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前似鴕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前似鴕龍屬
圖片來自sci-news

前似鴕龍屬名Rativates,意為「平胸鳥類的預知者」)是一似鳥龍科獸腳亞目恐龍,來自加拿大亞伯達的恐龍公園組。模式種逃避前似鴕龍Rativates evadens)。[1]

發現及命名

1934年,Levi Sternberg在加拿大紅鹿河附近地區(相當於現在的省立恐龍公園)的28號化石點發現一具小型的似鳥龍科骨骼。1950年,他認為這屬於似鴕龍的一個種。[2]1972年,戴爾·羅素Dale Alan Russell正式將其歸入高似鴕龍(Struthiomimus altus);他的高似鴕龍重建圖有部分參考了該標本的頭骨。[3]標本的剩餘部分直到2016年才被敘述。

2016年,Bradley McFeeters、Michael J. Ryan、Claudia Schröder-Adams和Thomas M. Cullen命名並敘述了模式種逃避前似鴕龍Rativates evadens)。屬名由拉丁語的ratis(平胸鳥類)以及vates(先知、預知者)組成,象徵著似鳥龍類作為後來與其類似的平胸鳥類預示般的存在。種名evadens在拉丁語中意為「逃避」,雙關了動物快速奔跑來逃避掠食者的能力以及過了80年後終於「脫離」成為獨立物種。

正模標本ROM 1790發現於恐龍公園組下部,年代為坎潘階晚期。是一個部分骨骼,包含吻部、下頜前部、最後一節背椎、六節薦椎、十六節前段尾椎(可能構成一段系列)、完整的骨盆、後肢(不含右腳趾)。許多骨骼受損或被擠壓。現藏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敘述

從已知標本右股骨切片的生長停滯線來鑑定,是個至少8歲的亞成體或成年個體。以似鳥龍科來說很小型,約是似鴕龍最大個體體型的50%。

敘述者提出四項自衍徵上頜骨顴骨接觸面相對較短,位於後腹側;過渡位置(尾椎突然變薄並加長)的尾椎有不尋常的短水平向、丘狀神經棘;坐骨左右軸背面完全癒合,彼此間無垂直縫隙;第三蹠骨屈肌緣筆直,不像其他似鳥龍科內凹。

此外敘述者還提出與同棲地其他似鳥龍科區別開來的特徵:與似鴕龍不同的是,髂骨前部延伸得和恥骨軸末端一樣遠,而且第三蹠骨內緣較直;與似鳥龍相比,眶後孔在比例上較短;最後,前似鴕龍小於截至2016年還未命名的大型恐龍公園似鳥龍科,並在趾爪構造上有所差異。

參考文獻

  1. McFeeters, B.; Ryan, M.J.; Schröder-Adams, C.; Cullen, T.M. A new ornithomimid theropod from the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6, 36 (6): e1221415. doi:10.1080/02724634.2016.1221415. 
  2. Template:Cite map
  3. Russell, D.A. Ostrich dinosaur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Wester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72, 9 (4): 375–402. doi:10.1139/e7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