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市第一六二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市第一六二中學西城區西四豐盛胡同13號,這裡曾是北京市第一六二中學(以下簡稱「162中學」)的校址。1978年年底,北京市創辦大學分校,將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以下簡稱「人大二分校」)校址選於此。1984年,在此重建新校舍,人大二分校搬遷至在海淀區紅聯東村租借的校舍臨時辦學。1986年遷回時,已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文法學院。之後,北京聯合大學的校部機關和不同學院,以及北京市高校幹部培訓中心都曾在此辦學,直至2014年前後被置換。

發展歷程

中國人民大學響應號召,積極支持人大二分校的籌辦工作,在建立專業、制定教學計劃、開設課程、配備教師等方面提供幫助。1978年12月3日,市委宣布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領導小組,由顧炎、傅瑞峰、王兆庸三人組成,顧炎為負責人。12月4日,市委教育部指示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分校黨的領導小組,負責學校的籌建工作和決定學校的重大事情,領導小組組長為顧炎,副組長為傅瑞峰,成員為朱德明、牛世英、王兆庸。建校初期設政治處、教務處、總務處和辦公室,政治處下設組織組、宣傳組、人事組、工會籌備組和保衛組,並領導團委工作。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分校順利完成籌建和招生工作,首屆招收了22個班901人。1979年2月2日,分校首屆開學典禮在地質禮堂舉行,901名學生和78名教職工參加。領導小組負責人顧炎在講話中鼓勵學生,要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大學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胡林勻到會並講話。2月3日,全體學生和教職工參加了北京市36所大學分校在首都體育館舉行的開學典禮。分校將22個教學班分成四個「片」管理:一是政治理論片,包括哲學、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專業7個班;二是社會科學片,包括新聞、中國文學、法學、檔案專業4個班;三是經濟管理一片,包括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國民經濟計劃專業6個班;四是經濟管理二片,包括財務會計、統計學、財政金融專業5個班。2月5日,學生正式上課。政治理論課和公共基礎課以廣播教學為主,英語課實行電視教學,收看電視大學英語課。採用人大的教學大綱,分校基本沒有專任教師,主講教師主要由人大的教師擔任,借用人大的實驗室[1]做實驗。

原162中學占地面積約五畝六分(相當於3733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近4500平方米,校園內僅有兩排平房,一個小操場和一座四層的教學樓。小小的校園卻要容納近千名師生在這兒學習和生活,困難着實不少。每到課間休息時,院子裡總是擠滿了學生;沒有食堂,分校在附近的餐館為學生預定包伙解決中午飯;圖書館[2]館室僅100平方米。簡陋的條件絲毫沒有減弱學生們渴求知識的熱情。沒有正規的教科書,學生們拿着油印的提綱,跟着閉路電視學英語,跟着黑板上方的廣播喇叭學政治。儘管如此,大家都認真極了,沒有交頭接耳的,沒有走神睡覺的,只見手中的筆在迅速地記着、記着……在分校搭建的簡易板房中,一百多人擠在一起上大課,冬天在房子中間生起一個大爐子,讓人深刻體會到火烤胸前暖的意境。學生們每天走讀,早出晚歸,在水泄不通的公交車上擠到學校,放學後又擠回家。在分校沒有食堂的日子裡,分校的學生放學後吃遍了沿街的小吃店。沒有專門的清潔工,學生們自己打掃教室。儘管條件十分有限,卻沒有人有任何抱怨的情緒。步行半個多小時去月壇體育場上體育課,同樣興奮地打球、跑步。每天放學後,小小的圖書館門口都會有書包排的隊,學生們在等待着進館讀書的快樂。多學知識,豐富自己,鍛造本領,為祖國四化多添磚、多加瓦,這是當時很多學生真摯的想法。

1978級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既有三十出頭的「大」學生,也有剛剛畢業於高中的應屆畢業生,既有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老職工,也有剛踏入社會的學生娃。年齡大的有過插隊、進工廠、當兵等經歷,還有抱着孩子上大學的,每天早晨要先進幼兒園再進大學。年齡小的還不滿二十歲,是剛從高中畢業考入的。為了「對付」期末考試,學生們組織起幾個「互助組」,組長是學習好、有見解、善於言辭的好學生,圍着聽的是理解能力差些,學習勁頭小點的學生。組長一番深入淺出的講解,把枯燥的哲學、邏輯學講得出神入化。經過「互助組」幫助後,期末成績往往一下子能從「中」「差」水平,一躍取得「優」「良」成績。

