作室,就是「西廂房」的第二座帳篷,除了狂風大雨的時節,平常總是把四面的圍幕掀起來,就像一座涼亭似的;旁邊是玉米地,西望是連綿不斷的青紫的山;裡面擺着幾張桌子,十幾把椅子,從篷頂上吊下兩個很大的電燈泡。這間工作室,設備雖然簡單,而來到的客人,卻不簡單!他們是十八勇士,七姊妹,七戰友,九蘭組,五虎隊,單臂英雄……真是「談笑有英傑,往來無白旗」!這些貴賓,一在涼亭外面出現,我們這些人立刻喜笑顏開地一擁而上,握手的握手、拉椅子的拉椅子、倒水的倒水……等他們剛一坐下,這些人就把他們圍得風雨不透,問的問、記的記、畫的畫、塑的塑、攝影的攝影……把這些小伙子,大姑娘,甚至於久經戰陣的老兵,飽經世事的老頭,也搞得應接不暇,靦腆不安。但是過不一會兒,他們的談話就流暢了,一提到自己和同伴們戰勝困難的事跡,他們就滔滔不絕地,眉飛色舞地說了下去。這時節,樂壞了也急壞了我們這一班人!筆記的忙得漏掉了一串一串的鮮明生動的言語,畫像的攝影的急得錯過了一個一個神采奕奕的鏡頭!這一場會見剛過去,第二隊貴賓又已經來臨,我們就是這樣地過着「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的一天,這是多麼豐富,多麼興奮,多麼緊張又多麼困窘的一天呵!

清晨,草葉上還附滿了露珠,太陽還沒有冒花,已經有人悄悄地起身了。他們在涼亭里收拾整理:掃去地上的碎紙和煙頭,拂拭去桌椅上的塵土,把它擺成課室一般,大家各據一方,拿起自己的工具,扶頭細看凝思,修改整理着自己的作品。大家看來看去的,總覺得自己寫的不完全,不夠勁……自己畫的、塑的太呆板,不活躍……只得停下筆,放下工具,搔搔頭,抽抽煙;時間是最無情的,它已經被修建十三陵的英雄們拉好遠了,就只好向我們示威!不知不覺之間,太陽已經老高了,田野上浮漾着一層流動的熱氣。青青的玉米地里的仄徑上,不時走過敲鑼打鼓的報喜大隊,前面有許多面紅旗彩旗引導着,喜盈盈地飛跑過去!離「七一」獻禮只有一兩天了,各路的修建大軍,紛紛地「紅旗報捷」,而我們呢……形勢逼人,只有一句話,不,一個字:「干!」

橫擋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六百二十七公尺長,二十九公尺高的攔洪大壩,是十三陵水庫的主要工程。它必須和六月十五以後的洪水賽跑,水高一尺壩高一丈,四十萬勞動大軍日日夜夜的智慧與血汗,終於在洪水的面前,矗立起這一座銅牆鐵壁!從今起那千百年來洶湧奔騰的惡水,將靜止迴旋在水庫之內,馴良地為人民服務了。

前面說過,三個月以前,我根本連大壩的影子也沒有看到。這一次,我把行李放在帳篷里,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大壩,又是穿過幾條上坡下坡的整潔的「街道」,兩旁是食堂、報館、展覽館、指揮部……繞過一座山坡,猛然看見這一座從平地湧起的萬里長城似的高牆!毛主席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瀟灑的、用白石砌成比人還高的題字,嵌在壩上,在朝陽下閃閃發光。壩前壩上東一簇西一簇,布滿了熱火朝天的在驕陽下猛乾的人們。壩的兩端,還架着兩道高高長長的浮橋,通到地上,橋上也上下地走着川流不息的人。在壩上工作的都是解放軍部隊,在鋪石塊,在壓道……個個汗流如雨,臉上堆着笑,嘴裡唱着歌。倚着石欄西望,將來是水庫湖身的地方,已經是一片平坦,四望空闊,四邊靜靜的群山,一層一層地,顏色從淡紅到深紫。將來這一帶是良田千頃,樹木蔥鬱,亭台掩映,將是京郊最富饒最美麗的地方了。

過了四五天,就是「七一」的前一天早晨,我再到壩上去,又看到一個奇蹟!兩座浮橋已經沒有了,大壩基的南頭,忽然湧現出了一座發電站,裡面也裝好了機器!這電站有兩層大樓高,上面還有平台。壩上已經碾成平路了,觀禮台的大廳已經布置好,還有兩隻龐大的石獅子,不知何時,也已爬上壩去了,一左一右地,在大壩的南端蹲踞着。向西望去,那座將來湖中小島的小孤山,也已經削瘦了,堆高了,上面密密地壘上石塊,青黃青黃的,好像一頂大草帽似的,扣在湖底。這時我望着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幾萬個勞動大軍頭上戴的草帽,忽然想起要寫一首詩,回到帳篷,在同志們指點之下,寫出:

小孤山該叫草帽山

千百塊石頭往上壘,

把它壘成個草帽山,

十萬頂草帽圍着它轉,

小孤山一點不孤單!

