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港神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港神社
鬼瓦上象徵原北港神社社紋的「北」字紋
圖片來自隨意窩日誌

北港神社設立於昭和9年(西元1934年),為台灣日治時期位在臺南州北港郡北港街的神社,為全臺灣最晚列格為縣社,亦為現今雲林縣境內社格最高的一座神社。

目前仍留有遺跡包括在一座鳥居文化路上)、社務所齋館手水舍

神社歷史

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年),北港街北邊針對北港溪興建堤防,並將附近開闢成北港公園。該年10月,北港郡郡守阿部熊男提議興建北港神社。

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11月26日落成舉行鎮座祭,社格為無格社。祭祀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每年例祭日為10月27日。

神社在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7月11日升格為鄉社,在此同時相關人士打算以「皇紀2600年紀念事業」的名義擴建北港神社。擴建計畫包括遷移拜殿、社務所及宿舍,新建中門祓殿,改建祭器庫、手水舍,擴張及更新神橋等。

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改建本殿,該年4月13日舉行「暫殿遷座祭」,同年11月26日舉行本殿鎮座祭。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8月15日升格為縣社。

二戰後,北港神社的本殿和拜殿在民國53年(西元1964年)燒毀。社務所與齋館[1] 在民國78年(西元1989年)局部拆除,至今仍閒置。手水舍改為北港運動公園的「鴻禧亭」。

北港神社社務所及齋館在民國99年(西元2010年)4月被登錄為雲林縣歷史建築

參考文獻

  1. 北港神社社務所暨齋館及附屬,國家文化資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