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野武的午夜電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午夜時分,北野武電台限時播報

歡迎大家隨北野武一起進入粗糲、迷惑又充滿美麗泡影的成人世界。

在這裡,我們聊思想與言行,談流氓、明星、首相和自己,

談平凡偉大,談愛情偷情,談品格和美醜。

也用無堅不摧的邏輯,加上一個接一個打臉現代人的精彩故事,重新探討人生的終極追求。

★日本殿堂級導演,《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大逃殺》導演北野武,75歲高齡說給後浪們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學,冷酷中藏着溫柔,瘋狂里全是真誠。

★北野武本人推薦,動搖你人生追求的終極思考書!

「請務必讀讀這本書,說他是我的《聖經》也不為過。」——北野武

★用無堅不摧的邏輯和一個個打臉現代人的精彩故事,探討工作、夢想、明星、愛情、教育等主題,貼近當下讀者的生活與迷茫。

我還有改變的可能性。一想起這一點,我就心潮澎湃。

——北野武

★小開本精裝專色典藏,特種紙印刷。

作者簡介

北野武 Takeshi Kitano

他是獲獎無數的日本殿堂級導演,也是集導演、演員、歌手、主持人、電影剪輯師、編劇、作家、詩人、畫家、甚至服裝設計師於一身的傳奇人物,更被日本民眾評為「最放心把國家交給他」的人。

電影代表作品有《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大逃殺》《座頭市》等,榮獲包括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在內的眾多電影獎項。

作為作家,他也活躍於日本文壇,其著書每經推出便會成為暢銷書

書評

北野武,一個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72歲的全能藝人,不僅是導演、演員、剪輯、搞笑能手,更是多本著作的作者。他的文字猶如所拍的電影,不會拐彎抹角,而且辛辣無比,不怕「地圖炮」傷及無辜。早於2009年在日本出版的《北野武的下流哲學》,就是他又一「人生哲學」力作。這不是心靈雞湯式的作品,而是一記又一記的「重拳」,教我們如何面對人生。


全書以「品格」、「夢想」、「瀟灑」、「規矩」、「技藝」五個主題貫穿。作者北野武早年以搞笑藝人身份出道,於淺草打滾多時,一步步從低谷踏上高峰。看透世事的他,無論甄別人生或是時事,皆一針見血。他的話或許不動聽,但極為真切。書名所謂「下流」,其實更像諷刺世人自以為高高在上,卻可能忽略了一些最根本的道理。閱畢全書,更覺當中內容不僅適用於日本,放諸四海皆可。

《品格》里,副標題是《有品的人,懂得符合身份的生活方式》。北野武提出大量生活小節實例來作批判,例如當下人們愛在社交媒體參與評論,甚而人人都可成為KOL(關鍵意見領袖,意為在某個領域有很深入的見解,他的意見或建議很有參考性),他對此嗤之以鼻。且看大導演認為看待「飲食KOL」,怎樣才是應有的「食格」:「好吃的東西就是好吃,吃的人自己知道就好了。吃飯的時候不管食物好吃難吃,都不應該大肆評論,這才是日本人該有的樣子。說到底,食物這種東西得靠殺生才能獲得,吃飯就算抱持罪惡感也不為過。」他同樣討厭排隊等待用餐時「打卡」:「排隊等了好幾小時,好不容易才能吃上一碗拉麵,做到這種地步也要吃的人實在是夠窩囊了。這和飢餓的動物有什麼兩樣」」敢言的他,相信道盡了手機屏幕前沉默多數的心聲。


這就是北野武,大多數人做的事,在他眼中不一定是絕對。反之,這可以是集體反智。他書寫的年代,或許「手機先吃」的現象尚不嚴重,也未惡化到人人都是KOL。不過,他卻像預言家般看透未來的眾生相。什麼也評論一番,不顧他人感受,甚而大放厥詞都沒所謂,他看不慣這種現象,故直斥其非。


在今天許多人動輒談起實現夢想、追求夢想,社會上下恍惚滿是正能量。北野武在第二章《夢想》里又向世人大潑冷水:「如今是個「夢想」跳樓大拍賣的時代。夢想一點價值都沒有了。」為何他有這個看法?全因他認為「美夢是用來期待的,能夠輕易實現的不叫夢想」。他又批評一些家長:「畢竟只是孩子,夢想對他們來說太虛無縹渺。偏偏大人總是說着『真希望你的夢想能夠實現』,硬逼他們擁有夢想。」在當今贏在起跑線的思潮下,北野武的話語不為撲滅各人心中夢想,而是提醒大家,在規劃未來之餘也要正視現實。


夢想是個宏大無比的概念,有些人註定比其他人擁有更多資源,實現夢想可能相對地容易一些,但不代表這些人必然成功。過分膨脹的夢想猶如泡沫,一旦爆破,人們不得不回歸現實,其落差非每個人都承受得了。北野武的說法更為實際,讓讀者們直視自我:「現代人最糟糕的地方,在於只做夢不努力……這些人在知道夢想無法實現時,就會把責任怪罪到別人身上。」他進一步引伸說:「該做的是朝着目標的努力,夢想就只是夢想。」看似很殘酷,但這本書將讀者從過度正能量構成的「精神鴉片」抽離出來,腳踏實地去生活。不管志向大小,至少要付出努力。

