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地名與朱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地名與朱棣,歷代皇帝故事。[1]

故事內容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今天朝陽東壩地區有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許多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這是為什麼?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了扞衛王室安全,把兒子們分封到北方各重鎮和全國着名城邑駐守。其中四子朱棣,被封為北平的燕王。


建文帝繼位後感到自己受了威脅,就削廢諸藩,將五個叔叔降為庶人。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等被人收拾,就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名義是剷除皇帝身邊奸臣,為國消除災難。不料剛出北平,就在今天東壩與南來之敵交鋒,展開廝殺。這裡是北平背負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壩河、亮馬河、溫榆河交匯處。


朱棣騎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着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追兵,化險為夷,最後累死。朱棣這才得以連陷通州、薊州、德州、濟南、宿州、揚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稱帝,年號永樂。 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後,為紀念當年初師遇險,坐騎忠勇,就在東壩建了馬神廟,塑馬供於廟中,當神祭祀。


傳說立廟之後,那馬活了,常在夜間糟踐莊稼。農民不堪其苦,偷着將廟毀了。傳說歸傳說,朱棣遷都北京後,東壩以其水草豐美,宜於牧養皇家馬匹,而一度成為明王朝的御馬苑。這裡每隔三四里建一個馬廠,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養馬若干,可謂遍地開花。每個馬廠都有圍牆,牆裡蓋有馬棚,牆外草地平曠,馬群悠閒自在。母馬懷孕產崽,就蓋了駒子房負責接生。


1452年,景泰皇上還命在東壩建了三十間駝房,養過駱駝。1460年,失了王位又復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號改為天順。他這年就親臨東壩,到馬廠視察點驗儀仗衛兵。


御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視,當然要立祠紀念,而且禮制規格也高,不歸一般祭祀官員領導,而是直接隸屬皇家專管宮廷祭祀的光祿寺。每年春節、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宮內太監或近臣侍僚前來拜祭。到萬曆年間,馬房增到二十四個,逆賢宦官為講排場,就在東壩建了城牆。每來檢查工作,都要在城樓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則燃起焰火花炮助興,熱熱鬧鬧如過元宵。


這一切都煙消雲散。而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就這麼留存下來了……


參考資料 

  1. 北京地名與朱棣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