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刺桐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刺桐葉
200910280937264715.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66496&sid=1021550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刺桐葉

漢語拼音:Cì Tónɡ Yè
別名:鸚哥葉
性味歸經:味苦;性平;歸胃;腸經
功能:消積驅蛔
主治:治小兒疳積,蛔蟲症

刺桐葉,中藥材名。本品為豆科植物刺桐的葉片。功能主治為:治小兒疳積,蛔蟲症。[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刺桐葉

拼音名:Cì Tónɡ Yè

英文名:Leaf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

別名:鸚哥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ythrina variegata L.[E.indica Lam.]2.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E.tienensis Wang et Tang]

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及喬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的葉。

採收和儲藏

秋季採收,曬乾。

原形態

  • 1. 刺桐:大喬木,高可達20m。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被灰色絨毛,具黑色圓錐狀刺,二三年後即脫落。葉互生或簇生於技項;托葉2,線形,長l-1.3cm,早落;3出複葉;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10-15cm,頂端小葉寬大於長,先端漸尖而鈍,基部近截形或闊菱形,兩面葉脈均有稀疏毛茸。總狀花序長約15cm,被絨毛;總花梗長7-10cm;花萼佛焰苞狀,長2-3cm,萼口斜裂,由背開裂至基部;花冠碟形,大紅色,旗瓣長5-6cm,翼瓣與龍骨瓣近相等,短於萼;雄藍10,二體,花絲淡紫色,長3-3.5cm,花葯黃色;花柱1,淡綠色,柱頭不分裂,密被紫色軟毛。莢果串珠狀,微彎曲。種子l-8顆,球形,暗紅色。花期3月。
  • 2.喬木刺桐:喬木,高7-8m。樹皮有刺。三出複葉,小葉腎狀扁圓形,長10-20m,寬8-19m,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兩面無毛;小葉柄粗壯。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於總花梗上部;花序軸及花梗無毛;花萼2唇形,無毛;花冠紅色,長達4cm,翼瓣短,長僅為旗瓣的1/4,龍骨瓣菱形,較翼瓣長,均無爪;雄蕊10,5長5短;子房具柄,有黃色毛。莢果梭狀,稍彎,兩端尖,頂端具喙,基部具柄,長約10cm,寬約1.2c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

  • 1.野生或栽培為行道樹。
  • 2.生于山溝或草坡上。

資源分布

  • 2.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

苦;平

歸經

胃;腸經

功能主治

消積驅蛔。主小兒疳積;蛔蟲症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2-3g。外用:適量,搗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刺桐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刺桐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