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斗彝族鄉國土面積481.9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積58.58萬畝,森林覆蓋率83.2%。下轄9個村,120個小組,總戶數3807戶,其中:農戶3223戶,常住人口12200人(2017年),彝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和漢族等六個民族雜居。[1]

中文名稱: 北斗彝族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

電話區號: 0872

郵政區碼: 672601

地理位置: 永平縣東北部

面 積: 481.9平方千米

人 口: 12200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雲L

目錄

鄉鎮概況

優質泡核桃之鄉——北斗,北斗鄉境內主要公路有國道320線、雲龍黃金公路、老滇緬公路。北斗鄉山寬人戶稀,植被完好,山青箐幽,風光優美,景色宜人。

北斗鄉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地區,最高海拔2988米,最低海拔1360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全年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達970.5毫米,年平均氣溫15.1℃,全年無霜期長達293天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烤煙、蕎麥苦蕎白芸豆等農作物,適宜泡核桃、蠶桑、冬桃等多種經濟林果生長。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24527.4畝,其中常耕20914畝(其中:水田1752畝,旱地19162畝),人均耕地1.76畝,主要種植玉米、烤煙、水稻、蕎麥等作物。2008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2900畝,其中小春播種面積13800畝,大春播種面積19100畝,糧食總產量5899噸,種植烤煙3321畝,完成煙葉收購5664百公斤斤,實現煙農收入450萬元。大牲畜存欄12710頭(匹),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0070萬元,人均純收1670元,工業總投資1520萬元,工業產值1964萬元,工業增加值517萬元,本級財政實現收入417萬元。

資源環境

北斗鄉氣候好、地表植被覆蓋率高,野生動植物呈現多樣性特點。植物資源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青岡梨、旱東瓜、核桃、竹類、桉樹等;野生藥材主要有:龍膽、雲防風、天麻、、刺黃蓮、蟲螻、麝香等;野生動物主要有:熊、野豬、穿山甲、雉雞、錦雞、白鷳、麂子、獐子(麝)等。

北斗鄉有林地13939萬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617萬畝。核桃種植歷史久遠。發展萬畝蘭桉1戶。

北斗鄉境內有豐富的水能資源、森林資源和鉛、鋅、硅、無煙煤、石灰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河流有熙里河、六米河等,水能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形成了以大灣塘電站為龍頭、六米河電站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小水電業;鉛、鋅、礦和無煙煤等礦藏,也逐步得到外界的認識,有投資商對黑豆場、新村等地,已初步達成風險探礦意向,即將開闢北斗礦電結合工業鄉發展新的里程碑。

北斗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條件,為畜牲業發展提供了天然的牧場。全鄉設凍精改良站2個,改良點3個,建成肉牛養殖示範戶50戶。

少數民族

老伍族

老伍族在六米、黑豆場、雙河、栗樹坪四個村,主要居住着彝族的一個支系——老伍族。老伍人,至今保留着自己獨特的交流語言,有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古老的文化蘊味。老伍人結婚,擺席設宴,親戚朋友要前來祝賀,請吹鼓手,吹嗩吶,大筒,熱鬧非凡。老伍人信奉佛教,每逢喜事,都要作一些特別的祭祀活動,但他們的祭祀方式和祭祀用品,介於道教與佛教之間,是道非道,是佛非佛,但更多還偏向於佛教。老伍人置辦喜事,根據情況還要組打歌跳舞活動,唱山歌,呤調子,喝酒狂歡,猜拳行令,熱熱鬧鬧。老伍人喪葬,也要請吹鼓手,吹嗩吶,大筒,不過,喜事吹的是喜調,喪事吹的憂調,其喪葬的大致禮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在喪葬上,老伍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人未死,先修穴,名為「立生基」,這是一種古老而又不科學的風俗,但至今仍有老伍人在傳承着。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老伍人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立生基」也顯示出主人的經濟水平。老伍人的舞蹈,以跺腳舞多,跳起來節奏強快,加上人吼叫,舞起來歡快、活潑。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不僅有性別、年齡、盛裝、常裝之別,還有婚服、喪服、祭司服、戰服等各種專用服飾。由於彝族在歷史上宗族觀念深、支系多,所處地域廣闊,自然環境複雜,生產經濟類型各有差異,以及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彝族服飾在其質地、款式、飾品、紋樣等方面均形成了明顯的地域待。彝族服飾的主要藝術手段是做花。彝族把服裝及用品上的紋飾工藝統稱為「做花」。彝族服裝之美就在於它的多種工藝集於一身,紋樣豐富多變,色澤艷美和諧。他們在衣着上加工裝飾的部分有衣領、衣粉、油臂、項背、下擺、褲筒、褲腳,以及鞋子、帽子、頭帕、掛包、圍腰等。如盤花、刺繡、挑花,系採用彩色絲線做原料,可任意配色組合成各種圖案;而貼花、補花,則限於單色布上採用,喜單一組成。一種紋樣一種色,多種紋樣則多色並置。在色彩的運用上,做花時很注意與「形」相統一,取得和諧的藝術效果,表現了彝族對色彩的冷暖、純度、明度、色相等方面的差別,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審美經驗。

傈僳族

在上寨村的龍炸河、萬松庵、新樓房三個村民小組,居住着傈僳族。據說,傈僳族人原是從唐朝時期的應天府(今天南京市),西遷而來。西遷過程中,在迪慶的維西、麗江的永勝等地停留過,後被追兵追趕,分散再行西遷,一部分到了今天的緬甸境內定居,一部分分散於全省各地。所以,傈僳族人的姓,多以指物為姓,如何(河)、余(魚)、褚(鼠音)等。當地傈僳族人的祖先從別的地方遷入永平縣後,先是遊獵到杉陽鎮的花椒樹一帶,後輾轉到龍街鎮的大平子,再到北斗鄉新村橫箐、掛紅山一帶,最後才來到萬松庵定居。算起來,當地傈僳族人的歷史,也就幾代人的歷史,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習慣,有自己的信仰。與許多民族一樣,這裡的傈僳族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風俗習慣,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信仰。

傈僳族的歌舞,曲調優雅,輕鬆活潑,傈僳族群眾在平常生產生活中用經常使用的歌舞,大約有70多套,可惜有部分歌舞已失傳,也有相當一部分深深的鉻在傈僳人的記憶里,並得到改進和發展,至今仍廣為流傳。

歷史沿革

位於永平縣東北部的群山之中,有一個美麗的山區民族鄉,叫北斗。1984年1月,縣委、縣政府根據省州精神,時為人民公社的北斗,設區建鄉,改為北斗區,機構設區委、區公所,是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原生產大隊撤銷,在大隊體制的基礎上建立小鄉,設鄉黨支部、鄉政府。當時,北斗區轄梅花、上寨、新村、黃連、北斗、六米、黑豆場、雙河、栗樹坪等9個小鄉。1987年,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與全國統一政權體制,將1984年所設區改為鄉,原來的小鄉改為村公所。1988年2月北斗區正式撤區建鄉,下轄的9個小鄉,相應撤鄉改為行政村,為鄉的派出機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