明年我們再來看,

山又青來水又藍,

二十萬隻鋼鐵手,

開出一片好湖山。

當天的晚上,吃過晚飯,我們六七個人又散步繞過大孤山到壩前去。了不得!眼前是一片仙境,簡直是走入童話的世界!壩上燈彩通明,把觀禮台,水電站,和整個壩身,都用彩燈的線條畫出來了。壩下寂無一人,修建的勞動大軍,今天下午三點鐘起,都完工休息了,只有新安裝的幾條水管的幾十個龍頭,在嘩嘩地流着洗管的水。壩前廣場上是幾十條彩燈綴成的街道,這彩燈總有幾千盞,照耀得燦爛輝煌。舉頭仰望,這大壩比五一節和國慶節的天安門,顯得更高更闊!人民的集體力量多大!在任何窮山僻壤,都能建設出比天安門更高更大的天安門來!

萬道明光集射之下,萬籟無聲涼風四起之中,我們在遼闊勻整的沙地上坐下了,相顧之下,不但嘴裡不知道說什麼好,心裡也不知想什麼好了!只覺得胸頭很激動,眼裡卻有點發酸,此時此地,真是一生最難逢最難忘最幸福的日子,還是學勞動人民說一句最樸素最有力的話:「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吧!

第四次上壩,便是七一水庫落成典禮的這一天了。天有點陰,不時下幾滴小雨,這對壩前和四面山頭鵠立的幾十萬群眾,是很好的,免得在熱情如沸之中,還受着烈日的蒸曬。

這一天,萬眾的歡呼和歌聲,震動了四圍的山谷。從群眾的隊伍里,千百朵氣球飛上天空,五光十色地拖着長長的標語彩帶,順風徐徐向西飛去。它們也許會落在那十三座帝王陵墓的祭殿上,掛在墓樹的梢頭。這些封建統治者的幽靈,在過去一百六十晝夜之中,已經飽聽到從他們腳下站了起來的人民的熱情勇敢的呼聲了,現在十三陵周圍的千萬人民,一心前望着社會主義的幸福美好的遠景,早已把他們的苦難忘卻,而且把他們從前的可恨的統治者,遠遠地拋在一邊了!

因為一下午在壩前笙歌鼎沸萬人如海之中,走了幾轉,覺得有點乏累,月亮上來時,便回到篷帳。從城裡來參加落成典禮的文藝大隊,也剛從那邊回來,都圍坐在「院子」里,喝水、候車、賞月。我坐在陰影里,聽見不知是誰笑說了一句:「這一輪明月、這帳篷,該唱《霸王別姬》了!」這使我默默地想起昨天晚上從壩上回來,躺在地鋪上,興奮得許久睡不着覺,明月從帳隙射將進來,照在臉上,我忽然憶起古詩中的: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這首詩背來背去,其實除了「帳幕」和「明月」之外,今天人們的情緒和胸懷,和古人是毫無相似之處的!我們對於舊詩歌舊文藝是太熟習了,觸緒即來,脫口而出,留戀古蹟卻辱沒了今人!今天的明月下,帳幕中,歌唱的,熟睡的是滿懷信心,滿腔熱情,幹勁沖天的成千上萬的普通勞動者,這種情景和人物,都是史無前例的。新時代的新人新事,必須用新的文字來描寫來歌頌,新酒不能裝在舊皮袋裡。拿黃忠、趙雲、陸文龍、穆桂英……來比來形容「五老」,「十八勇士」,「五小」,「九蘭」……,都是太委屈他們了,黃忠和穆桂英哪有他們的眼光和氣魄?人們拿黃忠穆桂英來比新的男女英雄,也只是因為舊的小說戲劇中,最為人民大眾所熟悉所喜愛的,不過是這些名字,當新的小說戲劇將新人物寫了進去,又為人民大眾所熟習所喜愛的時候,那些舊的英雄影子,就會漸漸模糊下去了。

但是在這變化迅速的時代里,若不是時時刻刻地創造打破自己紀錄的新紀錄,時代又會把新人拋在它飛奔前進的路上了。

彭真市長說的不錯,十三陵水庫工地,不僅是一個建設工地,也是個很好的進行義務勞動的共產主義學校。我們不過在那裡呆了幾天,也不曾紮實地參加勞動,而在那幾天和工農兵相處,通過工地上緊張的集體生活和訪問、談話,我們得到了極其深刻的教育:我們體會了勞動的偉大,勞動人民的可愛,集體的無敵,個人的渺小,……從和勞模英雄們的接觸中,日子雖淺,卻已建立起友誼關係,尤其是和那些大姑娘們,工地上遙遙望見,就歡笑招呼,路上相逢,也握手不舍。再就是我們似乎把一片心留在水庫上了!回來後,北京有幾場大雨,聽見滂沱的雨聲,就會像當地農民一樣地高興,記得他們曾豪邁地說過:「從前就怕下雨,如今水庫修成,盡盼下雨了!」我也是這樣想,「制服了狂龍,就不怕下雨。」我只盼水庫的水由淺而深,由深而滿,漾成綠盈盈的一大片。因此,我每天早晚坐在收音機前,仔細聽取十三陵水庫水位增長的消息……

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五日,北京

(本篇最初發表於《收穫》1958年9月24日第5期,後收入散文集《我們把春天吵醒了》。) [1]  

作者簡介

冰心是民國才女,我國著名女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主要作品有詩集《繁星》《春水》,小說散文合集《超人》《往事》,散文集《我們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燈》《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