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兵岩(曾慶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兵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北兵岩》中國當代作家曾慶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北兵岩

北兵岩在渝南萬盛關壩中學後山上。從關壩中學圍牆外上山,沿林間泥沙小路步行約20分鐘,就可到達山頂。

北兵岩山體砂石紫壤,山頂海拔約780米,山勢陡峭,大致呈南北走向。山上林莽森森,松樹為甚,雜木居少。樹木高大,平時松濤陣陣,樹欲靜而風不止。山坡枯枝落葉遍布,林間陰翳,光線昏暗。山脊靠東面是一壁長約200米、高約80米的青色石崖,其上有兩穴黑黝黝的崖墓。

兩穴崖墓相距約4米,排列隨意。右高左低,右大左小,裡面均為穹隆頂,深、寬各約兩米。右穴洞口高約1米、寬約0.8米,左穴洞口高約0.9米、寬約0.9米。均為單楣檐,鏨刻樸素,洞口外側沒有發現文字。洞口離下面的岩層平台約3米,藉助岩縫生長的樹木或樓梯可攀緣至洞口,看到裡面空空如也。左穴崖墓處於東經106.91983°、北緯28.949798°,海拔約710米。

這裡的山林屬於關壩鎮坪壩村。崖墓所處山崖分若干層,每層均有寬0.5米—1米的平台,像高樓的外廊一樣,成為臨崖小路,向下看是數十米高的峭壁,令人頭暈目眩,膽大的人可小心翼翼從狹窄的平台經過。山岩沒有荊棘、沒有芭茅、沒有蕨草,岩坎處鋪着一層乾燥的棕色松針。平台之上有幾塊山崖凸出,約呈人面。岩壁有許多天然石窟,淺淺的,如蹲着的貓頭鷹的眼睛。還有很多岩腔,分割岩層,乾燥如灰,能匍匐躲雨。偶有白色岩紋,花斑如符。能見到石花,風力如刀,經年累月的雕刻,石壁便成為讓人驚異的藝術品。山脊南邊端頭,山勢直下,峽谷處就是地勢險要的關口。

離關壩場尾約一里的關口,是古時的交通要隘。兩旁懸崖峭壁,峽谷中有溱溪河水晝夜不息穿流而過,向西經雙壩到扶歡、趕水。昔日山上林深草茂,岩石隱沒;後來山林被人砍伐,岩石裸露。有些岩石崢嶸崎峻,酷似人形,遠遠望去,猶如幾十條漢子排列在山腰之上,異常威武。

據說,民國4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復辟稱帝,雲南督軍蔡鍔通電討袁,起兵北上護國。取道貴州的第二路護國軍,由團副胡宗相率領,從燕石坎進取青羊市(今青年鎮),經猶官壩(今關壩場)出關口。北軍調遣齊燮元、吳佩孚兩旅出四川攔阻。兩軍在扶歡壩遭遇,激戰後,護國軍退回猶官壩,北軍追至關口外,用「千里眼」(望遠鏡)了解,遙見關口內山岩有無數士兵,全副武裝,隱藏其上,疑為伏兵,為防中暗計,即刻退走。鄉里人認為山岩有靈,遂呼其名「石兵岩」。

當然,這僅是文人的杜撰,關口設伏那是自然之道,編得合乎情理。「石兵岩」怎麼演變為「北兵岩」,仍然是文人的杜撰,可弄巧成拙了。如果稱「北兵岩」,必須站在「猶官壩」的地理位置觀看,「北兵」在山上便呼「北兵岩」。站在關口的位置,山脊擋住視線,是看不到山上石岩的。如果在關口外的扶歡壩方向,那是「北兵岩」的西邊,看不到東邊山上的人面懸崖,「北兵」還未趕到那裡,不能呼為「北兵岩」吧。況且蔡鍔並不是雲南督軍,當時雲南督軍是唐繼堯,蔡鍔任護國軍總司令。齊燮元、吳佩孚何許人也,雖在直系軍中任過旅長,是否親自帶兵到扶歡、關口,有待考證。再說,北洋軍觀察到山岩有「兵」,那不應該稱「北兵」,而應稱「蔡兵」(蔡鍔的護國兵)。

「北兵岩」這名字,古已有之,曾寫為「北冰岩」。因這裡的山岩形象特殊,過去一度沒有那麼多樹木,遠遠可望,百姓認為山岩如神,便去祈求石岩除禍降福,保佑人丁興旺,生產昌盛,戰爭勝利。近觀石岩,冬天白雪覆蓋冷若冰霜,因在關口的北面,便呼為「北冰岩」。

北兵岩與關壩中學相距直線距離約600米,在山上能清晰俯瞰學校校園及大半個關壩場,能看到鎮上林立的高樓和人來人往的街道。如果山上樹木稀少,在山下也能仰望到崖墓。

北兵岩之下的半山坡,還有未毀的古墓。根據古墓的碑刻,墓主多姓猶。如,修造於咸豐五年(1855年)的猶元良墓,碑刻對其生平有概述,墓主慈善,被譽為猶氏宗族的「偉人」。早年,猶氏在此落業發展,生枝散葉,成為猶氏集居地,故名「猶官壩」。他們對北兵岩的稱呼,傾向於寫成「北冰岩」。

建造崖墓是十分不易的,古代平民百姓多為生活所困,沒有山林土地,沒有條件享有此等墓葬。北兵岩既然有崖墓,可以推斷關壩一帶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至今田土肥沃,出產豐富,也許在漢魏六朝時農耕文明已相當發達。[1]

作者簡介

曾慶福,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