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鎮雙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鎮雙塔(又名崇興寺雙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遼寧省北鎮市區東北隅,是兩座風格一致,秀麗挺拔的遼代古塔。
中文名 北鎮雙塔
又 名 崇興寺雙塔
位 於 遼寧省北鎮市區東北隅
類 別 遼代古塔
文物保護
[1] 北鎮雙塔,歷千年滄桑風雨仍保持完好,堪稱中華一絕。國務院1988年1月13日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缺乏詳實的文字記載,想探究古塔的身世及來歷,難題着實不少。諸如,哪朝哪代何年何月?由什麼人?出於何種目的而修建的?迷霧重重,眾說紛紜,令人困惑。 早年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雙塔建於唐代。持這種說法確有一些史料旁證,如清康熙年間廣寧(今北鎮)知縣張文治在《廣寧崇興寺復修記》碑文中寫道:「寺建於唐貞觀十八年,太宗征高麗旋師命尉遲敬德監修,並建浮圖二座。」我少年時見過此碑。
玲瓏寶塔
幼年,我在北鎮雙塔小學讀書。學校在雙塔的眼皮底下。小朋友課間活動在操場上玩耍常常一群一夥拍手高聲吟唱:「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讀書、遊戲,默默中有高大潔白的雙塔呵護,總感到有一種母愛般的關切,那感覺縱使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依然還是濃濃的。兩座白塔一東一西亭亭並立,挺拔而秀麗。八角塔身、十三層迭澀式磚挑密檐,全封閉結構以及直刺蒼穹的鋼鞭式塔剎,無一處不充滿着神秘。契丹人造塔有其獨特之處,十分注意裝飾美。除了塔座、塔身上的大量磚雕以及鐸鈴外,塔上還嵌滿銅鏡。從塔頂的仰蓮花開始,塔檐各層中間,到塔身寶蓋上下嵌有許多銅鏡,每座塔的銅鏡競達272枚之多。今天這些銅鏡由於空氣、酸、雨的上已變成黑漆古色,仍然可以想見當年的壯麗輝煌。渾身上下嵌滿銅鏡,金光閃閃光芒無際,眩人眼目。那綽約風姿美麗倩影讓人不禁想到當今身着滿貼「亮片」演出服的當紅歌星。千年古塔競具有如此超前的新潮創新實在令人驚訝不已。 幾年前借維修東塔之機接觸到塔上的幾枚銅鏡。見到有唐代的海獸紋葡萄紋鏡,也有典型的方形宋鏡,還有銅鏡背面刻有產地在湖洲的。為什麼這些銅鏡規格不一?是後代維修更補造成?還是由於初建時眾多善男信女的分別敬獻?不得而知。 全塔輪廓豐滿有力,挺拔秀麗,每層「收分」甚為恰當,構成一種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輪廓線。「禪塔雙標」舊為廣寧八景之一。老北鎮有句話:「若想俏,一身孝。」瞧那潔白塔身,青黛重檐,這一白一黑不正是極其標準的俏色?雙塔高聳挺拔身着俏色,上面綴滿銅鏡,在藍天、白雲、驕陽的映襯照射下該是一種何等的神韻!雍容華貴、典雅清秀而又落落大方,多麼像一對攣生的姊妹啊!如此遼代仿木構件的磚塔只見於黃河以北到遼寧、內蒙古一帶。從年代和地區的分布,說明它是在唐塔基礎上的一個新發展。 小時候,沒少聽老輩人講「塔飛遼陽」的神話傳說。說崇興寺原本有三座塔,是天宮三個仙女的化身。三個仙女羨慕人間偷偷結伴到醫巫閭山遊玩,多日不歸觸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貶罰到北鎮鎮海眼:三姐妹,三座塔。這年四月初八崇興寺廟會,大姐看上了一位英俊書生,頓生愛慕之心。從此,她朝思暮想割捨不下。後來,大姐得知那書生去遼陽府當官赴任去了。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 她獨自飛到遼陽城去會意中人。玉皇大帝聽說後龍顏大怒,一氣之下用鐵鏈把大姐牢牢鎖住,不得化做人形。從此,遼陽城平添了一座玲瓏寶塔。兩個小妹妹由於知情不舉受牽連遭懲罰也被鎖定。從那時起塔剎杆到檐脊角鎖上八根大鐵鏈,一直到今天還沒有撤除呢。
