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宋五子 |
北宋五子介紹縱觀儒家歷史,北宋時期最繁榮,後世影響巨大,原因是宋朝重文輕武,導致文化哲學等等很發達,簡直就是東方版的「文藝復興」!在哲學方面,出現了號稱「北宋五子」的哲學歷史現象,那北宋五子分別是誰呢?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他們對北宋哲學思想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其學混合了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太極圖說》為理學初期的代表作。邵雍為北宋先天象數學的創立者,思想淵源於道教,把宇宙發生的過程歸結為神秘的「象」和「數」的演化過程。張載發展了「氣一元論」的思想,為中國古代辯證法「兩一」學說的集大成者。二程(顥、頤)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統的以精神性的「理」為核心的學說體系。[1]
周敦頤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學界公認的理學鼻祖。周氏學術思想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融合道學,間雜佛學,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宇宙生成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宋儒學案》中說:「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其作品《愛蓮說》具有重要文化意義,時至今日,仍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周敦頤是宋明道學的開創者。在當時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從對於《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改造,並為宋以後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太極」等宇宙本體論的範疇和模式來說,周敦頤確有「發端之功」。二程的「擴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義說,都不過是在周敦頤原有的思想基礎上使道學理論更加完善化、系統化而已。
周敦頤的哲學著作,現存者只有一幅從道教圖錄中改裝過來的《太極圖》、二百多字的《太極圖說》和不滿三千字的《通書》;而其所涉及的範圍則有「無極而太極」的本體論問題,「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動靜觀問題,以及「主靜立人極」的倫理觀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問題,他雖只提出了詞約義豐的論點和論綱,並未從理論上加以系統的、具體的闡發,但他的哲學思想在開創宋明道學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程顥、程頤
世稱"二程",受學於周敦頤,後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
程顥(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出生於湖北黃陂。嘉祐進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反對王安石新政。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
程頤(1033年-1107年),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於湖北黃陂。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幼承家學薰陶,其政治思想頗受父親的影響,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對其兄程顥於荊公(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程頤的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程顥和程頤曾問學於周敦頤,世稱「二程」。明代後期程頤與程顥的著作均收錄入《二程全書》。
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並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於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於理」,「有理則有氣」。現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於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慾。人慾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慾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慾」。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他們創立的「洛學」,使理學具有了完整的形態,因而又是宋明理學的實際創立者。二程的思想對後世社會影響深遠。
邵雍
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後人稱他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游甚密。邵雍根據《易經》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摻雜道教思想,虛構一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系,成為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傳說他的卜術很準。 仁宗時定居洛陽,以教授為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當時李之才(字挺之)為共城縣令,聽說邵雍好學,便去見邵雍,並對邵雍說:「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意即「你知道宇宙萬物周期發展過程的「物理」之學和有關性命的學問嗎?」
邵雍回答道:「幸受教。」,意指願受李之才的教導,這樣邵雍就拜李之才為師,學習了《河圖》、《洛書》,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圖像。李之才所傳授的這些東西都是久遠年代流傳下來的,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奧的內涵時,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妙悟、洞徹其內涵,最後獲得的如同汪洋一般浩瀚博大的知識,多半是邵雍自行悟道所得。
邵雍研習這些經典的時間越久,其德行也越來越為世人所稱頌。同時,邵雍的智慧也在增長中,他明白了天地的運動變化規律、陰陽消長的規律、世道變遷的規律,甚至對微小的走、飛行類動和草本木本植物的特性也一樣瞭然於胸。他高深的智慧,被當時世人認為已達到不惑的程度。邵雍的學說不是模仿前人、偶然應驗的學說。邵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帶的先天因素,並因此寫下數十萬言的著作流傳於世,但由於他處於隱居狀態,所以很少被世人所知。
張載
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字子厚。鳳翔郿縣(屬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嘉祐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提出「大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由於「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後被編入《張子全書》中。他的「橫渠四句」氣魄宏大。張載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作為思想家的張載,響亮地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箴言,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宗旨和政治追求,以一生的勤奮來踐行精神理想的最高境界。「張子四句」,也被近千年來學者和政治家廣泛引用和推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