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盤江第一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盤江第一橋 |
---|
基本資料 |
類型 斜拉橋 全長 1,341.4公尺(4,401英尺) 寬度 27.9公尺(92英尺) 高度 269公尺(883英尺) 最大跨度 720公尺(2,362英尺) 橋下淨空 564公尺(1,850英尺) 開工日期 2013年 通車日期 2016年12月29日 |
北盤江第一橋,垂直高度565米,全長為1341.4米的超高型特大橋,相當於200層樓高度,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橋樑。2016年12月29日北盤江大橋正式建成。大橋通車後,雲南宣威至貴州六盤水的車程將從此前的6個小時,縮短為1個半小時左右[1]。
建設歷程
2012年,中國交通部成立北盤江大橋(北盤江第一橋)科研項目,貴州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協同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和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為西部交通建設項目。
2013年,北盤江第一橋開工建設,由雲、貴兩省共同建設。
2016年9月10日,北盤江第一橋完成合龍[2]。
2016年12月29日,北盤江第一橋建成通車[3]。
2017年,「北盤江大跨度鋼桁梁斜拉橋建設與養護管理關鍵技術研究」通過驗收。
雲技術應用
大橋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採用「雲技術」,建立了一個集「建(設)、管(理)、養(護)」於一體的「橋樑管養綜合信息化平台」(雲信息平台)。它將施工過程中(包括橋樑施工監控在內)的各種建設數據與後期運營過程中的結構健康監測數據建立起有機聯繫,形成整座橋樑的全壽命數據鏈。
這個「雲信息平台」主要由「橋樑基礎信息雲」、「橋樑監測養護信息雲」、「橋樑分析決策雲」三部分組成。通過安裝在大橋上的傳感器,把橋樑的索塔、橋面、拉索等數據傳送到「橋樑基礎信息雲」和「橋樑監測養護信息雲」,然後「橋樑分析決策雲」對前兩個雲端上的數據進行分析,將結果數據發送到指定人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在大橋的每個關鍵構件上,都使用了激光標刻或者二維碼技術,在雲端能夠準確追溯到生產的質量、計量等指標,管理部門也可以通過追溯系統對其進行監管,一旦發生重大災害和安全事件,能夠快速、高效地追蹤溯源,及時處置。在雲端,還為每個關鍵構件預設病害類型,通過自動發送數據或者人工掃描附着在構件上的二維碼信息,選擇相應的病害信息就可以實時傳輸至雲端,從而實現關鍵構件信息運營狀態全過程信息追蹤[4]。
建設成果
北盤江大橋第一橋地處高原邊界深山地區,跨越河谷深切600米的北盤江「U」形大峽谷,地勢十分險峻,地質條件非常複雜。當地地質災害頻發,風大、霧、雨、凝凍等惡劣的自然氣候環境,給大型橋樑的抗風、凍雨條件下的結構安全和運營帶來嚴峻考驗。在建設中,施工單位按照「多彩貴州·最美高速」發展理念,大橋從設計、施工、運營全過程始終堅持最小程度破壞、最大限度保護,實現低成本、低污染、低耗能的建設目標。通過開展橋樑集中排水、主橋邊跨頂推施工和500兆帕高強鋼筋的應用,最大限度減小橋面污水對土壤及水系的影響,極大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同時簡化鋼筋現場綁紮,方便施工,達到節能、降耗、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5]。 ● 「智能」混凝土 北盤江第一橋建設期間,研發了一種智能」混凝土,學名叫「機制砂自密實混凝土」,能夠自動流動均勻地填密充實模具里的空間,既保證質量又節約施工成本。 ● 「體檢」雲計算 北盤江第一橋的設計師利用雲技術,研發建立一個集「建設、管理、養護」於一體的橋樑管養綜合信息化台。通過安裝在橋上的傳感器,把橋樑的索塔、橋面等數據傳送到橋樑基礎信息雲和橋樑監測養護信息雲,然後分析決策雲對前面傳送的數據進行分析,將數據發送到管理者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上。
科研成果
北盤江第一橋參建單位貴州公路集團結合大橋施工技術,先後申請各類專利13項、施工工法3項、技術指南2套和軟件著作權6項。
北盤江第一橋在建設過程中完成了中國交通運輸部科研項目,為山區大跨度鋼桁梁斜拉橋架設提供一種全新的施工工藝和方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縱移懸拼施工新工藝申報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6]。
收費標準
北盤江第一橋屬於杭瑞高速公路部分段,小型載客汽車從普立收費站到都格收費站單次路費為20元人民幣[7]。
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第一高橋 秀麗險峻的北盤江大橋 貴州的峽谷之最,每日頭條,2017-06-05
- ↑ 北盤江大橋合龍,人民網,2016-09-12
- ↑ 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29日通車,央視網,2016-12-30
- ↑ 雲上高速路,貴州都市報,2014-04-29
- ↑ 雲上高速路——探訪畢都高速科技示範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14-07-11
- ↑ [貴州北盤江第一橋亮相香港創科博覽會遭「圍觀」,參觀者絡繹不絕來「點讚」(圖)],貴州省交通運輸廳,2018-09-25
- ↑ 世界第一高橋,貴州北盤江大橋,猶如在仙境行駛,快資訊,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