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宋拓唐孔子廟堂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宋拓唐孔子廟堂碑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北宋拓唐孔子廟堂碑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北宋拓唐孔子廟堂碑

年份:宋

類型:銘刻

規格:35行,行64字。碑高400厘米,寬150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藏品鑑賞

北宋拓唐孔子廟堂碑,唐代虞世南撰並書,相王李旦書額。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立。碑文楷書,35行,行64字。碑高400厘米,寬150厘米。碑文記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九年(626年)立孔子第33代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重修孔廟事。據傳此碑僅在貞觀年間拓得數十本賜近臣,旋經火,石毀。武周長安三年(703年),武后命相王李旦重刻並書碑額,後又遭火焚毀。現存重刻有二:一是宋初王彥超重刻,碑在陝西西安,俗稱「陝本」、「陝西本」或「西廟堂」;一傳為元至元年間重刻,碑在山東城武縣,俗稱「城武本」或「東廟堂」。前者字較肥,後者字較瘦。   此拓本為北宋拓南宋庫裝本,白紙鑲邊剪裱本,濃墨精拓。共17開半,每半開縱28.5厘米,橫16.3厘米。末行「帝德儒風永宣金石」未泐。有覺庵題簽,包世臣、孫星衍、宋葆淳、陳其錕等跋6段,姚鼐、趙懷玉、吳榮光、張維屏等觀款6段,鈐「順治三年七月初二日欽賜大學士臣宋權恭記」、「權」、「衷牧甫」、「包氏平生秘玩」、「世臣學古」、「懷玉私印」等印31方。   《孔子廟堂碑》書法用筆俊朗圓腴,字形稍長,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派平和中正之氣。此碑書法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重視,稱之為虞書妙品,唐楷傑作,楷法極則。明初張紳評此碑:「字畫之妙獨能與鍾、王並架,於數千載之間使人則之重之又莫能及之也。」   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等書著錄。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