匠心獨運
北鎮市老北鎮城位於醫巫閭山東麓,東西寬約1.6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呈豆腐塊形狀。這城自古就有「幽州重鎮」、「冀北岩疆」的稱謂。唐、遼、金、元各代在此均建有土城。到了明代才開始建築外磚內石中間夾以夯土的城垣,於是有了「朱修圈」的說法,朱是明朝皇姓,圈即城牆。明城牆高約三丈五尺,有五門:東門永安門、北門靖遠門、西門拱鎮門、大南門迎恩門、小南門大安門。各城門上均修有望樓。站在大南門望樓上向北望去,忽略掉縱橫的街道及櫛比鱗次的民房,見到的則是「五門不正鼓樓偏,玲瓏寶塔立兩邊」的奇觀。五門不正是出自軍事上的考慮,可以避免敵方「長驅直入、橫行無阻」。翠飛式屋頂的鼓樓位於城的中心,雙塔矗立在城的東北隅,大南門偏西。這三點連成一條線構成一道如畫的人文景觀,點綴着祖國的錦繡河山。我們將這一絕佳布局說成獨具匠心絕非過譽,塔稱為建築上的一大手筆。如此風光恐怕在國內大大小小古城中難找到第二家!如果把鼓樓看做是座碩大無比的香爐,那麼雙塔則是一對排列在香爐兩側的高大燭台。統觀塔的造型美觀大方,主要用上下兩部分的繁密來襯托中部平整的塔身,使塔身顯得剛健有力。十三層密檐的出檐長度逐漸遞減,其遞減率越上越多,形成外輪廓緩和而優美的曲線。如此巨型供器祭奉誰呢?只能是高高在上的青天!塔接天通地,契丹人同北方遊牧民族一樣對天的崇敬是無以復加的。契丹的大貴族們,遼代帝王、帝後無不自認是佛爺的化身。其皇權天授思想根深蒂固,這可以從遼國尚存的遺物中找到明證。比如從小小遼錢上便可見端睨。遼代鑄錢數量不多品種不少。早期有契丹文的「天朝方順」,年號錢有「天贊通寶」、「天顯通寶」、「天祿通寶」,後期有「乾享元寶」、「乾統元寶」、「大遼天慶」、「天慶元寶」等等。錢文都有天字,而乾也是天的意思。我想契丹大貴族之所以不遺餘力大築特築佛塔不僅是為敬佛.而且也有其本民族崇天的心理需要。 修造雙塔是皇家一項重點工程,按建築的工程量計算,考慮當時施工技術條件,既便是傾全國財力、人力、物力,起碼需十年八年的時間。這麼大工程沒有皇權支撐是辦不到的。遼國修造佛塔勞民傷財耗盡國力,後被金人所滅。難怪後人詠嘆:「敬佛造塔祈國運,只余寶塔空悠悠!」 老北鎮城原為遼代顯州,是顯陵的奉陵邑。城西同山腳下龍崗子村是塊有王氣的風水寶地,存有遼陵遺址。從這山溝里流出一道小河,繞過雙塔的北面、東面向南流去。那景致可用「青山擁古塔,白水繞孤城」來描述。記得幾十年前雙塔東北有座文姝庵,廟外有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城內富戶商家無不遠道來此取水,車拉人挑,絡繹不絕。古城裡有這麼一口清泉,人們說:寶塔鎮住龍脈,留下清泉代人享用。
民間傳說
又如《盛京通志》載:「廣寧縣崇興寺在城東北隅,大殿五楹,大門一楹,相傳唐貞觀時建,寺雖毀而雙塔如新。」二者均提到雙塔並指出建於唐貞觀年間。在北鎮曾流傳一首民謠:「唐修塔,朱修圈,大清家修佛殿。」也表明塔是唐朝所修。另外,雙塔寺南馬家胡同今存一口八寶井,傳說是尉遲敬德修雙塔時開掘的。住在該院的張先生競依此稱其家為「古井草堂」。
視頻
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崇興寺的雙塔,為隋代遺蹟!堪比大理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