老師來自四面八方,有來自人大的、來自師大的,還有來自北大的;有正式的、臨時的、代課的、實習的,還有從退休教師里聘來的。經歷了十年浩劫重回講台,再加上覺得自己是代表所在學校的教學水平,教師們教學很是熱情、投入。1978級的學生又是極其渴望學習、非常珍視所獲得的學習機會,學習態度十分積極、十分認真。沒有人因校舍的狹小而自卑,因設備的簡陋而抱怨,師生的共同願望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氣氛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們從心底里尊重每一位老師,為老師準備好休息的椅子,打好開水,還用班費購買新產品「無塵板擦」,老師們非常感動。許多老師和學生成了朋友,參加學生的班會、聯歡會,和學生們一起春遊。

首屆招生後,之後四年內分校招收學生並不多。1979年,只有財政金融專業招收了42人;1980年,停招一年;1981年,科技檔案專業招收了一個班;1982年法學、文書檔案專業各招收了一個班;1983年後,法學、文書檔案管理、科技檔案管理和漢語言文學4個專業連續招收四年制本科學生。與此同時,分校也在努力建設自己的教師隊伍。1980年,調入一批以工農兵大學生為主的人員,其中有專任教師18名;1983年1月,從1978級畢業生中擇優留校一批學生作為專任教師,分校開始形成自己的專任教師隊伍,專任教師達到71人。但在1983年至1985年期間,這批留校的學生只擔任助教,主要任務是進修提高,人大的教師仍是分校教學工作的主體。

1980年11月17日,經北京市委決定,學校成立臨時黨委,任命顧炎為黨委書記,劉正業為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分校不斷在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上進行調整。1981年6月,根據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意見,校臨時黨委研究,擬將學校辦成以文法類為主的文科大學,主要為首都培養政法、檔案、政治理論和機關文秘等方面的管理幹部,為此進行專業調整擬設法學、檔案、政治及中文四個系。學制為四年,每年招生250人左右,分校辦學規模定為1000人。1982年,北京市對大學分校進行調整。當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並轉發市委大學工作部和市高教局《關於大學分校調整和建設問題的請示報告》(京發〔1982〕60號)。按照文件精神,人大二分校繼續保留建制,定位為培養法律、檔案方面的專業人才,規模為800人。人大二分校開始調整專業設置。1983年2月,學校成立法律系、檔案系,建立基礎課和政治理論教研室,之後設置了法學、文書檔案、科技檔案、漢語言文學、行政管理專業及政治理論專修師資班。1984年,分校開始着手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大綱。

為改善辦學條件,分校於1979年成立食堂,操作間在臨時改建的僅30多平方米的低矮平房內,沒有餐廳,師生員工憑餐證就餐。1981年4月17日,北京市副市長白介夫來分校了解情況,併到附近的粉子胡同12號原162中學校辦工廠視察。視察後,白副市長同意分校在此建立自行車棚。原162中學校辦廠廠址劃歸人大二分校。1982年,分校拆除了校園內原有舊平房,新建起一棟建築面積為7400平方米的教學樓。1984年3月,學校組成基建辦公室。因原有教學樓屬於危險樓房,分校於3月上報市規劃局劃定「紅線」,進行重建新校舍的設計,於5月獲市規劃局批准。8月,施工圖紙完成。9月,初步設計獲市計委、建委批准。重建新校舍的工作進入倒計時。分校暫時搬遷至在海淀區紅聯東村租借的校舍辦學。當年7月,組織全體教職工,利用假期完成了搬遷。1984年8月6日,開始拆除豐盛胡同13號的舊校舍。12月13日,新教學樓破土動工。施工任務由房修一公司承擔,經過20個月的艱苦奮鬥,克服了擾民、施工地點狹小等數不勝數的困難,新教學樓在1986年8月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