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鴣(柴濕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別鴣》中國當代作家柴濕燃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別鴣

那時鬧了饑荒,但祖父說什麼時候都不能荒廢了讀書,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堅持。好讀書是鄉里的傳統,所以開蒙以後祖父就開始教我讀《詩經》了。於是自然中學習自然,比如學了「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見到白茅花柔荑;鑽入楊樹中的天牛幼蟲蝤蠐之類就趣味盎然了。大家認為《詩經》是「萬代永耽」的書,後來才知道那是《文心雕龍》中的話。 草木鳥獸中映像最深的還是斑鳩,又稱勃鴣。「維雀有巢,維鳩居上。」演化出來的成語「鳩占鵲巢」,其實說的是鳲鳩,與斑鳩無關。蘇東坡調侃王安石時說,鳩可作九鳥解,因為「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鳩有七子,加上父母兩個不就是九個嗎?斑鳩不會產七子,一窩只產二個鳥蛋,鳲鳩則不僅占鵲巢,還將卵產於其它鳥的巢中。所以「鳲鳩在桑,其子在梅,鳲鳩在桑,其子在棘,鳲鳩在桑,其子在榛」。只要是有關斑鳩的故事,似乎沒有祖父不知道的。他的話當然是不錯的,因為斑鳩窩裡確實只有二個蛋,把它們掏走了,斑鳩還會再下二個,孵了十七八天,如果還沒孵出來,它也會再下蛋重孵。 那時還沒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概念,鄰居舜花家有把氣槍,稱為「別鴣槍」,我不知道為什麼把斑鳩稱作「別鴣」,還以為是「勃鴣」的訛誤。每天以芋艿、紅薯為糧,打幾隻斑鳩開開葷也可以補充一下營養,可是不要說斑鳩,似乎連麻雀也很少出現了。一天祖父從集市上買回一隻很漂亮的珠頸斑鳩,因為我想驗證一下《詩經》說的:「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斑鳩吃了桑葚究竟會不會醉?可是桑葚還沒有熟透,就把翅膀羽毛綁了,養在院子裡過幾天再說。閒暇的時候,大家會聚在村頭的大樹下擺龍門陣,也為人釋疑解惑,甚至有點鄉村稷下學宮的意味。我也去提出了疑惑,為什麼稱斑鳩為別鴣?有人講起了歐陽修的《鳴鳩》詩:「天將陰,鳴鳩逐婦鳴中林,鳩婦怒啼無好音。天雨止,鳩呼婦歸鳴且喜,婦不亟歸呼不已。逐之其去恨不早,呼不肯來固其理......眾鳥笑鳴鳩,爾拙固無匹。不能娶巧婦,以共營家室。寄巢生子四散飛,一身有婦長相失......"都說斑鳩巢簡陋而小,下雨前雄鳥會把雌鳥趕走,天晴了又要把雌鳥呼喚回來。於是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稱為「別鴣」的原因。後來又讀到納蘭性德詞:「自那番摧折,無衫不淚;幾年恩愛,有夢何妨。最後啼鵑,頻催別鴣,贏得更闌哭一場」。但馬上有人說,這是歐陽修的誤解,因為宋人章甫的《聞鵓鴣》就說了鵓鴣的伉儷情深:「陰雲欲暗江頭樹,屋角先聞鵓鴣語。瀟瀟漸作打窗聲,誰道巢居不知雨。雨晴喚婦卻同飛,須知此物心無機。豈比人間情義變,銜冤誓死不相見。」這話不錯,斑鳩的無心機,還在於它們成雙成對的斑鳩飛到哪裡,都會仔細觀察遠近情況,一旦確定安全了,就很少去看較遠的地方,它們哪裡知道人會事先隱蔽起來,等斑鳩觀察完了,安心覓食的時候,才向它們開槍!你一句我一句地談論着斑鳩,果然過了午飯時間都沒在意,怪不得孔子能夠聽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最後舜花爹說舜花娘得了呃逆之症,不知道有沒有可治的偏方?有人說《本草綱目》中有用斑鳩治這病症的。我還不信,趕緊找來《本草綱目》一查,居然證明沒有說瞎話。 遠遠的就能聽到院子裡斑鳩的啼鳴聲,那天我終於採到了紅得發紫的桑葚,興沖沖地往回跑着,看見一對斑鳩也落在了我家院中。可是柴堆後面躲了個人正端着槍在瞄準,好沒等我發聲制止,子彈已經飛了出去!那人正是舜花她爹,走近一看,我的珠頸斑鳩已經中彈而亡...... 農諺道:「斑鳩叫,春雨到。」特別是春夏間的晨昏二時,在老家的農舍里,總能聽到遠處朦朧的野地里傳來斑鳩深沉而穿透力極強的啼鳴聲,雨後溫潤而清新的空氣里,連續不斷「勃咕咕--咕--咕」的啼鳴,似乎至今都沒有在我的耳邊散去。

[1]

作者簡介

柴濕燃,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