瀟灑:顧慮他人中展現 北野武在第三章《瀟灑》中就言明:「真正的瀟灑,展現在顧慮他人的行為上。」北野武是電影人,見盡光影世界的人生百態。他點名讚揚日本已故巨星高倉健,指出「健大哥的帥氣,來自那份了不起的體貼」。他憶述拍攝日本電影《夜叉》曾與高倉健合作,用餐時對方觀察到工作人員的菜單不如自己,就要求有關方面不應厚「我」薄彼,說「不能只有這桌(自己所屬的)吃得特別好。」


來到這裡,看似偏激、暴烈的北野武,雖然言辭繼續鋒利,但在這一章骨子裡說的,其實是苦口婆心的道理。本書首度推出時他已年逾60,你以為他會偏袒老人?才不會。他提醒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者:「老人的面貌是年輕時的延伸,等到上了年紀才焦急要做個『瀟灑的老年人』為時已晚……既然如此,倒不如來個突變,變成有點瘋狂的老頭算了。既然他們說『什麼都好,培養一個興趣吧』,那就成為一個忽然會說法語的老頭吧。」年老不是恃老賣老,什麼也停下來,不顧他人地指指點點。俗語有云「敬老尊賢」,當中不僅有「老」字,也有「賢」字,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推己及人,不斷適應世界及人生的變化,是適用在任何年齡階層的人們。


北野武早年與高倉健合作,拍攝電影《夜叉》,他非常尊敬高倉健的人品。圖為北野武多年後再與高倉健合作,拍攝《我最親愛的》。

電影世界中的北野武,形象暴戾。他拍攝的黑道片,如《大佬》、《全員惡人》三部曲等,就有種天地不仁,甚至在視覺上隔着屏幕都能感覺到痛。同一時間,他又會拍出《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阿基里斯與龜》等言志文藝作品。這樣在創作上跳脫的大師級任務,是否沒有規矩,不按章法處世?

北野武再讓讀者大跌眼鏡。他不僅遵循規矩,而且極其重視規矩,從第四章《規矩》中簡潔的引例可體現到:「類似把鞋子排整齊這種基本又傳統的規矩,都是為了讓人們像樣地生活。社會上自然發展出的行為,沒有一件是無用的……或許因為我是祖母帶大的孩子,和長輩一起生活,意外地養成了好規矩也說不定。」


諧星出身的北野武,從老派的師徒制學藝,後來自己也收了徒弟。對他而言,師徒制不僅是學藝,也是形同與「家人」相處,講究禮儀,他看不慣不懂禮儀的搞笑藝人愈來愈多。小至打招呼,大至收拾化妝枱或房間,他都認為能夠以小見大。他引伸到家庭來解說:「一個家族三代人生活在一起,孫子輩的很快就能學會教養與禮數。」

當「下流老人」、「老了不中用」等輕視老人的觀念盛行,北野武反其道而行,秉承上一章的精神,處世正正要顧慮他人。他的「地圖炮」是向每一個年齡階層的人發出,在他眼中沒有誰比誰高尚,道理面前人人平等:「從一個人的規矩可看出他的品格……規矩是所有人必須共同遵守的東西。富人也好,窮人也罷,談規矩不看貧富。」

壓軸一章談到《技藝》,作為藝術工作者的北野武,卻未將藝術搬至高到難以企及的殿堂,而是淡然道出「把生存之道化為『藝』,就能拉高品格」。他撕破藝人、尤其是搞笑藝人的光環,道出數十年前藝人「就是存在於社會底層,從以前就被看得比士農工商更低賤」。於演藝界拚命演出的北野武,在生活困難之時仍然堅守原則。他在未紅時不會抱怨他人,反而會向他人請教,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專業雖然是討觀眾笑聲,但他絕不會放下尊嚴,以自己的身體缺陷、外表或說話方式來逗笑觀眾。他堅持的,是以最精煉的段子來引人發笑——即使是藝人,都不可為錢而做出出賣品格之事。


北野武遊走於影視兩界,坦言比較喜歡電影。面對酬勞較高的電視演出,他會視之為工作。去拍電影時,他只會對家人說「我去拍電影了」。老而彌堅的他自言沒想過退休,不斷替自己安排新工作。這叫三、四十歲就想着退休生活的現代年輕人情何以堪?


全書最後一句以作者的詩句作結:「老派的,庶民的,男人的精神;我喜歡這樣,但也感到困擾,這就是有品。」這年頭,說動聽的話容易,道出傷人自尊的真心話卻顯得難能可貴。藝人就是表演者,客套、虛偽的話語對他們而言才最「安全」。北野武從事影視工作、寫書已去到很深入的階段,想說就說,想做就做,沒有太多計算,說的道理都是直中靶心那種。演藝界不需太多說好話的人,反而要更多像北野武這種說真話的人。北野武的文字猶如其所拍的電影,不會拐彎抹角。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