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前執政為尚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前執政為尚書》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十。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

原文

祖宗朝,曾為執政,其後入朝為他官者甚多。自元豐改官制後,但為尚書。曾孝寬自簽書樞密去位,復拜吏部尚書。韓忠彥自知樞密院出藩,以吏書召。李清臣、蒲宗孟、王存,皆嘗為左丞,而清臣、存復拜吏書,宗孟兵書。先是元祐六年,清臣除目下,為給事中范祖禹封還,朝廷未決,繼又進擬宗孟兵部右丞。蘇轍言:「不如且止。」左僕射呂大防於簾前奏:「諸部久闕尚書,見在人皆資淺,未可用,又不可闕官,須至用前執政。」轍曰:「尚書闕官已數年,何嘗闕事?」遂已。胡宗愈嘗為右丞,召拜禮書、吏書。自崇寧已來,乃不復然。

譯文

太祖太宗時期,曾經擔任過執掌朝政的官員,辭官後又重新入朝任其他官職的人很多。自從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後,再次入朝為官的人就只能擔任尚書一職。曾孝寬自從辭去簽書樞密的職位後,再次任用時就成了吏部尚書。韓忠彥自知樞密院外放地方任職,又以吏部尚書一職召回。李清臣、蒲宗孟、王存,都曾擔任為左丞,再次入朝為官時,命李清臣、王存為吏部尚書,蒲宗孟為兵部尚書。先是在哲宗元祐六年,任命李清臣的擬旨下發後,被給事中范祖禹退了回來,朝廷沒有做出決斷,接下來又進諫擬定蒲宗孟為兵部右丞。蘇轍說:「不如暫時擱置一下放一放。」左僕射呂大防於皇太后前上奏說:「各部久缺尚書一職,現有的人都資歷淺薄,沒有可以勝任的,又不可以缺少這個職位,需要用以前的執政擔任。」蘇轍又說:「尚書一職空缺已經數年,何曾影響了政務?」於是作罷。胡宗愈曾擔任右丞,召拜為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但自徽宗崇寧以來,就不再有這種情況了。

評析

宋朝官制,以宋神宗元豐五年開始的官制改革為界限。元豐改制撤銷了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不過這三個官位只是虛設,從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書左僕射、右僕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他們是正宰相。這時,參知政事的名稱被取消,而增設了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元豐改制之前,「官」僅用以定祿秩、序位,所以官員「能上能下」,因為待遇是不變的。改制之後,一律「以階易官」,就造成了宰相如果辭職,再當官的話只能當尚書的現象。而尚書是有實權的官員,有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反對派寧可讓尚書之位空缺,也不讓以前的宰執來做尚書。元豐改制後,行政效率沒有提高,比過去還顯得拖沓。官制是管理一個國家的重要工具,應當科學合理。中國古代官制及其精妙,是歷代統治者通過實踐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像元豐改制這樣不經討論,由皇帝一人決定的官制改革,很容易出現各種弊端。此應為各級領導幹部和管理者戒。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1],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2]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前執政為尚書 相關視頻

鄱陽縣旅遊宣傳片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