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國際友誼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國際友誼博物館,專門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宣傳新中國對外交往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受贈的外交禮品的專題博物館。1981年 l月2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成立國際友誼博物館籌備處。9月,籌備處開始接收各處禮品入藏,暫藉故宮博物院文華殿作文物庫房和辦公場所。

機構簡介

國際友誼博物館位於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戲樓胡同1號柏林寺內,國際友誼博物館是專門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新中國對外交往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受贈的外交禮品的專題博物館,隸屬於國家文物局。1991年12月,國際友誼博物館轉為正式建制博物館,成為國家文物局直屬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2012年前後整體劃入中國國家博物館[1]

博物館綜述

國際友誼博物館是專門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新中國對外交往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受贈的外交禮品的專題博物館,隸屬於國家文物局。

1981年1月,國際友誼博物館籌備處成立。1991年12月,國際友誼博物館轉為正式建制博物館,成為國家文物局直屬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1982年9月,我館第一次向社會提供展覽服務。1983年起,先後在故宮鍾粹宮和景陽宮、北海公園天王殿、端門東朝房等處,舉辦陳列展覽。其中,1984年9月開放的《國際友誼珍品展覽》,被列為建國35周年獻禮項目。1985年開始,我館將展宣工作拓展到全國各地,舉辦外地巡迴展覽。1990年9月,基本陳列《國際珍貴禮品展覽》作為第十一屆亞運會重點文化項目之一,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對外開放。2001年12月,為紀念建館20周年,我館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新中國外交禮品精華展》。次年4月,對該展覽進一步充實後,為紀念香港回歸五周年赴香港展出。 2004年8月,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我館在北京舉辦了《鄧小平外交禮品展》。

國際友誼博物館成立以來幾易辦公場所,1992年9月遷入柏林寺藏經樓現址。2002年10月,在國務院領導和國家文物局的關懷和支持下,一座近3500平方米的現代化藏品庫房建成,極大地改善了藏品的保管條件。

多年來,國際友誼博物館一直擔負着全國重要國際禮品的調查、徵集、保藏和研究工作,目前已收藏來自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禮品近2萬件,大致分為30餘類、上百個品種。這些禮品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重要的歷史價值,是現代中外友好往來遺存的珍貴文物,與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有着密切關係;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充分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異彩紛呈的文化魅力和藝術風采;或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有些珍貴化石和動植物標本,堪稱稀世珍寶。國際友誼博物館藏品大多兼有雙重性,或者既是外交禮品,又是外國藝術品、工藝品[2],或者既是禮品又是珍貴的化石標本。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國際友誼博物館的特殊屬性,構成與其他博物館截然不同的鮮明特色和風格。

20多年來,國際友誼博物館立足本館藏品優勢,通過各種陳列和展覽,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交往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珍貴友誼,反映了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中國外交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體現出他們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高風亮節,使觀眾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國際友誼博物館在履行博物館宣傳教育職能的同時,克服沒有固定展館的困難,20多年中除在北京舉辦5次基本陳列外,還在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辦各種形式的巡迴展覽百餘次,觀眾總數逾千萬人。送展次數之多,輻射地域之廣,實屬少見,形成了國際友誼博物館自身的一大特色。

2005年,國際友誼博物館在總結多年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認真策劃研究,推出了「國禮神州行」宣傳計劃。「國禮神州行」計劃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三貼近」要求,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讓國禮展走向全國各地,讓廣大觀眾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國際友誼的行動。同時,它也讓廣大觀眾 近距離接觸世界藝術珍品,感知世界文化精髓,激發觀眾的創造力,增強人們構建和諧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005年4月起,「國禮神州行」的首篇——「國禮中原行」系列展覽在河南省部分地市展出。9月,「國禮新疆行」系列展覽開始展出。11月,「國禮南粵行」系列展覽開始展出。與此同時,國際友誼博物館還在策劃「國禮老區行」系列展覽,力爭儘早讓老區人民欣賞到國禮展。

參考文獻

  1. 博物館未來發展的10大趨勢,搜狐,2018-01-21
  2. 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品薈萃 ,搜狐,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