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東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勞東燕 | |
---|---|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刑法基礎的理論展開》《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敘事》 |
勞東燕,女,漢族,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教育部"獎勵計劃"青年學者。
主要研究方向:
刑法學、刑事政策學、刑法學與刑事政策學的關係。
目錄
人物經歷
1992年至1996年,華東政法學院法學學士。
1999年至2004年,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碩博連讀)。
(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院做交流學生)
1996年7月至1998年10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起訴處書記員、代理檢察員。
2004年加入清華大學法學院,先後任講師(2004)、副教授(2008)、博士生導師(2016)、教授(2016)。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與耶魯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日本名城大學訪問學者。
現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作品
(一)專著
1.《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刑法中的學派之爭與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敘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刑法基礎的理論展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二)代表性論文
1. Judicial Activism and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on the Functionalism, in 2 ChinaLegal Science (2017), pp.63-88.
2."能動司法與功能主義的刑法解釋論",《法學家》2016年第6期,第13-28頁。
3."法益衡量原理的教義學檢討",《中外法學》2016年第2期,第355-386頁。
4. The Function of Value Judg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in 4 ChinaLegal Science (2016), pp.139-158.
5."防衛過當的認定與結果無價值論的不足",《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第1324-1348頁。
6."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之爭的中國展開",《清華法學》2015年第3期,第56-74頁。
7."事實因果與刑法中的結果歸責",《中國法學》2015年第2期,第131-159頁。
8."死刑適用標準的體系化構造",《法學研究》2015年第1期,第170-190頁。
9."刑法中的客觀不法與主觀不法",《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4期,第65-87頁。
10."刑法中目的解釋的方法論反思",《政法論壇》2014年第3期,第77-91頁。
勞東燕 | |
---|---|
勞東燕: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11."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中外法學》2014年第1期,第70-102頁。
12."交通肇事逃逸的相關問題研究",《法學》2013年第6期,第3-14頁。
13."刑法解釋中的形式論與實質論之爭",《法學研究》2013年第3期,第122-139頁。
14."刑法學知識論的發展走向與基本問題",《法學研究》2013年第1期,第26-31頁。
15."刑事政策與刑法解釋中的價值判斷",《政法論壇》2012年第4期,第30-42頁。
16."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關係之考察",《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2期,第77-92頁。
17."論實行的着手與不法的成立根據",《中外法學》2011年第6期,第1237-1259頁。
18."強姦罪與嫖宿幼女罪的關係新論",《清華法學》2011年第2期,第33-47頁。
19."罪刑規範的刑事政策分析:一個規範刑法學意義上的解讀",《中國法學》2011年第1期,第122-140頁。
20."風險分配與刑法歸責:因果關係理論之反思",《政法論壇》2010年第6期,第95-107頁。
21."刑事推定、證明標準與正當程序",《中外法學》2010年第5期,第646-666頁。
22."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聯繫標準",《清華法學》2010年第4期,第112-130頁。
23."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比較法研究》2009年第1期,第45-68頁。
24."犯罪故意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政法論壇》2009年第1期,第82-92頁。
25."罪責的客觀化與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命運",《現代法學》2008年第5期,第50-58頁。
26."危害性原則的當代命運",《中外法學》2008年第3期,第399-418頁。
27."責任主義與違法性認識問題",《中國法學》2008年第3期,第150-166頁。
28."推定研究中的認識誤區",《法律科學》2007年第5期,第117-126頁。
29."'不知法不免責'準則的歷史考察",《政法論壇》2007年第4期,第106-116頁。
30."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126-139頁。
31."認真對待刑事推定",《法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21-37頁。
32."被害人視角與刑事實體法體系的重構",《政法論壇》2006年第5期,第106-116頁。
33."事實與規範之間:從被害人視角對刑事實體法的反思",《中外法學》2006年第3期,第294-309頁。
34."罪刑法定的明確性困境及其出路",《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第81-93頁。
35."自由的危機:德國'法治國'的內在機理與運作邏輯",《北大法律評論》第6卷第2輯,2005年,第541-562頁。
36."從民族國家反思刑法-刑法的現代性反思",《刑事法評論》第15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410頁。
37."罪刑法定視野中的犯罪構成",《刑事法評論》第8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三)其它論文
1."價值判斷與刑法解釋:對陸勇案的刑法困境與出路的思考",《清華法律評論》第9卷第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158頁。
2."結果無價值邏輯的實務透視:以防衛過當為視角的展開",《政治與法律》2015年第1期,第13-24頁。
3."透視死刑適用的司法政策:以指導案例為視角",《復旦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188頁。
勞東燕 | |
---|---|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勞東燕: |
4."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釋學研究",《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第24-35頁。
5."刑法中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爭的初步考察",《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第67-77頁。
6."危害與犯意之間:從權利保障到風險控制",載北京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科群編:《刑法體系與刑事政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238頁。
7."以比較的眼光看刑法的問題",《刑事法評論》第29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282頁。
8."罪責的社會化與規範責任論的重構",《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17-23頁。
9."南京組織同性賣淫案的法律思考",《中國法律評論》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169頁。
10."規範的保護目的與結果加重犯",《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38頁。
11."正當防衛制度的背後",《清華法學》第7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164頁。
12."論正當防衛中的過失不法侵害",《法律應用與檢察業務研究》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與楊永勤合作),第33-43頁。
13."揭開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面紗",《中國刑事法雜誌》2005年第6期,第152-160頁。
14."罪刑法定的憲政訴求",《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第133-138頁。
15."刑事司法政治化的背後",《公法》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7頁。
16."刑事一審程序的功能審思與結構反思",《刑事法評論》第13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05-620頁。
17."刑事視域中的'人'",《刑事法評論》第10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209頁。
18."論犯罪構成的功能訴求--對刑事領域衝突解決機制的再思考",《金陵法律評論》,2001年第2卷,第37-61頁。
19."論刑法的介入和刑事責任條款的設置",載周旺生主編:《中關村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489頁。
20."自由心證的當代命運",《刑事法評論》第9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6頁。
21."試論刑事訴訟中視聽資料的法律資格",《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42頁。
22."社會危害性的背後",《刑事法評論》第7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224頁。
23."環境與犯罪研究",載周偉、李克非主編:《刑事法研究新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8-143頁。
24."挪用公款罪的司法適用",《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192頁。
25."也談本土資源與法律多元",《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第65-71頁。
26."刑事司法改革中的角色困境及其思考",《刑事法評論》第6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61頁。
27."論言詞直接原則",《法學》1998年第2期,第26-28頁。
(四)譯作
勞東燕 | |
---|---|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勞東燕 |
1.[美]卡多佐:《法律科學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德]克勞斯·羅克幸:"正犯與犯罪事實支配理論",《刑事法評論》第2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頁。
3.[德]克勞斯·羅克幸:"德國刑法中的共犯理論",第一譯者(與王鋼合作),《刑事法評論》第2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2-151頁。
4.[德]Bernd Schünemann, "沒有刑法就沒有犯罪?",《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第127-143頁。
5.北京大學法學院司法研究中心編:《憲法的精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200年經典判例選讀》,參譯者之一,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6.帕斯奎努:"犯罪學:一種特殊知識的誕生",《刑事法評論》第8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93-513頁。
所獲榮譽
1.入選教育部"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2016)
2.第二屆首都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16)[2]
3.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2016)
4.清華大學優秀班(級)主任一等獎(2016)
5.第四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三等獎(2012)
6.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清華大學青年學術成就最高獎,2008)[3]
7.司法部全國第三屆優秀教材與科研成果三等獎(2009)
8.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9.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
視頻
方圓專訪勞東燕 2020年07月31日發布
當代刑法思潮論壇 全8講 勞東燕 清華大學 2017年10月21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新型互聯網傳銷態勢與治理研討會在京召開 ,環球網, 2018-08-27
- ↑ 勞東燕 ,搜狗
- ↑ 清華大學教授勞東燕掛職最高檢初體驗:打通理論與實務的一個契機 ,搜狐, 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